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世界鎮痛日|帶狀皰疹不只是皮膚病,“痛不欲生”怎么辦?
得了帶狀皰疹痊愈了,可是原來身上得帶狀皰疹的地方開始陣發性的劇烈疼痛,是怎么回事?10月11日是“世界鎮痛日”,疼痛科專家為您介紹帶狀皰疹這種經常引起疼痛的疾病。
患者李某,男,54歲。右胸背部疼痛針刺樣燒灼樣疼痛2月,夜不能寐,外院診斷帶狀皰疹神經痛,輾轉各大醫院皮膚科,口服抗病毒及止痛藥物治療及皮損區光照治療疼痛無明顯好轉。局部皮膚不能接觸衣物疼痛難忍寢食難安。于疼痛科門診就診行胸椎旁神經阻滯后疼痛明顯減輕,疼痛VAS評分由8分降至4分,服用藥物晚上可以入眠。再經一次CT引導下胸神經背根神經節射頻,患者疼痛完全消失。
患者唐某,女,73歲。右側腰部疼痛并皰疹1月,于疼痛科就診時已在皮膚科就診,皮膚皰疹已消退,皮損區呈黑色素沉著,但疼痛無明顯好轉。入疼痛科住院行硬膜外連續鎮痛輸注,輔以口服藥物治療,6天后逐漸減少硬膜外鎮痛藥物直至撤泵,維持藥物治療,隨訪2月疼痛未復發。
大家這時可能就有疑惑了,帶狀皰疹究竟是一種什么病,該看什么科呢?那我們首先要明白帶狀皰疹是一個什么東東。

我們在門診經常碰到漏診誤診的患者,那帶狀疹究竟有哪些臨床表現呢?
患者起病往往是患處皮膚出現針刺樣或者燒灼樣疼痛,間歇性發作,夜間更為明顯,有時輕輕觸碰皮膚疼痛會明顯加重。疼痛持續1-3天,或者1周左右,相應皮膚開始出現潮紅斑,很快出現粟粒至黃豆大小的突起皮疹(丘皰疹),簇集分布而彼此不融合,迅速變為水皰,皰壁鼓起發亮,皰內液體澄清,水皰外周有紅暈,各簇水皰群間皮膚正常。
皮疹沿某一周圍神經呈帶狀排列,多發生在身體的一側,一般不超過身體中線。如果水皰沒有發生破潰,持續 2~3 周,水皰干涸、結痂脫落后留有暫時性淡紅斑或色素沉著。
治療及時的患者隨著皮膚皰疹的好轉疼痛也逐漸消失,但也有一部分患者由于治療不及時或者方法不當,疼痛不但沒有緩解,反而越來越劇烈,最終形成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給患者還帶極大痛苦,這是因為被病毒破壞的神經沒用得到及時有效的修復,神經破壞很難修復,治療難度就很大。因此早期的疼痛治療就顯得非常重要。也正如此,帶狀皰疹患者如果只是其皮膚上紅斑、水皰消失而神經痛還存在的話,則不能認為其病情已經好了;恰恰相反,只要其神經痛存在,就需積極處理。
帶狀皰疹治療要注意哪些問題呢?帶狀皰疹治療分為急性帶狀皰疹和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治療。急性帶狀皰疹主要有:(1)積極足量抗病毒治療:目前抗水痘-帶狀皰疹病毒的藥物臨床常用的有:阿昔洛韋、伐昔洛韋、更昔洛韋等;一般持續10-15天
(2)鎮痛藥:普瑞巴林、加巴噴丁、阿米替林、利多卡因貼劑,盡早使用弱阿片類藥物如:曲馬多;
(3)皮膚保護:帶狀皰疹的患者要注意保護其皮膚不要破損,可以外用一些抗病毒軟膏(阿昔洛韋)、爐甘石洗劑(4)修復調節神經的藥物:目前這類藥物主要有:腺苷鈷銨、甲鈷胺等;
(5)神經阻滯治療:是治療帶狀皰疹性神經痛的重要措施,對減輕患者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質量、避免出現帶狀皰疹后神經痛有很重要的意義;
帶狀皰疹后神經痛有哪些治療方法?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的治療到目前為止還是一個難題,常用的方法有:
(1)鎮痛藥物治療:由于帶狀皰疹后神經痛對藥物的反應性在臨床上與急性帶狀皰疹有所不同,所以許多常用的止痛藥物效果不佳,只可用于臨時鎮痛;
(2)局部治療:局部理療、外用藥貼劑、局部皮內注射等;
(3)介入治療,如神經阻滯、射頻等,這些方法可用于急性期帶狀皰疹患者的治療,也可用于帶狀皰疹后神經的治療;
(4)椎管內鎮痛泵的植入:這是治療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的較為有效的方法,可是由于其價格昂貴、且治療時限有限而使其應用得到一定限制;
(5)其他:另外還有脊髓電刺激技術、免疫調節劑治療等這些方法目前均很少用;此外,對于疼痛持續半年以上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的患者往往會伴隨一些心理疾病,所以心理治療也是一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
帶狀皰疹患者生活上有哪些注意事項?帶狀皰疹一旦確診,除了需積極治療外,尚需注意以下事項:
(1)避免勞累,勞累是帶狀皰疹的誘發因素,同樣,發病后若是勞累會影響患者的康復;
(2)避免接觸嬰幼兒,尤其是在帶狀皰疹急性期更應避免接觸嬰幼兒,因為嬰幼兒有潛在的被傳染的風險;
(3)合理安排作息,盡量不參加重體力勞動,保證充足的睡眠;
(4)治療的同時,飲食方面加強營養;
(5)盡可能保持心情舒暢,對康復有積極意義;
一旦得了帶狀皰疹,我們也不必聞之色變。有人說如果它繞著軀體連成一個回環,即“纏腰龍”會致命。其實這種纏一圈會致命的說法沒有科學依據。帶狀皰疹雖然發病兇險,但并非絕癥,不必過度恐慌,完全可防可治。“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盡可能避免后遺神經痛的發生是治療帶狀皰疹的關鍵。
疼痛科診療范圍:
1.頭痛:頸源性頭痛、偏頭痛等各種頭痛
2.頸肩腰腿痛:頸椎病、肩頸綜合癥、肩周炎、腰椎間盤突出、腰肌勞損
3.軟組織痛:急慢性腰扭傷、腱鞘炎、網球肘、肌筋膜炎、軟組織損傷等
4.神經病理性疼痛:三叉神經痛、帶狀皰疹神經痛、肋間神經痛、神經損傷后疼痛、糖尿病神經痛等
5.癌性疼痛
6.非疼痛性疾病:急性面神經炎、突發性耳聾、腱鞘囊腫、腘窩囊腫、面肌痙攣等。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