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互聯網的數據傳輸,如何超過物理限制?
文/陳根
1969年10月29日,兩臺計算機首次通過阿帕網(ARPANET)連接進行了信息傳輸,這一事件常被視為互聯網誕生的標志。不過,最初的傳輸并不順利,在前兩個字母LO發送成功之后,接收方的電腦就遭遇了系統崩潰,只得重新來過。在大約一小時之后,這條“LOGIN”信息才終于完整地發送成功。
如今,隨著人工智能和 5G 網絡的出現和快速發展,整個市場對在線流媒體、存儲和計算服務的需求在不斷增長。現在,光纖網絡的數據傳輸速率為千兆位(109 位)/ 秒,每個通道和波長的限制約為 100 千兆位。
但即便如此,隨著網絡電視、流媒體服務以及更強大計算機的出現,通信基礎設施依然面對越來越大的壓力。并且,如果人們想要走向元宇宙,實現虛擬世界中的真實感覺,就還需要一個具有亞毫秒延遲的網絡——具有超低延遲和超高帶寬的網絡,其中操作指令和觸覺反饋以最大千分之一秒的延遲端對端發生。

奧胡斯大學電子和計算機工程系正在領導一個名為eTouch的新研究和開發項目,就旨在克服當今電信的物理限制。其目的正是創造一個即時的反應,無論距離遠近,使用戶能夠在沒有明顯延遲的情況下感知到觸覺反饋,即使通信距離在數千公里之外。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該團隊將利用模型中介遠程操作,其中一個虛擬模型(數字孿生)將準確地描述遠程環境,并在本地即時產生觸覺反饋,而不是通過長距離傳輸它。然而,在目前的數據處理模式下,創建一個準確的模型并實時進行有效和可靠的模型更新是相當具有挑戰性的。
因此,該團隊將使用邊緣計算來進行準確的模型建立,該團隊將不會專注于遠程手術,而是專注于操作相對簡單的工業應用。其中,邊緣計算是以云計算為核心,以現代通信網絡為途徑,以海量智能終端為前沿,集云、網、端、智四位一體的新型計算模型。可以說,邊緣計算是提升算力的必然趨勢,邊緣計值可以為所有設備提供高質量的交互式體驗,
如果這種方法可行,將可能會對未來的互聯網產生突破性的影響,并使觸覺互聯網在洲際距離甚至太空中傳播,真正實現虛擬與顯示無延遲的傳播。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