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張朝陽對話物理學家曹則賢:真正的科學精神是怎樣的?

用科學精神培養下一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來源|AI藍媒匯
ID:lanmeih001
5月17日,在北京舉行的“2022搜狐科技峰會”圓桌論壇環節,呈現了一場特別的對話,網友們說仿佛看到了兩個“物理老師”在進行學科交流。
對話雙方分別是搜狐創始人、董事局主席兼CEO張朝陽和中國科學院物理所研究員、物理學家、學者曹則賢。
一位是近期在網上直播講授物理課程而新晉的“物理老師”,一位是在學術領域深耕40年的物理學者。兩位物理大咖從基礎科學的通識教育談起,探討了前沿物理知識的應用,穿插提到青少年科學教育,最終上升到科學精神的內核,為廣大網友們帶來了一場暢快淋漓的科學對話。
整場對話中,兩位嘉賓一度沉浸在物理學專業知識的熱烈討論中,而不得不被主持人笑著打斷“請兩位物理大佬照顧一下我們這些聽眾”。

百年前知識構成現今技術背后原理
21世紀基礎科學應成通識
現今世界是技術超越神話的一個時代,方方面面的新技術層出不窮,但其底層驅動力仍是科學。張朝陽稱,人類的基礎科學發展到今天,所有的硬件等各方面都用到了過去兩百年來的一些基礎知識。
張朝陽表示,作為一個21世紀的人,對于基礎科學的了解應該是一個通識。可能一百年前比如高斯分布、量子力學等都是一種非常高精尖的知識,但是現在都是一種常識,因為它構成了我們無處不在的技術背后的原理。
對此,曹則賢也深表認同,他補充道,今天的社會如果一個人沒有深厚的數理基礎,不僅作為一個社會的勞動者可能顯得有點力不從心,就算在家躺平去享受今天的生活,去理解今天的生活可能都有點吃力。一百年前,相對論、量子力學等都是高大上的頂尖學問,但是在21世紀的今天,應該成為青年人的標配。

基礎科學怎么學?
“費曼學習法”與“教學相長”
基礎科學知識如此重要,應該如何學習?張朝陽介紹了他自己非常喜歡的“費曼學習法”:首先讀書不是從頭讀到尾,而是研究一個問題,根據這個問題,然后去找各種書去研究它,研究式的讀書。第二,要自己推導和自己寫下來,當你拿著筆在紙面上寫的時候,你的思維是非常集中的,那一段你思維的突破能力非常強。第三,你要給它講出來,要表達出來,你能表達出來,你的思維又經過了另外一個層面。
張朝陽認為,經過重新推導出來的知識印象是非常深刻的。而且科學如果沒有從數學上去推導和理解,是很難理解的。

圖/搜狐創始人、董事局主席兼CEO張朝陽
曹則賢也分享了自己熱衷于在網上“講課”的原因,“中國有一個成語“教學相長”,我有一天突然明白了這個成語是什么意思,不是教的人和被教的人互相促進成長,是你的教和你的學是互相促進的成長。所以,我的教學更多的是希望我自己能學會,捎帶著同時分享給別人”。

科學的創新與突破
需要跟著興趣去探討、碰撞、嘗試
相較于理論物理高深的概念與含義,或許很多人只能高山仰止。不過,提到應用物理對社會和人類的影響,則更能讓大眾體會到科學的魅力。
現代社會中,信息傳遞是社會一個非常重要的分支。光纖通信系統和網絡問題也慢慢地在向大容量、智能化、集成化發展。曹則賢結合現場舉例,正是由于諾貝爾獎華人科學家高錕先生提出解決玻璃纖維中的雜質問題,實現讓光纖通信變成現實,實現數據高效傳輸。“所以我們很多媒體遠程連線才能得以實現,包括一些高科技企業才能得以發展。”
曹則賢介紹,通過光纖的發展能清楚地看到應用物理正在我們身邊發生,再比如同樣獲得諾貝爾獎的巨磁阻,提高了我們計算機的存儲密度,大幅擴容存儲空間;CCD技術的發展,讓攝像鏡頭,監控鏡頭得以廣泛應用;藍光二極管概念的提出,或將調配出可見光譜應用到農業工業化,讓植物在工廠里生長;北斗三號系統里用的原子噴泉鐘,所產生的時間基準可以達到300萬年,只誤差一秒鐘……

圖/搜狐科技對本次峰會進行全程直播
不過,在科學領域里的很多發現都是不經意間的,偶爾發現的一個小的突破可能就會對社會造成巨大的影響。張朝陽認為,基礎科學的研究,包括一些應用的研究,要不經意地隨機地有很多方向,“你不能計劃有一個攻關項目,一定要把它攻克拿下來,而是要多個小組,跟著興趣去探討、碰撞、思考、嘗試,最后可能就會出現突破。”
“就像相對論是愛因斯坦在一個專利局,業余時間做的推導搞出來的一樣,就像量子力學哥本哈根學派也是一幫人在黑板上畫來畫去搞出來的一樣。” 張朝陽表示,“很多事情是不可預測的隨機的,所以應該百花齊放、多種多樣,多個小組做不可功利的、在一種比較自由的氣氛探討下進行科學的發現。”
曹則賢也表示,物理學產生了應用物理方向,帶來了很多技術,改變了我們的世界,但是這只是物理學的一個功能。物理學最根本的目的還是認識這個世界。可能要等很長時間,應用場景才會出現。

對孩子的教育不要唯分數論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對科學展現出興趣的小朋友和青少年,如何指引他們學習?張朝陽也出了建議,對孩子的教育,不要唯分數論。“不要追求分數,其實你考到第一名,未來的發展也不一定是最好的,你上一所一般的大學,最后可能特別牛。在這方面不要給孩子太大的壓力,而是根據孩子的興趣引導,讓他真正地有一種好奇心,通過好奇心去研究和學習。” 張朝陽認為,“我覺得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張朝陽1986年畢業于清華大學物理系,同年考取李政道獎學金赴美留學。他在現場還分享在麻省理工學院(MIT)讀書時期的經歷,“在MIT有一種統考,中國區的學生絕對是拿前幾名的,一般的基礎知識考得很好。”張朝陽介紹,“我們通過層層選拔出去的學生,比美國學生的物理學理論平均水平要高,但是他們總會涌現出一些特別厲害的人。你跟他討論問題,他想得比你深得多,他們完全是靠興趣引導,選擇了物理、選擇了科學。他自己鉆進去了,興趣引導了他,最后發展得特別好,成為了大師。”
曹則賢現場給大家講了金庸先生武俠小說中的兩個小故事。一個是《射雕英雄傳》中的郭靖,強調了一個青少年成長過程中,遇到各種各樣父輩角色和高水平老師的正確指導,讓郭靖從一個很笨的孩子,最后成長為一代武學大師。另一個反面例子是《天龍八部》里的慕容復,他天資聰明、家境也很好,但由于父親復興大燕國的要求太高了,雖然他能力強,但始終達不到父親的要求,最終導致慕容復這么一個優秀的人活活被逼瘋了。“這兩個故事,希望天下做父母的好好品味品味”,他說。

真正的科學精神是怎樣的?
對任何問題要有概念、有定義、
有邏輯、有推理
在科學界不斷有人發問:什么是真正的科學精神?這成為不少科學工作者時常思考的問題。二位“物理學”老師,也給出了自己心目中的答案。
張朝陽認為,我覺得科學精神是對任何問題要有概念、有定義、有邏輯、有推理、有直覺。因為我們人腦在200萬年的進化過程中,形成了一種大腦的長城思維能力和聯想能力、關聯能力,所以我們經常能夠一個是在基本的邏輯之上,同時還有對一種模式的識別能力,我們的直覺經常能看到一種樣式、模式,動物是沒有這樣的能力的。
“科學的研究就是我們首先要去定義概念、邏輯、推理、表達,數學的表達和對圖形的識別,以及感悟、直覺,而且要充分地交流,各種試錯和想各種變量去嘗試。這是我覺得的科學精神。” 張朝陽表示 。

圖/中國科學院物理所研究員、
物理學家、學者曹則賢
曹則賢秉持的觀點是,科學本身就是來認識世界的,科學精神就是求實求真,自然是什么樣的就是什么樣的。“科學的內容和人類本身無關,當然它是科學家所得到的結果,但是一定要強調這和作為科學家本身的國籍、年齡、性別、信仰是沒有關系的,科學本身就是科學,最終達成的東西一定是普世性的,對于這個世界上的所有人類都是適用的,這才是科學根本的地方。”
原標題:《張朝陽對話物理學家曹則賢:真正的科學精神是怎樣的?》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