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蒙古弓騎兵為何在攻城戰中無堅不摧?火器能戰勝他們嗎?
梅天穆(Timothy May),美國北喬治亞大學文學院教授、副院長,蒙古帝國史及軍事史的世界級權威學者,除了《蒙古戰爭藝術》《蒙古的文化與習俗》等專著外,《世界歷史上的蒙古征服》是近年來蒙古帝國史研究領域的重要新作。
作者在世界史與全球史的視野下,重點描繪了由成吉思汗推動的歐亞文化交流,以及蒙古各汗國陸續崩解后,一個新的歐亞世界的產生過程。在蒙古統治者的強制推動下,東西方之間開始了互相交流的過程,在“蒙古治世”之下孕育出了嶄新的歐亞文化,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使蒙古過去被視為毀滅文明世界的蠻族形象得到了修正。
在《世界歷史的蒙古征服》中,梅天穆用詳實的資料與曉暢的敘述告訴讀者,游牧民族軍事上獨特性到底在哪里、火器到底能不能對抗游牧民族的騎兵以及游牧民族的軍事戰略在何等意義上影響了以后、乃至坦克時代的現代戰爭。這些洞見與一般讀者的常識大相徑庭。以下選摘內容由澎湃新聞經后浪出版公司授權發布。
蒙古弓騎兵是怎么在攻城戰中變得無堅不摧的?
成吉思汗的崛起為草原軍事帶來了一場革命,他引入了嚴格的訓練和新式的戰術,創建了怯薛軍校制度,并采用十進制的組織形式。他改善了幾個世紀以來傳統的草原戰略,使蒙古人在范圍極廣的戰線上都能在戰術、戰略及行動等各個層面上保持常勝不敗。出人意料的是,他的軍事革命影響了其后幾個世紀的軍事發展。
蒙古的戰爭藝術基于一個簡單的要素——弓騎兵。弓騎兵的基本裝備是雙曲復合弓,擁有驚人的穿透力和射程。它的射程超過300米,不過通常用于較短距離的戰斗,一般是150米以內。這種弓射出的箭大概可以輕松射穿鎖子甲以及其他護甲。受過良好訓練的蒙古戰士以 3 ~ 5 匹馬相配合,可以輕松地發動一場戰勝敵人的死亡之戰。蒙古戰士大多裝備輕型護甲,但他們的護甲是以皮革或金屬制成的薄甲,較鎖子甲更善于防箭。盡管騎兵是自古就有的,但在將馬的機動性與弓箭的火力相結合這一方面,蒙古人是最為精熟的。
蒙古戰士主要是輕裝弓騎兵,并將草原上的戰術推向極致,例如包圍戰術和佯退戰術。這些戰術將他們的弓箭技巧和機動性發揮到了極致,使他們能夠保持在敵人武器射程之外。像其他的草原軍隊一樣,蒙古人逐漸接近敵人,在弓箭射程內發動進攻,通常只有在敵人陣型散亂或變弱的決定性時刻,才直接與敵人近距離交鋒。通過這些戰術,他們不需要依靠人數優勢,而是憑借機動性、火力和計策贏得勝利。
蒙古人也將箭雨與游擊戰術相結合。蒙古人稱游擊戰術為“失兀赤”(shi’uchi),與歐洲15至16世紀戰爭中的半回轉戰術(caracole)類似。蒙古軍隊向敵陣派出多波戰士,每一波都在沖鋒的同時射箭,并在與敵軍接觸之前退卻,回轉至己方陣線。他們射出最后的箭矢并退卻時,距離敵軍約40~50米。這段距離足夠他們的箭矢穿透敵人的護甲,同時也足以使他們避開敵人的反沖鋒。他們更換馬匹,保證坐騎精神飽滿。該戰術常常與其他作戰行動配合使用。
兩面包抄是草原上的一種傳統戰術,這種戰術來源于蒙古的“捏兒格”(nerge),意思是“圍獵”。戰士們排成環形,包圍獵物,逐漸向中心收縮,密集聚攏,使敵人插翅難逃。蒙古人并不總是需要大量部隊來完成這種戰術。他們的弓箭技巧與機動性,使其即使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也仍然能包圍敵人。但凡一有時機,蒙古人就會施展捏兒格來包圍敵人。一旦蒙古偵查兵與敵人接觸,主力部隊就會盡其所能地延展陣線,以與敵軍側翼交疊。有時陣線延展數里,才將敵軍包圍。包圍圈逐漸收緊,向中心聚攏。隨著小規模沖突的出現,偵察兵便不間斷地向蒙古指揮官們傳遞情報。
他們也將捏兒格用作侵略戰的一部分,見于蒙古與羅斯諸公國的戰爭中。1237年蒙古人攻陷弗拉基米爾城之后,派出諸萬戶以捏兒格的形式攻略各個城鎮與要塞,包圍圈長達數百英里,并逐漸收緊。有時他們會故意在捏兒格中留出空隙,明顯是讓敵人由此逃走,但這實際上是陷阱。敵人在倉皇逃走的過程中難以維持紀律,經常拋棄武器以便逃得更快。蒙古人正是用這種戰術,在1241年的穆希之戰中擊敗了匈牙利人。
攻城戰原本是蒙古人的弱項,但他們學得很快,隨著他們將技師編入軍隊,攻城戰很快便成了他們的強項。這些技師有的是征召而來的,有的則是自愿的。盡管蒙古人中便有技師,但是從整個蒙古帝國的范圍而言,蒙古人在很大程度上依賴的是穆斯林和漢人技師,他們能夠掌握和制造大炮以及其他攻城器械。拋石機不僅用于攻城戰,偶爾也出現在陣地戰中,例如在俄羅斯和歐洲的戰役。
心理戰向來是蒙古人的強項,使用頗為頻繁。蒙古人認識到,“不戰而屈人之兵”比攻城更加有效,如果遇到抵抗便會屠城。屠城并不是肆虐嗜血,而是一種精心算計的戰術,能達到多個目的,既可以防止蒙古戰線后方的叛亂,也有助于擴大宣傳,并在軍隊的規模上造成誤導。他們利用間諜和幸存者傳播謠言,將他們的殘暴宣揚到極致,使其他地方的民眾產生恐懼從而主動投降,而不是負隅頑抗。
這些戰術使他們成了一支高效而致命的軍隊,在戰略和行動的層面上,他們成為現代社會到來之前的無敵軍旅。他們使用高度機動性的戰略。蒙古馬的力量和速度都不如其他軍隊,但它們的耐久力是無可匹敵的。而且,蒙古人能夠獲得無窮無盡的馬匹。蒙古戰士平均每人擁有 3 ~ 5 匹馬,即使其中一匹坐騎疲乏或死亡,也仍能保持機動性。機動性使蒙古人造就了一種不可復制的戰爭風格,直到20世紀機動車輛應用于軍隊,這種情況才有所改觀。
對許多人而言,蒙古人不是一種軍隊,而是大自然的力量、上帝的懲罰與《啟示錄》中的末日之兆。蒙古人的敵人們面對著無法抵抗的死亡與毀滅,拼命尋找抵擋蒙古人的辦法。有些人成功了,但大多數人都失敗了。蒙古人改變和影響了幾個世紀以來全世界的戰爭方式。
火器能夠戰勝蒙古鐵騎嗎?
蒙古侵襲日本,導致日本武士參加戰爭的方式也發生了本質改變。在蒙古襲來之前,日本武士主要是與單個敵人近身交戰,考驗個人的武藝。而蒙古人是不打近身戰的,而是使用大規模部隊,集中火力消滅敵人的兵團。一名武士面對的不是單個敵人,而是一支部隊。即使是最好的劍士,也絕對無法以寡敵眾。直到武士轉而采用部隊戰術之后,他們才站在了同一水平線上。
不過,最顯著的變化還是火藥武器的出現。學術界已經確證,火藥是在中國發明的,蒙古人首次接觸火藥是在攻打金朝時。在《武經總要》于1044年成書時,火藥武器已經投入使用了。早在10世紀時,火藥武器(炸彈的一種)可能在某種程度上就已經投入使用了,因為火藥本身發明于 9 世紀。在宋代,火藥的制造方法一直是一個嚴防死守的秘密,但到12世紀,像火槍(最初是一根發射火焰的竹筒,后來被綁在長矛上)這樣的火藥武器在宋朝的武器庫中便已十分常見了。12世紀時出現了火箭,但是由于準確度很差而效果有限。不論是燃燒型還是爆炸型的火藥,都是威懾性的武器,而蒙古人找到了發揮火藥優勢的方法。
盡管火藥的傳播與蒙古的崛起和蒙古治世有著直接的關系,但我們并不清楚蒙古人自身是否對傳播火藥做出了貢獻。有些歷史學家宣稱蒙古人使用了火藥武器,即拋石機所拋擲的炸彈,用于中東戰場(可能也用于東歐戰場)。不幸的是,沒有確切的文獻或考古證據能夠證實這一點。鑒于蒙古人幾乎沒有遇到過他們不喜歡的武器,我們可以肯定,如果他們找到了安全運輸火藥的方法,便會將火藥帶到他們在中國以外的武器庫中。
不過這仍然只是推測。杰克威澤弗德提到了蒙古人使用火藥,認為火藥的使用十分普遍,但他沒有給出證據來支持這一觀點。依克提達爾罕(Iqtidar Khan)深信蒙古人在西征時使用過火藥武器,并引用了波斯文史料中的數條記載。但他也承認,這些記載中的武器既可以翻譯為火藥武器,也可以翻譯為一種更為傳統的武器,比如燃油。依克提達爾罕還指出,火藥傳入印度是蒙古人的功勞,因為德里蘇丹國在1290年已經使用火藥了。這個觀點似是而非,因為有證據表明,中亞在13世紀下半葉已經使用火藥了,至少是用作煙花。
許多推測都來自這一事實,即13世紀50年代旭烈兀征伐中東時有1,000名中國技師隨軍。但這并不能充分證明,蒙古人在攻打阿剌木忒或者巴格達時使用了火藥彈。
在中國以外(甚至在中國)需要火藥武器嗎?在中國,火藥武器是現成的。但它們有效嗎?也許吧。不過,它們并沒能阻擋蒙古人征服漢地的腳步。在對付土筑堡壘方面,霹靂彈當然比牽引式拋石機發射的石頭更有效。正如前文所述,配重式拋石機在中國出現以后,此前堅不可摧的城市都陷落了—而這種情況在擁有火藥武器的條件下也沒有發生。在中國以外,配重式拋石機取代了牽引式拋石機,可以發射更重的炮彈,更為迅速地摧毀城墻。合列卜的防御工事在拋石機集中投彈 5 天后便被破壞了。不過應該注意的是,在蒙古征服東亞的戰爭中,可燃性火器也發揮了作用。而蒙古人一到中東就獲得了燃油。他們控制了木干平原,距離油田很近,那里自古代以來便有石油涌出地面。當然,可燃性火器是易于制造的,但燃油是除“希臘火”之外最有效的武器,而后者的制法在幾個世紀前便已失傳。綜上所述,蒙古人未必需要火藥武器來攻打防御工事。他們就地取材,制造炮彈和攻城器械,即使將鄰近地區的石頭全部移走,也并未導致他們無材可用。
眾所周知,蒙古帝國是火藥知識的首要傳播者,或者是通過在戰爭中使用而直接傳播,或者只是因為大多數重要貿易路線都從帝國疆域中穿過。歐洲不太可能直接從蒙古人那里獲得關于火藥的知識,但我們知道,歐洲直到蒙古入侵之后才出現火藥。很可能是穿行蒙古帝國的商人們,也許甚至就是馬可波羅一家,將火藥的制法帶回了歐洲。當然,這最終讓歐洲在1500年以后成為世界的主宰。1266年,羅杰培根(Roger Bacon,1220—1292)在《大著作》一書中記載了一種火藥的制法。眾所周知,培根與曾到蒙古旅行的方濟各會士魯布魯克相識。盡管《魯布魯克東行紀》中并未提及火藥,但他是否有可能發現了這一“秘密”,或者他的同伴中有人將火藥帶回了歐洲呢?我們不禁推測,柏朗嘉賓是一名間諜,因為他的使命中含有間諜成分。他應該被解雇,因為他沒有將火藥寫進報告中,而他的工作包括提出如何與蒙古人作戰的建議,他顯然愿意做任何事來遏止蒙古的威脅。只要他有火藥的制法,他一定會毫不猶疑地交給某個能用到它的人,而這個人不太可能是方濟各會士培根。另一方面,魯布魯克去蒙古主要是為了傳教。也許他在一個領域失敗了,而在另一個領域卻成功了。
無論如何,火藥武器在一些地區逐漸普及,但是與草原地帶接壤的地區之間的差異非常大。在與草原游牧民族接壤的國家,火藥武器的發展較為落后。直到它們的首要軍事目標轉向定居國家以后,火器技術才有了進步。到17世紀末,野戰炮兵軍團的機動性變得更強,因而可以為裝備火繩槍的步兵提供支持。加農炮可以輕易地打亂草原騎兵的陣型,射程也比復合弓更遠。直到這時,草原戰爭作為戰爭的主宰形式才衰落了,但這并不是說,游牧民族沒有嘗試建立他們自己的野戰炮兵。在清朝的康熙帝(1662—1722年在位)與衛拉特的噶爾丹汗(1678—1697年在位)交戰時出現了一個有趣的情況,清朝使用耶穌會士制造的加農炮,衛拉特則使用瑞典路德會士制造的加農炮,發生于1696年的這場戰役將會決定誰是最強有力的佛教統治者。此外應該注意的是,這些加農炮不是用馬車運載的(因為在穿過草原時會損壞),而是由駱駝馱運的,駱駝身上披著皮甲以防御箭矢和小型火器。最終,擁有更完善后勤補給的清朝獲得了勝利。
“坦克:現代的蒙古人”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西線戰場的塹壕戰導致尸橫遍野,機械化戰爭也有了新的發展。其后,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蒙古式戰爭得到了重估。隨著坦克和飛機的發明,其機動性可以使蒙古式的快速移動與深入突擊的戰術復活。英國軍官李德哈特(B. H. Liddell Hart)提出了坦克與機械化步兵組合的概念,這一組合可以獨立行動,作為大部隊的前鋒。這一機動性突擊部隊能夠切斷敵人的通訊與補給線,使敵軍陷入癱瘓。就像蒙古人所做的那樣,使敵軍只有反應的能力,而無進攻的可能。李德哈特正確地解釋了蒙古的戰術,卻忽視了蒙古戰略中的一個核心目的是消滅戰場上的敵人。不過,李德哈特可能目睹過“一戰”時期塹壕戰中的死傷枕藉,想要避免戰爭中的大量傷亡。
李德哈特借鑒了蒙古式戰爭風格,強調機動性與火力,最終實現為英國第一個實驗性的坦克旅。這支部隊在實際戰斗中的成功,以及李德哈特在其《揭秘偉大的指揮官們》一書中關于成吉思汗和速不臺的章節,影響了美國陸軍參謀長麥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他在1935年的一份報告中提出在美軍中進行相似的開發。麥克阿瑟建議研究蒙古戰爭以備日后借鑒,但是他的建議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才受到重視。他的繼任者十分保守,既沒有他的眼界,也沒有辦法在當時的美軍中貫徹這一計劃。“二戰”結束后,李德哈特繼續鼓吹發展坦克,并借鑒蒙古式戰略,呼吁以輕型坦克的快捷與重型坦克的火力相配合,以獲得進攻的速度與機動性。
另一位英國軍事理論家富勒(J. F. C. Fuller)也將坦克視為現代的“蒙古人”,并且提倡使用自行火炮。與李德哈特不同的是,他還強調空對地打擊。盡管蒙古式戰術得到了推廣,不過李德哈特和富勒的想法起初在西方軍隊中并沒有實現。然而在遙遠的東方,有人在英國人之前就將相似但又明顯不同的想法付諸實踐,法國和美國軍隊在發展了一些實驗性部隊之后開始實現這些想法。
“二戰”期間,德國國防軍的“閃電戰”策略與蒙古式的戰爭藝術之間有著驚人的相似性,這并非出于偶然。閃電戰的發明部分源于1923年的《拉巴洛條約》之后德國從蘇聯獲取的情報,蘇聯元帥圖哈切夫斯基(Mikhail Nikolayevich Tukhachevsky,1893—1937)的行動信條是強調“使用飛機推進,以快速移動的坦克縱隊相配合”。在這一觀點之下,蘇聯認為戰爭是“長時間占領并保持進攻”,這也被稱為“縱深作戰”。這一觀點植根于草原戰爭在俄國和蘇聯的學院中長久的軍事影響。在西方,李德哈特和富勒對戰爭概念的重整沒有成功,而圖哈切夫斯基則獨立發展出了自己的體系。無論如何,他們的策略實質上是相同的,都源于蒙古體系。
蘇聯的縱深作戰理論與蒙古人的目標相同,都是牽制敵人使其無法集中兵力,迫使敵人反應但無法發動進攻。因此,在圖哈切夫斯基和伏龍芝(Mikhail Vasilyevich Frunze,1885—1925)兩位元帥發展出的縱深作戰理論的基礎上,到1937年,蘇聯擁有了一支理論和戰術意義上的蒙古軍。斯大林保衛蘇聯每一寸領土的策略,與當年花剌子模帝國的統治者摩訶末很相似,而德國國防軍則扮演了蒙古人的角色。這種狀況一直持續,直到德軍透支了自身實力,而朱可夫(Georgii K. Zhukov)元帥接手了紅軍的指揮權,他曾在1939年的哈拉哈河(位于今蒙古國)戰役中成功地使用縱深戰術以及其他蒙古式戰術大敗日軍。
直到那時,德國國防軍的閃電戰一直主宰著歐洲戰場。受到20世紀20年代蘇聯新理論的影響,德國也出現了獨立的進攻部隊。漢斯馮塞克特(Hans von Seeckt)和海因茨古德里安(Heinz Guderian)兩位將軍在為閃電戰設計軍隊方面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塞克特組建了防衛軍,即在“一戰”之后和國防軍建立之前的德軍。他認識到這支軍隊的規模較小,便重點發展其靈活性。為此,他訓練次級軍官,使之能夠迅速承擔指揮任務,以防其長官死亡或指揮不力。因此,如果將軍死了,一名少校應該能夠有效地指揮其屬下部隊。后來,這種做法擴展到了未經正式任命的軍官,他們也能承擔起自己部隊中的指揮重任。盡管這種觀念有可能是基于拿破侖的做法,即每個士兵都帶著將軍的權杖,意味著軍隊中的任何人都有可能升到最高等級,然而其前身則是蒙古人的領導方法。
蒙古的影響(盡管是間接的)在塞克特的戰略中更加明顯。在《拉巴洛條約》簽訂之前,他于1921年寫道:“在未來戰爭中,重要的是使用相對小型但高度精良的機動部隊,并與飛機相互配合。”塞克特是在經歷了“一戰”并聽取了防衛軍中下屬的意見之后得出了這樣的結論。“一戰”后德國的裁軍,與波蘭的敵對,以及蘇聯紅軍漸漸顯露出的威脅,也讓他相信如果德國遭到入侵,一支靜態的、只有防守意識的軍隊是會失敗的。像其他軍事理論家一樣,他渴望避免“一戰”時期的靜態戰爭,并且與蘇聯一樣注重機動性,以此震懾敵軍,迫使其做出反應。而且,進攻的目的是在敵人反擊之前將其消滅。這對于德國東部邊境尤其適用。從本質上說,他必須以機動性替代數量,因為德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處于裁軍狀態。有趣的是,塞克特也將傳統的騎兵(盡管裝備了機槍和卡賓槍)編入了他的軍隊,用于游擊戰和其他戰略。
古德里安是塞克特的下屬,他研究了富勒、李德哈特以及吉法德馬特爾(Giffard LeQuesne Martel)等人的著作,他們都強調以坦克作為進攻武器,以其他部隊(炮兵、步兵或者空中火力)為掩護,而非相反。古德里安像他們所有人一樣重視坦克的發展,相信它們會將機動性帶回戰場。如前文所論,富勒和李德哈特都深受蒙古的影響,因而古德里安至少是間接地受了蒙古的影響。他將這些觀點放進了德國的“閃電戰”中,不過,塞克特所奠定的基礎以及與蘇聯之間的交流則發揮了更為重要的作用。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