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美國版俗女養成記
《歡樂之家》,也被稱為“美國版黃金剩女心靈史”,書中的主人公麗莉·巴爾特小姐,是一位紐約上流社會的貴族小姐,由于家庭遭逢經濟破產、父母雙亡,只好寄居于生性孤僻、冷漠的姑媽門下生活。從小的教育及母親灌輸的觀念是要憑借自己的美貌覓得金龜婿,過上流社會富貴奢華的生活,她也以此為目標,但是麗莉同時也是一個矛盾體,內心里并不能完全像其他上流社會女子那樣安于吃喝享樂,于是她始終掙扎于物質欲望與精神追求之間,在這過程中她有了一個可以跟她心靈溝通的人,即同樣來自上流社會,任職律師的勞倫斯·塞爾登,但是他們的關系始終因為各種因素若即若離,在此過程中麗莉也遭遇了各種誤會、流言蜚語、朋友的背叛、被姑媽剝奪繼承權、因生活困頓被迫給人做秘書、到制帽車打工謀生等等諸多經歷。
兩人都漂泊無依、心比天高、生就傾國傾城的貌,兼著多病多愁的性靈,加之情感豐富、性格不堅,又自恃智慧過人、格調高雅、手腕老道。麗莉·巴爾特最終又結局如何呢?

作品簡介
《歡樂之家》是華頓的第一部引其很大轟動的長篇小說,1905年初版,問世兩個月即售出140,000本。
這是一部社會風俗小說,也是美國自然主義文學的文本。小說一問世就在當時的《紐約時報》引起很大反響,被稱之為“一部具有非凡震撼力的小說” ("a novel of remarkable power")。作者將自己的主人公麗莉置于19世紀70年代紐約上流社會的大背景下,展示這位內心充滿糾結,在社會習俗與傳統間掙扎的女性的悲劇人生。
作者簡介
伊迪絲·華頓(Edith Wharton,1862.1.24–1937.8.11)本名伊迪絲·紐伯德·瓊斯,小說家、詩人、園林及室內裝潢設計師。著有長短篇小說、詩歌、鬼怪故事、游記,以及有關園林設計、室內裝潢方面的書籍。長篇小說《純真年代》獲得1921年普利策文學獎,她也是首位獲此獎項的女作家。
作家本人成長于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的美國紐約上流社會,她的小說大多以此為背景,描寫19世紀40年代至70年代的紐約舊事,因此文學界也稱她的小說為“風俗小說”。
作品往往采用巧妙的戲劇性反諷手法,筆調詼諧,透過上流社會因循守舊的習俗與傳統,審視上流社會的價值觀和道德規范。
【精彩段落】
那是一幢只有舉辦“社交聚會”時才會有人在里面用餐的房子;門鈴一直響個不停;門廳的桌子上放著幾個匆忙打開的正方形信封,還有一些放在一個銅罐里、上面落滿灰塵的長方形信封;總有法國和英國女仆站在被洗劫一空的衣柜和壁櫥中間,揚言要辭職不干了;保姆和男仆也是不時地換來換去;食品儲藏室、廚房以及客廳里整天吵吵嚷嚷;倉促間決定的歐洲之旅,回來時帶回許多塞得鼓鼓囊囊的衣箱,再花幾天時間不勝其煩地開箱整理;每半年討論一次夏天去哪里避暑;時而經濟拮據時而又大肆消費——這就是麗莉·巴爾特記憶中的童年生活。
掌管這個稱之為家的混亂之地的人,是她那精力充沛、剛愎自用的母親。她的年齡還不算大,能穿著舞會服裝一直跳舞,跳到把衣服跳破為止,而父親在她的印象中只留下一個色彩暗淡的模糊輪廓,他的地位介于男管家與上門給時鐘上弦的鐘表匠之間。那時候,即使從麗莉這個小孩子的視角看,哈德森·巴爾特夫人看上去也很年輕;在麗莉的記憶里她的父親一直禿頂,還有點兒駝背,頭發里有幾縷花白頭發,走起路來有氣無力。后來當她得知父親居然只比母親大兩歲時,感到非常吃驚。
那時,麗莉很少能在白天見到她的父親,他整天都待在“城里”。冬天時節,日落很久之后,她才聽到父親上樓時那疲憊沉重的腳步聲以及開學習室門的聲音。他會默默地親一下她,然后向保姆或女家庭教師問一兩個有關女兒的問題;此時,巴爾特夫人的女仆會來提醒他,他得出去用餐了,于是他沖麗莉點一下頭就匆忙走了。夏天,當他陪她們母女倆去紐波特或者南安普敦過周末時,他比冬天的時候露面更少,也更加沉默。他就好像厭倦了休息,于是,接連數小時坐在陽臺上一個安靜的角落里凝望海岸線,全然不理會幾英尺外他的妻子那唧唧喳喳的談笑聲。不過,一般來講,每當巴爾特夫人和麗莉去歐洲避暑時,輪船還沒駛出港口,巴爾特先生就已經消失在地平線以下了。有時,麗莉能聽到巴爾特夫人數落他,怪他沒有及時給她們匯款;不過大多數時候都沒人提起他或者想到他,直到某一天這個駝背的身影耐心恭候在紐約的碼頭上,他的妻子攜帶了數量龐大的行李,違反了美國海關的行李限制規定,于是他就擔當起了協調員的工作。
麗莉的少女時代就是在這種雜亂無章又躁動不安的時尚生活中度過的:這是一條婉蜒曲折、斷斷續續的河道,她們一家人的航船就沿著這河道隨著娛樂之波漂流,又總是受那無窮無盡的需求之潛流牽制——錢總是不夠花。在麗莉的記憶里,家里的錢從來沒有充裕過,她的父親總是轉彎抹角地暗示開銷太大。這肯定不怪巴爾特夫人,因為她的朋友們都說她是一位“出色的財務總管”。巴爾特夫人以擅長用有限的錢發揮出無限的效益而著稱;對這位夫人及其熟人們來說,一個人要是能過上比銀行存折上的錢款數字所能保障的生活還富裕的日子,那可真像英雄一樣偉大。
母親的這種才智也讓麗莉引以為傲:在她的成長過程中一直被灌輸的信念是,人要不惜一切代價,配備一個好廚子,還要,用巴爾特夫人的話說,“衣著體面”。巴爾特夫人在訓斥她的丈夫時所說的最重的話是,質問他是不是想讓她“過豬一樣的生活”;他聽到此話后立即矢口否認。此舉往往被他的妻子理解為,那就可以理所當然地打電報到巴黎再額外訂購一兩套禮服,再打電話給珠寶商,吩咐他把巴爾特夫人當天早晨看過的綠松石手鏈送到家里。
麗莉認識一些“過豬一樣的生活”的人,他們的衣著和家境充分印證了,她母親對那種生活狀態深惡痛絕是正確的。那些人大部分都是她的堂兄妹,他們居住的房子骯臟破舊,客廳墻上掛著柯爾的版畫《生命旅程》的翻刻版,家里的女仆懶散邋遢,客人來拜訪的時間不湊巧(因為此時頭腦正常的人一般都會出門),可客廳女仆居然輕浮地說“我去看看在不在”。最可惡的是,這些堂兄妹好多其實都很富有。如此一來麗莉便接受了一種觀念,即如果一個人過豬一樣的生活,是因為他自己做了錯誤的選擇,也因為他不遵守恰當的行為準則。相形之下,她心中的優越感油然而生,都無需巴爾特夫人對家里那些衣著邋遢財迷心竅的親戚們說長道短,借此自然而然地給她培養追求奢華生活的品味了。
然而,麗莉19歲時所面對的境遇迫使她修正了自己的世界觀。
原標題:《美國版俗女養成記》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