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不想坐班是你,不想居家也是你,咋回事啊?
原創 睿悅 果殼
居家辦公久了,日子從一開始的舒爽,變得有些無聊,甚至感到比坐班還疲憊。我開始懷念辦公室的嘈雜、同事間的八卦、能沖到工位前直接溝通,而不是約個電話還要忍受時斷時續的信號的時刻。也正是在此刻,以前感到如牢籠一般的辦公室,變得可愛了一些。

在不斷拉扯中,辦公室逐漸長成今天我們熟悉的模樣|unsplash
實際上,辦公室的演化史正是一部尋求溝通效率和舒適度的歷史。這個空間一方面將人工具化,恨不得榨出最后一滴效益,一方面又在小心平衡人性中的需求,希望營造開放和松弛的環境。在不斷拉扯中,辦公室逐漸長成今天我們熟悉的模樣。
把流水線塞進辦公室?
辦公室,這個今天令人又愛又恨的地方,真正得到重視是在 19 世紀末。一位名為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的美國工程師,將效率和管理帶進了辦公室。從此,辦公室不再是工廠旁用來處理行政文件的不起眼小房間,它有了自己的職責,成了可以單獨產出效益的空間。
“辦公室”一詞來源于拉丁文中的“責任”,暗含著“一系列責任”的意思。
泰勒相信將工作劃分為不同部分,每個部分的單體效率最高時,整體效率就會上升。于是他按工作流程劃分辦公室內部空間,聯系緊密的部門安排在臨近位置,以減少不必要的空間移動。同時,辦公室的布局嚴格按照等級劃分,并強調監管。他還雇人用秒表給每個工人的每項操作計時,為每個模塊設定一個標準速度。工人的報酬則取決于他完成的模塊數量。是不是眼熟,是的,他發明了 KPI。

泰勒 Frederick Winslow Taylor | Wikimedia Commons
那時連辦公家具都在為效率服務。泰勒時代出現過一款郵件開封桌,可以增加 20% 的信封封裝量。這是設計師研究辦公人員工作行為的結果,與此類似,哪些工作該用軟鉛筆芯、哪些該用硬的,飲水機的距離該離員工多遠,都納入計算范圍。這些龜毛的研究,促成一批專業辦公工具的誕生。
嚴肅、固定、時刻處于監控的氛圍下,那時的辦公室里的人們就算坐在一起,也不敢說什么。比起“坐辦公室的”,他們更像是換了一個地點的流水線工人。

1900 年的辦公室|Wikimedia Commons
可到了 20 世紀 60 年代,生產和消費的蓬勃發展刺激著西方,特別是美國的就業市場。那時的公司急需大量員工,為了吸引更多人從事文職工作,休閑舒適的工作環境成為辦公室工作的主要賣點,也成為職員面對薪資差不多的工人時,產生身份認同感的最大來源。通信和網絡技術的發展也讓分工變細,更多需要靈感和創意的工作出現。辦公室開始向更靈活開放的方向發展。
增進溝通成為那時的主流改進方向。以電話產業起家的貝爾實驗室辦公樓,就故意搭建非常多的長廊,“在回辦公室的路上,或是去餐廳的路上,物理學家碰見化學家、化學家碰見數學家、數學家碰見開發人員”,一則形容當時景象的文章寫道。這種偶然相遇被認為是貝爾實驗室最重要的靈感來源之一,后來晶體管、太陽能電池、C 語言等影響深遠的發明,都率先在此地得到突破。

霍姆德爾的貝爾實驗室|Wikimedia Commons
更多的公司將功夫花在辦公室內部。通過制造業富起來的德國,為了快速擺脫二戰時給世界帶來的糟糕形象,開始在辦公室內踐行一種開放平等的設計理念。拋棄泰勒時代的規整和封閉,辦公室成了一個大開間,沒有墻壁,僅用辦公桌、箱子、柜子、偶爾的屏風和植物劃分空間。設計師重新按工作流,而不是職位高低劃分員工所在的位置。這種以人為本,注重靈活和美觀的設計,被稱為“辦公室景觀”(Bürolandschaft)。
雖然后來類似這種開放式的辦公設計被證明會部分阻礙溝通,比如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伊桑·伯恩斯坦研究發現,有些員工會認為開放式設計會讓自己暴露在整個辦公空間,難以保證私密度,只好假裝忙碌逃避與人的交流,不過這是后話了。重點是,在那么早的時候,我們就擁有開放式辦公室了。

辦公室景觀示意|Wikipedia
在德國追求開放辦公空間的同時,一款理念類似的產品也出現在美國市面上。這款叫行動式辦公桌的產品由一張鼓勵站著的卷蓋寫字臺,一個有隔板的小電話臺,和一個可供臨時會議的小圓桌構成。設計師希望這款辦公家具幫助員工動起來,員工可以隨時站起來工作,累了時轉身在小臺子上喝杯咖啡,和同事閑扯幾句,或者挪到桌旁打個電話。
但這套東西的設計理念在當時還過于超前,要讓管理層接受辦公室從井井有條,變成誰都可以隨意走動說話的“亂糟糟”模樣,還需要緩一緩。于是第二代行動式辦公桌出現了,它由呈 120 度擺放的三面隔板組成,保證員工的隱私和空間需求;桌旁有高度不一的架子,強迫員工不斷站起坐下;它還有布告板和圖釘墻,幫助員工展示個性。

90 度隔板組成的辦公空間|Wikimedia Commons
第二款行動式辦公桌立刻收到好評,人們認為它依舊保有對運動和靈活溝通的需求,但更加規整。一時間市面上出現大量類似設計品,其中一款比較特殊,它把原本呈鈍角打開的三面墻,縮小 30 度,成為 90 度包圍的樣子。
辦公歷史上最臭名昭著的格子間誕生了。
砸爛格子間!
格子間只比行動式辦公桌工作調整了 30 度,就立刻從鼓勵開放的辦公設計,變為將人隔絕起來的小盒子。
但格子間卻大受管理者好評,它幾乎適應每一個經濟階段。在它誕生的 1968 年,正是美國二戰結束后高速發展,社會一片繁榮時。那時白領數目激增,格子間成了性價比高,能在更少空間塞下更多人的辦公家具首選。而在七八十年代美國經濟下滑后,格子間又成了能一下子拆得干干凈凈的靈活工具。哪怕到今天,我們依舊能在不少公司中見到格子間的身影。

格子間幾乎適應每一個經濟階段|Wikimedia Commons
格子間讓此前開放靈活的辦公室一朝回到解放前,但它更狡猾,把同事設計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要知道從 30 年代開始,公司就很警惕員工間的聯盟和起義,但泰勒主義過于強調員工的工具化屬性,有違本性;辦公室景觀在當時又過于鋪張,且充滿噪音。
格子間提供了一個同事近在咫尺,卻難以交談的空間。特別當員工的面前有臺電腦時,機器里的世界比身旁的開闊太多。隔間將辦公室中的“個人”極致化,人們宣泄不滿不再是集體罷工,而是砸毀電腦、把文件都掃到地上,反抗成了小格子中的個人行為。

一些微小的反抗|giphy
好在辦公室依舊在進化。1993 年,那時移動電話和筆記本已經進入辦公空間,廣告業大佬杰伊·恰特(Jay Chiat)(他的公司曾為蘋果做出著名的 1984 廣告),在滑雪時頓悟——技術使原有的辦公室過時,是時候創建未來的辦公室了。他打算在自己的公司做個辦公室實驗:告別墻壁、辦公桌、格子間,臺式計算機和座機也廢除,辦公室只留下存放個人物品的儲物柜。公共空間中不允許擺放任何個人物品,員工隨便拿一個移動電話和筆記本就能在任意位置坐下。公司希望這可以打破辦公室交流的阻礙和階級劃分,讓辦公變得像團隊活動般隨聚隨散。

蘋果 1984 廣告|giphy
員工稱其為虛擬辦公室,但這個實驗失敗了,因為人們找不到自己要坐哪,人太多還導致要搶寄存柜。人們只好把個人物品放在汽車后備箱中,還有員工帶了輛手推車來辦公室,以方便四處移動她的東西。
恰特沒有氣餒,繼續改造著辦公室。這一次員工有自己的辦公桌了,但空間也足夠開放,餐廳、臺球桌、咖啡吧,任何一個空間都可以工作。公司內部像一個游樂場,有著色彩繽紛的設計和休閑場所,人們轉來轉去,在回歸個人空間和隨時交流的狀態中切換。后來,WeWork 這樣的聯合辦公空間出現,交流不再只局限于一家公司內,不同公司,不同行業都聚集到同一個辦公空間。

恰特/戴公司|Wikimedia Commons
雖然恰特的實驗沒有取得預想的結果,但他的思路沒錯,技術的確驅動了辦公方式的變化,只是它的最佳載體不是廣告公司,而是技術公司。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硅谷中的技術公司一飛沖天,不僅帶動了整個商業社會的發展,也帶動了辦公文化和空間的重塑。硅谷的明星創始人們從大學輟學施展拳腳,卻將大學開明隨性的文化帶進硅谷的辦公空間。
技術的蓬勃發展帶來高頻率的人員流動,硅谷的新公司日新月異地出現,這些公司對辦公室的要求是靈活、反叛、可快速擴張和變化,開放空間和可隨意拆卸的家具成為最明智的選擇。此外比起靠職級維持團隊,硅谷的公司更愛用期權將員工籠絡到一起,隨意擺放的桌子取代了等級分明的布局,到處是亂飛的紙張和電線,空間里播放著搖滾樂,亂糟糟的,卻又熱鬧無比。這些公司還鼓勵彈性工作,內部轉崗和一同郊游喝酒,員工在里面既是同事,又像是一個宿舍的同學,什么對話和腦洞都可在此展開。

當 Meta 還叫 Facebook 時的辦公室|作者提供
一個有趣的花絮是,因為硅谷的快速發展,為他們設計辦公室的工作室們都一同沒日沒夜了起來。
珍惜那個不停得啵得啵的同事
今天,辦公室似乎又走到了一個變革點。不論是自愿還是因為疫情被迫,居家辦公都成了許多人正在經歷的辦公體驗。我們不再糾結辦公室的布局是否合理,同事是太吵還是太安靜,因為當面溝通直接消失了。
當面溝通在辦公中非常重要。社會網絡研究中有一個“結構洞”概念,它認為一個群體內的信息、思想和行為擁有同質性。如果在兩個不同群體間,有一個中間人角色,則可引入不同群體的信息,有助于創新和信息流通。大白話是,你們部門那個愛八卦的同事,很重要。

珍惜那個不停得啵得啵的同事|giphy
而居家工作打破了這一切。發表于 Nature Human Behaviour 的一項研究分析了 6 萬多名微軟員工在 2020 年前 6 個月的工作通訊數據,發現遠程工作后,最直觀的影響便是跨部門溝通的比例顯著下降。這意味著企業中的溝通網絡變得更加靜態,分割成一個個互不聯通的子網絡。
對企業而言,知識的創造和轉移是競爭優勢的基礎,信息在不同部門的流轉有益于企業發展。對個人而言,這些弱連接也對信息分享,調節情緒及獲得靈感有顯著效果。那些組間流傳的八卦,對你的身心健康有著不小貢獻。

多多交流有益身心|giphy
此外,這項研究還發現居家辦公后,員工間的溝通實則變多了,最典型的是沒有事先約定的電話幾乎翻了兩倍,即時消息也多了 50%。但這些溝通沒有轉化為工作效益,因為工作總時長只增加了 10%,這說明居家時,新增的工作時間大多花在了與同事的溝通中,甚至擠占了正常的工作時間。
辦公室里的面對面溝通還能促進員工間的長期信任。中科院的一項研究發現,遠程時,交流往往基于具體的任務而發起,參與的各方基于任務緊急,大多會建立起一個快速信任,這種信任大多是非人際化,由認知主導,而較少情感成分。此后,信任是否延續將進入不可預測的階段。而面對面時,非語言信息的傳達也能幫助交流者更準確地接收對方的真正意圖。

面對面溝通能促進員工間的長期信任|unsplash
但放眼歷史,每一次的社會變革,都會推動辦公方式的變化,今天的我們也不例外。實際上,拋去溝通的痛點,居家辦公提供了許多前所未有的機會,個人擁有了更大的自由和靈活度,工作和生活也不再局限于具體的空間時間,我們有了更大的想象力。
比起懷念以前的時光,不如做些什么試圖在變化中找到平衡。這里是一些居家辦公時,如何增進和同事有效溝通的 tips,希望可以幫到你:
· 依舊區分工作與生活,工作時脫掉睡衣,設置工作時間,即便在家里也盡量切換狀態
· 縮短會議時間,減少非必要的會議
· 視頻會議 > 電話會議 > 郵件溝通,多維度的信息展示比單一的好
· 根據任務情況選擇合適的溝通方式,如宣告通知或不需要及時回復時,郵件比視頻會議更直接
· 制造些非正式溝通,如云聊天,云游戲,云小聚,或是正式開會前寒暄一陣
· 更注意活動,居家時活動量更少,容易積聚壓力且不健康,也可以選擇站著開會
參考文獻
[1] 尼基爾·薩瓦爾. 隔間:辦公室進化史[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
[2] https://www.pullmanmuseum.org/theCompany/pullmanBuilding.html
[3] http://www.qdaily.com/articles/22275.html
[4] Bernstein, E. S. (2012). The transparency paradox: A role for privacy i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d operational control.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57(2), 181-216.
[5] Bernstein, E. S., & Turban, S. (2018). The impact of the ‘open’ workspace on human collaboration.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373(1753), 20170239.
[6] http://www.izhsh.com.cn/doc/247/2096.html
[7] https://www.yicai.com/news/2659487.html
[8] https://swarma.blog.caixin.com/archives/250530
https://www.regus.hk/work-hongkong/zh-hk/why-its-good-to-talk/
[9] 馬顏, 李曉軒. 虛擬團隊中的信任研究[J]. 2004.
[10] https://www.sohu.com/a/487770652_260616
作者:睿悅
原標題:《不想坐班也是你,不想居家也是你,咋回事啊?》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