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大英百物展”謝幕,38萬多人次觀展,最長排隊時長6小時
10月8日晚9時30分,隨著上海博物館二樓第二展廳卷簾門的緩緩拉下,為期102天的“大英博物館百物展:濃縮的世界史”落下了帷幕。“澎湃新聞”(www.kxwhcb.com)獲悉,這一展覽觀展人數達38.4萬人次,最長排隊時長達6小時,創下了上博參觀人數之最。
在昨晚展覽的最后100分鐘,上海博物館同時開設觀展夜場,并邀請熱心觀眾和期間為展覽辛勤付出的展覽工作人員共度“博物館奇妙夜”,一同回顧2017年夏天,這場述說人類文明的文化盛宴和展覽的精彩瞬間。

大英百物展“十宗最”,古埃及棺柩、二維碼皆榜上有名
“大英博物館百物展:濃縮的世界史”源于大英博物館與BBC廣播公司合作了一檔廣播節目,旨在向世人展示一個文字之外,由具體的物品所構成的世界歷史。作為全球巡展的第九站,上海博物館歷時兩年籌備,以9個主題呈現。從代表帝王權威的大型雕塑、到象征貿易特色的貨幣、再到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二維碼……這百件文物構建而成的文明史中,哪十件讓人尤為難忘?
在“大英博物館百物展”最后100分鐘,上海博物館揭曉了通過網絡調查選出的十件人氣展品,其中觀眾步入展廳第一件所見的文物埃及佘盆梅海特內棺被評為“最瘆得慌的文物”。這件文物是一具來自大約2600多年前的古埃及女性棺柩,卻開宗明義,講述人類文明交流融合的早期范例:佘盆梅海特內棺的材料全部來自埃及以外的地方:木料來自于黎巴嫩,黃金來自努比亞,青金石來自阿富汗,瀝青來自兩河流域。而隨著科學和學術的進步,圍繞著佘盆梅海特內棺所作的種種研究,不斷為我們揭示出新的信息。比如,佘盆梅海特是誰?她的臉為什么被涂成綠色?棺內發現的木乃伊為何是一名男性?在觀眾們在了解文物背后豐富的故事之后,最初的那一點恐懼就會煙消云散,取而代之的,將是揭開歷史層層面紗后的激動與喜悅,這也是本次展覽吸引人的奧秘所在。

而展覽的最后一件展品來自上博微信公眾平臺的觀眾票選而出的“二維碼”,被選為 “最具創意的展品”,作為“續寫人類歷史的第101件展品”二維碼的出現使我們的生活更加便捷,也承載著海量的信息,“掃碼”正成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上博展出的“二維碼”被賦予了藝術品的外觀(由此次參展的前100組文物所組成的)通過掃一掃“第101件展品”,還能讓意猶未盡的觀眾們,把“大英博物館百物展”的更多信息“帶回家”。

除此之外,廣受觀眾喜愛的劉易斯棋子被評為“最呆萌的文物”,奧古斯都頭像因其英姿勃發被冠以“顏值最高的文物”,獨特而又神秘的莫切武士造型壺被賦予了“最freestyle的文物”的稱號。(“大英百物展十宗最”詳見文末延伸閱讀)
觀展人數、公教活動、文創開發均為上博之最
除了揭曉展品之最,“大英百物展”本身也創下了多項紀錄,在與“大英百物”相伴的“最后100分鐘”主題活動中,上海博物館副館長李仲謀回顧了大英展期間的“意想不到”:在上海經歷極端高溫天氣的情況下,“大英百物展”依舊如此火爆,這讓他意想不到。他說:“自6月28日展覽開幕起,無論烈日或是大雨,每天上博開門之前,門口就已經有大量觀眾排隊,這使他想起了15年前的‘晉唐宋元國寶展’,當時每天限流5000人,而觀眾如果要看《清明上河圖》預計需要排隊6個小時。” 而“大英百物展”從6月29日至10月8日共接待參觀人數384347人(包括29個夜場接待36725人),而10月3日,上海博物館單日最高客流達到了8846人(參觀“大英百物展”為4384人),最長排隊時長超過6個小時,參觀人數可謂上博之最。

在展覽期間,上博也推出了200場不同形式的公教活動,其中“百物之聲——上海博物館親子音樂會”可謂一次新的試水,這場親子音樂會,打破傳統的音樂會模式,加入了現場對文物知識及背后歷史、文化和藝術等知識的解說,讓文物與音樂得到有趣、有料、有機的結合,使家長和孩子們得到音樂、文物、歷史等各方面的多重體驗。上博也將以此為契機,將展覽與文化教育融合,使博物館從單線條的視覺感受變成鮮活、多維的、多元化的創意平臺。暑假期間,上博也結合“大英展”和本館館藏推出了夏令營,除了讓老師帶著學生進入展廳,結合陳列的文物,進行具體的講解外,也有功夫、詩詞、書法、繪畫等課程,讓孩子們欣賞美的同時,了解文化遺產。除此之外上海博物館也通過同上海地鐵合作“尋寶”活動、編寫了《手繪文物世界史》讓文化與文明走進生活的方方面面。

文創也是“大英百物展”重要的一環,在“最后100分鐘”主題活動中上海師范大學表演系的師生們,結合他們專業特色排演了一幕原創情景劇,以直播的形式再現了文創周邊產品的多樣性。此次,上博文創團隊共研發180余種系列化文創產品,累計銷售額達1700萬元,是以往特展的5倍。“大英百物展”期間,上海博物館的2樓茶室供應與展覽相關的蛋糕、咖啡、曲奇餅干等可以吃的文創產品也成為展覽的一部分。
由“大英百物展”帶來的今夏最紅火的文化現象,和一個個歷史記錄,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不忘感謝在“大英百物展”中奉獻的全體員工、志愿者和合作方,為了這一展覽,上博每天出動200余名安全保障人員,20余名志愿者確保現場安全并提供服務,另有100余位上博工作人員在本職工作之余主動進入展廳維持秩序。正是因為他們不計得失、夜以繼日成就了這場廣受社會各界好評的展覽。
楊志剛也在發言中提到,“大英博物館百物展”雖然即將閉幕,但上海博物館傳承歷史文化、服務社會公眾的使命永不會落幕。山西博物院藏“古代壁畫藝術”展、俄羅斯國立特列季雅可夫美術館“俄羅斯巡回畫派”展、“貴霜王國的信仰與藝術”展即將為公眾帶來不同領域、不同風格的藝術享受。而9月27日動工的上博東館,也將在2020年建成后為公眾提供更舒適的參觀環境、更精彩的文物展覽、更豐富的互動體驗。

延伸閱讀:大英百物展“十宗最”
1.最瘆得慌的文物——佘盆梅海特內棺

炎炎夏日,排了幾個小時隊的觀眾進入展廳后,看到的第一件文物,竟然是一具來自大約2600多年前的古埃及女性棺柩,這不禁讓人感覺瘆得慌。隨著科學和學術的進步,圍繞著佘盆梅海特內棺所作的種種研究,不斷為我們揭示出新的信息,比如說,佘盆梅海特是誰?她的臉為什么被涂成綠色?棺內發現的木乃伊為何是一名男性?相信,觀眾們在了解文物背后豐富的故事之后,最初的那一點恐懼就會煙消云散,取而代之的,將是揭開歷史層層面紗后的激動與喜悅,這也是本次展覽吸引人的奧秘所在。
2.最具原始氣息的文物——喀帕蘇斯女性雕像(希臘)

3.最不起眼的文物——印度河流域印章

4.顏值最高的文物——奧古斯都頭像

奧古斯都是“霸道總裁”的最佳代言人,當時沒有美顏相機,那就塑像好了。在位時,奧古斯都在帝國各地都矗立起自己的標準像。盡管他活了76歲,但目前各地所發現的奧古斯都雕像們,卻沒有年齡變化的痕跡,一直保持他三十多歲英姿勃發的樣子,顏值如此之高,被媒體朋友戲稱為“凍齡美男子”。不管疆域多么遼闊,奧古斯都大帝都要讓他的臣民知曉君主的權威,這尊雕像正是他希望展現的理想形象。
5.最匪夷所思的文物——儀式用球賽腰帶(墨西哥)

瑪雅文明中,球賽不僅僅是競技體育,同時也是重要的儀式活動,具有更深層的象征含義:在瑪雅人的宇宙觀中,這項運動象征著生與死的不斷爭斗。這件腰帶被雕刻成一只巨型蟾蜍的造型,而蟾蜍被認為是一種與土地豐饒有關的動物,它也是中美洲大地女神的象征。
6.最freestyle的文物——莫切武士造型壺

莫切人是公元100-700年居住在如今的秘魯地區的部族,他們尊崇武士階層,文化自成一體,似乎從未與歐洲和亞洲發生過聯系,也許正是由于這個原因,他們的文明獨特而又神秘,他們的藝術也令人著迷,這組文物就是最生動的寫照。
7.最呆萌的文物——劉易斯棋子(英國)

8.科技含金量最高的文物——希伯來星盤

9.最意想不到的展品——信用卡

10.最具創意的展品——二維碼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