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邁向卓越全球城市,走出具有自身特色“城市更新”之路
上海正在走出一條具有自身特色的“城市更新”之路。
10月12日,上海市政府新聞發布會上,上海市規土局局長徐毅松介紹了上海邁向卓越的全球城市,構建創新、人文、生態之城的有關情況。上海市規土局副局長王訓國、岑??党鱿l布會,共同回答記者提問。
本次發布會透露,在“上海2040”提出的“底線思維”、“內涵發展”、“彈性適應”的要求下,上海城市更新也在逐步轉變理念和方法,在有機更新的規劃、政策、管理和行動模式等方面進行了深入探索。
其中,在歷史風貌保護上,截至目前,上海已有1058處優秀歷史建筑、397條風貌保護道路和街巷、44片歷史文化風貌區、250處風貌保護街坊,形成了點線面相結合的歷史文化風貌保護體系。
不斷探索城市更新方法
徐毅松介紹,近年來,上海不斷探索城市有機更新規劃新方法,先后推出《上海市社區規劃導則——15分鐘社區生活圈》、《上海市街道設計導則》等,并健全城市有機更新政策體系,研究制訂了《上海市城市更新實施辦法》。
政策制定上,上海對城市更新項目進行更多傾斜,在用地性質轉變、高度提高、容量增加、地價補繳等方面,實行以強調公共利益為前提的獎勵機制,激發城市更新改造的積極性。
具體實踐中,則堅持重大項目與小微更新齊頭并進。
一方面聚焦有影響力的重大項目。如世博文化公園項目,放棄近百萬的建筑容量,把世博園后灘地區打造成開放、共享的大公園,回應廣大市民對于建設生態之城的期盼。
另一方面通過社區空間“微更新”,關注零星地塊、閑置地塊和小微空間的品質提升和功能創造。通過這一自下而上的更新路徑,還權于社會、還權于市場,努力為社區提供更為精準化的公共服務,提高居民認同感。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加強歷史文化風貌保護方面,上海采取最嚴格的措施,從“拆、改、留”到“留、改、拆”,進一步強化城市更新過程中的歷史積淀意識,探索新形勢下的風貌保護路徑和多樣化的空間重塑激活機制。
在不斷擴大保護范圍下,截至目前,上海已有1058處優秀歷史建筑、397條風貌保護道路和街巷、44片歷史文化風貌區、250處風貌保護街坊,形成了點線面相結合的歷史文化風貌保護體系。
與此同時,也加強配套政策立法,創新保護方法。制定《上海成片歷史風貌保護三年行動計劃(2016-2018)》。堅持“保護與利用相結合”的原則,加強歷史風貌搶救性保護,制定《上海市歷史風貌成片保護分級分類管理辦法》,探索活化保護利用,建立原權利人及市場主體等多方共同參與的保護模式。
轉變土地利用方式
土地和空間是城市發展的重要資源,土地利用方式影響著城市發展模式和城市治理理念。
徐毅松介紹,上海自2013年起提出“五量調控”土地新政,通過土地利用方式轉變,促進城市發展方式、社會治理方式、政府工作方式轉變。
首先是總量鎖定,通過新一輪總體規劃編制、劃示“新三線”,上海將2020年規劃建設用地總規模3200平方公里作為全市建設用地終極目標,鎖定了未來城市空間發展和土地利用的基本格局。
與此同時,大力推進減量化工作。在保障戰略新興產業、重大基礎設施、社會民生項目需求的基礎上,建立新增經營性建設用地指標與現狀低效建設用地減量化掛鉤機制,年新增用地從“十二五”初期的每年40平方公里,逐步降至2016年的16平方公里。
預計到“十三五”末,上海全市將累計完成減量50平方公里,截至今年8月底,累計已完成項目立項47.9平方公里,項目驗收19.6平方公里。減量化復墾的土地將優先用于生態建設。
此外,堅持存量用地盤活與閑置土地處理并舉,上海市規土局會同相關部門,聯合制定盤活存量工業用地實施辦法,建立多方利益平衡的存量轉型開發機制。
徐毅松表示,上述舉措于企業而言實現了產業轉型升級,于社會而言增加了公共設施和公共空間,于政府而言提高了節約集約用地水平。兩年多來,上海全市已有96個項目、約629公頃土地納入盤活轉型計劃,并取得階段性進展。
此次新聞發布會上,徐毅松還介紹了下一階段城市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工作,以更好地為上海邁向卓越的全球城市提供助力和保障。
其中提到,將以強化科技創新、金融商務、文化創意、高端制造等“全球城市”核心功能為主線,以規劃土地供給側改革為抓手,支持科創中心建設。強化航空、航運、陸運、信息樞紐等支撐功能,構建由市域線、市區線、局域線構成的“三個1000km以上”區域軌道交通網絡,建設具有較強輻射和服務能力的國際綜合樞紐和門戶。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