- +1
美公布“康涅狄格”號核潛艇事故調查報告,專家:一些內容存疑
美國海軍發布了“康涅狄格”號核潛艇事故的最終調查報告。
據美國海軍協會新聞5月23日報道,美國海軍發布了一份經過大量處理(涉密部分刪除)的最終調查報告,該報告涉及美國海軍“康涅狄格”號核潛艇去年10月在南海發生撞擊山脈的事件。

受損的“康涅狄格”號核潛艇,艇艏聲吶罩已經不見。
“康涅狄格”號撞擊時在南海干什么
調查報告重申了海軍的立場,即事故是可以預防的,盡管報告進行了處理,但概述了各種人員的行動是如何導致撞擊發生的。
美國海軍透露,“康涅狄格”號核潛艇發生碰撞時向沖繩方向進行所謂的“人道主義疏散”(HUMEVAC)演練。“人道主義疏散”是核潛艇在執行任務時,一名或多名艇員可以由于各種非緊急原因需要下船的情況。根據官方指示和歷史記錄,這種情況可能包括“常規、非緊急醫療”,以及家庭成員重病或孩子早產等多種情況。
調查報告指出,“康涅狄格”號核潛艇當時在國際水域內的一個美軍勘測不足的區域內潛航時,艇艏聲吶發現了一個未知生物(biologics),但之后幾段報告被刪除,沒有向外界透露發現這個未知生物后潛艇接下來的動作,之后報告提及潛艇撞到了未探明的海底障礙物相撞。報告稱,這次事故是可以避免的。
報告提到,2021年10月的這一事故“是在航行規劃、監視小組執行、風險管理等方面的錯誤和疏忽累計造成的,執行過程遠未滿足美國海軍標準”。“這三個領域中的任何一個領域,謹慎的決策和遵守規定程序,都可以避免事故的發生。”11名水兵在事故中受傷,其中最嚴重的傷情為頭皮撕裂傷和肩胛骨骨折。由于撞擊過程中造成的持續損壞,“康涅狄格”號核潛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無法運行。
去年10月2日,美國海軍“康涅狄格”號核潛艇在南海發生碰撞事故,當月7日美國海軍的一份聲明中披露了這起碰撞事故。11月1日,美海軍第七艦隊發言人稱,“康涅狄格”號核潛艇撞擊事件的調查已經結束,該潛艇在南海水域中撞擊了一座未知海底山脈,導致事故。11月4日,美國海軍就事件作出處分,以“失去信心”為由,解除“康涅狄格”號艦長、副艦長及水手長等3人的職務。
事故發生后,“康涅狄格”號核潛艇帶傷首先前往關島,在那里進行了初步評估和搶修之后,然后返回華盛頓州的母港,其間還在圣迭戈軍港經停。該潛艇水面航行的照片顯示,潛艇艇艏受損嚴重,聲吶罩已經不見。“康涅狄格”號屬于“海狼”級攻擊型核潛艇,在1997年下水,1998年開始服役,美海軍一共裝備了3艘“海狼”級潛艇。
對于此份調查報告,海軍專家王云飛告訴澎湃新聞(www.kxwhcb.com),這種涉及大量美軍機密的調查報告的公開版本都會進行大量修飾和編輯,“康涅狄格”號核潛艇是不是當時真的在執行所謂的“人道主義疏散”(HUMEVAC)演練值得懷疑,可能只是給外界的說辭,因為美國核潛艇在南海執行的機密軍事任務,尤其是可能引起國際糾紛的任務,不會向外界公開。
“美國對南海大部分水域已經進行大量勘測,是非常熟悉的,不應該出現在所謂國際水域發生撞擊海底山脈的事件,很可能是潛艇進入敏感海域執行任務,由于對海底地形不熟,發生了撞擊事故。”王云飛補充說。

“康涅狄格”號核潛艇是美國3艘“海狼”級攻擊型核潛艇中的一艘。
美增加關島核潛艇數量
“康涅狄格”號核潛艇撞擊事故發生后,外界分析認為,事故對美國海軍核潛艇西太活動不會沒有影響,而且可能會故意向外界披露核潛艇在西太方向的動作或部署,向對手示強。美國海軍近幾個月的核潛艇的部署證明了當時分析是準確的。
據美國《海軍時報》周刊網站4月15日報道,美國海軍向關島派遣了兩艘攻擊型核潛艇,目前有5艘核潛艇以關島為母港,與截至2021年11月的兩艘相比有所增加。
報道稱,上個月,“洛杉磯”級快速攻擊潛艇“斯普林菲爾德”號和“安納波利斯”號將母港改為關島海軍基地。“斯普林菲爾德”號過去駐扎在夏威夷的珍珠港-希卡姆聯合基地,“安納波利斯”號則駐扎在加利福尼亞州的洛馬角海軍基地。
據第15潛艇中隊的布雷特·格拉貝準將說,更改母港是一個“支持印度洋-太平洋倡議和任務”的機會。
美國海軍去年宣布,它的目標是加強在關島的潛艇力量。太平洋潛艇部隊負責人、海軍少將杰弗里·賈布隆去年11月在海軍潛艇協會的年度研討會上說,海軍將在2022年把以關島為母港的潛艇數量增加到5艘。
據報道,當時,“洛杉磯”級快速攻擊潛艇“基韋斯特”號和“阿什維爾”號是駐扎在關島的僅有的兩艘潛艇。海軍隨后在去年12月將快速攻擊潛艇“杰斐遜城”號從珍珠港-希卡姆聯合基地調遣至關島。
賈布隆說,為不斷壯大的潛艇艦隊提供支持的額外基礎設施正在建設中,比如一個碼頭,它最終將容納一艘“弗吉尼亞”級Block 5型攻擊潛艇。此型潛艇中的第一艘預計將于2026年交付艦隊。

“內華達”號戰略導彈核潛艇停靠關島。
在美軍看來,隨著對手“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的不斷增強,關島的戰略地位和軍事作用愈發重要。
“作為‘第二島鏈’的核心,關島軍事基地一直是美軍西太平洋作戰體系的重要戰略支點,也是美軍在西太平洋最大的海空軍基地。”南京大學亞太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凌云志向澎湃新聞介紹說,“目前,美軍正不斷加強對關島基地的軍力部署與建設,以大國對抗為內容的各種軍事行動也越來越多。”
“此次美國海軍增加關島部署核潛艇的數量是增強關島軍力,增強西太軍力部署的一個重要舉動,關島離南海更近,在關島部署核潛艇方便美軍介入南海、臺海的事務。”王云飛表示。
根據美國海軍公布的資料,截至今年3月,美國海軍擁有68艘核潛艇,其太平洋艦隊擁有41核潛艇,其中包括8艘戰略核潛艇、2艘巡航導彈核潛艇和31艘攻擊型核潛艇,占美國核潛艇總數的近60%。
“近六成的核潛艇部署太平洋表明美國海軍對這一區域的重視。”王云飛指出。
當地時間5月2日,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在參議院撥款委員會國防小組委員會預算聽證會上宣稱,美國計劃部分通過增加其在“印太地區”“預先儲備的”軍事補給來加強針對中國和朝鮮的威懾。奧斯汀稱,美國防部計劃在2023財年在“太平洋威懾計劃”上投入約60億美元,以加強在“印太地區”的威懾態勢。
除了攻擊型核潛艇,攜帶有戰略導彈核潛艇在今年1月15日也現身關島——俄亥俄級戰略導彈核潛艇“內華達”號,這是自2016年以來美軍彈道導彈戰略核潛艇再次到達關島,引發外界高度關注。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對此評論稱:在目前印太局勢不斷復雜多變之際,美國海軍此舉是為了向地區對手以及地區盟友傳遞出一種重要的信息,即美軍在印太地區的軍事實力是非常強大的。
目前美國海軍已將現役的14艘俄亥俄級戰略導彈核潛艇分別部署到太平洋以及大西洋,其中太平洋方向部署8艘,大西洋方向部署6艘,這次前來關島的“內華達”號就屬于常駐太平洋方向的俄亥俄級戰略導彈核潛艇,不過根據CNN的報道,這次“內華達”號并不是滿載導彈而來,而是僅攜帶了20枚導彈。
“俄亥俄”級戰略核潛艇是目前世界上火力最強的單件兵器,該潛艇滿載排水量達18700噸,可攜帶24枚“三叉戟”II D5型潛射彈道導彈,導彈可以攜帶6-14個核彈頭,導彈射程最遠可達1.2萬千米,總打擊當量超過1億噸,遠超二戰各國釋放火力的總和。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