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香港興業國際40周年:把尊重寫在大地上
距離査濟民從外資手中搶下香港最大一幅私人土地已經整整40年,而距他從戰火連天中將100臺織布機運往大后方已經80余年。“守土”、“濟民”,是這位海寧查氏后裔貫穿一生的主題。

值香港興業國際集團成立40周年之際,澎湃新聞對話香港興業國際集團有限公司助理總經理、興業太古匯租賃與管理副總經理杜一莉女士,循跡興業國際的家國情懷,看這家企業如何將“尊人”、“重土”寫入一塊塊土地。
“四十年來家國”
“此刻,他們穿越百年風塵,身著青衫,面無表情,正砸響門環。”
在《跌蕩一百年》中,吳曉波撥開歷史濃霧,試圖去拼湊百年來中國企業家的身影。
香港興業國際的故事,正是要從上世紀三十年代那個混沌亂世開始。當虞洽卿聯手杜月笙在長江上以“沉船”阻隔日軍時,當棉花大王穆藕初發明“七七棉紡機”時,查濟民,香港興業國際第一代領導者,正冒著日軍轟炸押運100臺織布機退往大后方,歷經千辛萬苦抵達重慶,在戰火連天的艱難歲月繼續生產。
舉家遷往香港后,査濟民依然心系“桑麻”,將紡織業務拓展至整個非洲,織出一張跨國企業的宏偉版圖。若不是香港商人王永祥開發大嶼山陷入財政危機,終其一生,這個在紡織業叱咤風云的實業巨子可能都不會涉足地產界。
位于大嶼山的愉景灣面積達650公頃,因為開發耗資巨大,當時的土地持有者王永祥把開發主體——“香港興業有限公司”大部分股份抵押給莫斯科納羅尼銀行(Moscow Narodny Bank),到1977年,3000多萬元的貸款到期,王永祥無力償付,銀行隨時可沒收愉景灣地皮。
手指地圖,杜一莉向澎湃新聞記者解釋,“愉景灣面積相當于香港本島的8%,位于香港要沖,是粵港澳三地的交匯點,港珠澳大橋就是建在這個位置。”
為了避免香港最大一幅私人土地落入外資手中,身在海外的查濟民火速飛回香港,如同百年來一次次在危難之際挺身而出的前輩,他以一個商人的英勇履行“守土”責任。
天與海的大地之歌
從香港中環搭乘專線渡輪,不過20幾分鐘,便駛入一帶水清沙白的海灣。

27洞的高爾夫球場、262個泊位的游艇會、400米長的人造沙灘與兩大豪華住客會所、兩個購物商場、多家國際學校起伏在碧海藍天的交界,40年斗轉星移,愉景灣出落成一個體系完善的“世外”小城。
從1979年3月啟動前期平整地基和建造第一期住宅,迄今,愉景灣已經推出了18期作品。項目被公認為亞洲極具前瞻性的模范綜合住宅發展項目。杜一莉介紹,“無論是在空中俯瞰還是置身其中,你甚至分不清哪里是第一期,哪里是近期筑造。”
因為讓人驚嘆的前瞻性,愉景灣創造了香港甚至世界地產界的若干個先例:香港首個人造沙灘大白灣長灘,以高爾夫球車替代私家車的首個亞洲環保城,甚至如今被一眾開發商效仿的住客會所也是由愉景灣首創。
“愚公移山”這個成語被杜一莉反復提及,當初,在無水無電的荒蕪山野,愉景灣和外界連通的唯一交通工具就是船舶,第一批建筑器材從海路運來時,連碼頭都沒有。
1982年,大白灣碼頭隨第一期住宅項目落成完工,時至今日,往返中環三號碼頭的愉景灣專線24小時不間斷運行,繁忙時間20分鐘一班,船程25分鐘。愉景灣區內的巴士班次,配合船期循環行駛,區內任何地點均可方便快捷來往碼頭,車程均不超過10分鐘。
地產開發商同時興建和運營交通、教育等一條龍服務,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幾乎是出離想象的。“愉景灣就是最早的特色小鎮。”杜一莉介紹,如今的愉景灣不僅擁有直升機停機坪、貨運碼頭及船廠等后勤設施,更于1997年修建了全港唯一私營行車隧道愉景灣隧道,僅花30分鐘車程即可抵達香港國際機場,與世界180個航點網絡接軌。未來,愉景灣亦會接駁港珠澳大橋公路系統,45分鐘直達珠海,成為連通八方的重要交通樞紐。
寫在課本上的家族
査濟民出自海寧查氏,這是一個寫在課本上的家族。
“眼看祖先們的血汗化成了輕煙,鐵鳥擊碎了故去英雄們的笑臉!眼看四千年的光輝一旦塌沉,鐵蹄更翻起了敵人的兇焰!”
穆旦,原名查良錚,1935年,他在日軍炮火中寫下《哀國難》時,比他虛長幾歲卻高了幾個輩分的査濟民正在烽火連天中護送棉紡機,他的族弟,筆名金庸的查良鏞在輾轉求學。
查氏家族可追溯遠至西周時代,原為姬姓,周惠王時封地后改以查氏為姓。海寧查氏宗祠有康熙皇帝曾親筆題封:“唐宋以來巨族,江南有數人家”,僅在中學課本里,便入選了查慎行、金庸等幾代查氏族人的文章。
“上世紀末,香港興業國際在內地開始有小規模的投資項目,同時謹慎而積極在中華大地上尋找更大的機遇。”杜一莉介紹,最終,集團將目光投向査濟民曾擔任紡織業接收大員的上海,鎖定在靜安區核心商圈“大中里”地塊。2002年,香港興業國際在第二代成員查懋成的帶領下,正式成為大中里的開發商,拿下了這個南京西路上的地塊。
2009年,位于地塊內近百年歷史的民立中學老校舍保護性平移57米,作為葉培大、陳丹青的母校,這幢巴洛克風格歷史保護建筑的全新身份為“査公館”,向公眾展示這一家族,將守土濟民,寫在燈火繁華的城市之心。
崛起在大中里地塊的上海興業太古匯項目,由香港興業國際與太古地產按照50:50比例持有,“非常感謝合作伙伴能夠和我們達成共識,將這個保護建筑冠以香港興業國際已故主席的姓氏,以之紀念査濟民先生。”
杜一莉表示,這也是香港興業國際“尊人重土”的側面反映,“投之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因為尊重客戶,客戶也以尊重相酬。
最深情的上海表白
1945年,在重慶堅持抗戰十年的查濟民回到上海經營紗布業,被上海工商界人士推薦為上海紗布染織業的“接管大員”,繼續發展民族工業。
彼時的大中里,正是上海城的繁華核心。作為曾經的英租界,這里的建筑帶有深深的英式烙印,圓頂角樓、人字坡形屋頂、大進深、聯排別墅式的布局,從空中俯視,分弄與主弄的排列像是一個橫過來的“豐”字。
2017年5月,歷經漫漫15年筑造,在這爿“上海老百姓幾乎都來過”的地塊上,總樓面面積超過32萬平方米的興業太古匯落成開業,成為南京路商圈的最新符號。
南京路被程乃珊稱作“紅塵滾滾的欲望大道”,沿著這條誕生了中國第一間專賣店的城市脈絡,購物中心慣常以“金三角”、“旗艦店”來標榜國際范兒,而興業太古匯卻將商場主題定為“愛混敢嗲”(Dare for More)——本土到幾乎要置身上海才能領會的詞。
不是不感動的,此前,那么多國際大牌來到上海,競相向這座城市表達高大上的基因,卻沒人注意城市原本的性格和取向;試圖用國際潮流將之裹挾、席卷,卻忽視了她的風情。
“尊人重土”,不僅僅被寫在興業集團官網,而是帶著對一座座城市的深情寫入一個個項目,花費巨資保護地塊中年逾百歲的上海市花廣玉蘭古樹,耗時8個月平移一座歷史古建筑,獲得LEED鉑金級預認證的綠色環保辦公樓。
杜一莉介紹,為了確保效果,興業在青浦找了一間倉庫,商場的樓梯、外立面甚至衛生間都在倉庫做了1:1的樣板,各方審核通過后才確定實施。

“整個項目體現了我們價值觀體系的‘止于至善’。不到完美,我們就不會停下來。”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