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復旦大學官方微博:植物學家鐘揚車禍逝世,曾援藏16年

鐘揚曾說,“一個基因可以拯救一個國家,一粒種子可以造福萬千蒼生。” “人生沒有絕對,不必等到臨終才來回首自己的人生,只要把每個年齡段該干的事都干了,就能不負人生。”三十余年教齡,十六年援藏,海邊的那片紅樹林,多少人含淚重讀這一切,想念那個挑戰極限只為播種未來的鐘老師!

據《文匯報》官方客戶端此前發文,鐘揚十幾年間走遍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區,收集可能上百年后會對人類有用的植物種子。近日他還在“一席”上演講《種子方舟》,講述了自己通過收集一顆顆普普通通的種子來造福蒼生的追求和故事。謹以此文緬懷鐘揚教授。
糧食作物的“綠色革命”在國際上是由歐美驅動的,最后在墨西哥等國家廣泛在70年代發展起來的高產作物來自一種矮稈基因,叫HYV。
我們現在回頭來看,主要是從野生資源中篩選到了矮稈基因,植物不需要長那么高,特別是農作物,長矮一點,讓它的營養生殖減少一點,多結一些種子。發現矮稈基因的科學家羅曼·保爾先生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
在我們國家,大家知道袁隆平先生在海南島發現了一種叫野稗的野生稻子資源。然后通過反復的選育,終于得到了雜交水稻,帶來了我們農業上完全可以稱為革命的一些變革。
種種跡象表明,如果我們能獲得種子,對我們的未來是一件非常好的事。這些種子可以為我們提供水果,可以為我們提供花卉,改善我們的生活,更重要的是有糧食作物。還有比它更重要的嗎?還有,那就是醫藥。
我們的醫藥也缺乏,很多是來自天然產物。包括我們現在了解到的青蒿素,它也是來自植物,一種叫青蒿的、黃花蒿的植物。如果有了它的種子,我們就可以在全國乃至世界各地進行栽培,從中獲取青蒿素這樣有用的藥物。

但是非常糟糕的是,由于全球環境的破壞,人類活動的劇烈,在了解和知道它能否被利用之前,它就已經沒有了。怎么辦?很多科學家就提出了各種各樣的方案。2000年新的世紀到來以后,科學家終于決定把這些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想法付諸實現。世界上目前最引人注目的種子庫是斯瓦爾巴特種子庫,我們稱之為“種子方舟”或“末日種子庫”。
它設置在離北極1000公里左右屬于挪威管的永久冰川凍土層里面。不僅是工程上、科學上設計非常精妙,而且它還特地考慮了人類在遭受核打擊和停電的情況下,到底種子能保存多久。

斯瓦爾巴特的種子庫不僅能夠保護一批種子,更重要的是有非常強烈的警示意義。只要它立在北極這個地方,就讓我們清楚地了解到生物多樣性并不太多了,我們應該行動起來。
科學上光靠這個不行,我們還需要更為精妙的設計,那就是英國皇家植物園邱園(Kew Gardens)。首先它收集的地方非常地廣泛,在那里可以輕易地找到來自非洲和亞洲所有的種子。因此我們可以分析全世界關于種子的現狀,以及評估環境變化以后種子的狀況。

第二個特點,它收集的目標非常明確。因為那里的科學權威特別多,所以它非常系統地來收集一些農作物的種子。
第三點,邱園的科學家們非常認真地從科學上探討了一個種子究竟如何保存才能達到我們要的效果。他們現在摸索出來的條件是負20度的溫度,相對濕度在15度左右。所有植物的保存時間,它的標準是定在80年到120年。一種樣本的數量要達到5000粒。如果是瀕危的物種,只需要500粒。
邱園的種子藝術不僅是在做科學,而且已經跟藝術結合,產生了奇妙的效果。如果有人還記得2010年上海世博會,英國館就是英國邱園的科學家來設計的。它是一粒一粒的種子,封裝在特殊的材料里面做成的。設計是英國的,里面有很多的種子是我們中國科學家提供的,也包括了我提供的種子。

這些種子看起來非常小,但是在顯微鏡、掃描鏡下,都特別漂亮、特別美麗,無論是結構還是色彩。這些東西表明什么呢?種子可能給我們的生活,或為我們今后的建筑,或為我們的藝術,或為我們的材料科學,提供嶄新的思路。
西藏有大量植物“特有種”,呼吁世界科學家重視
我工作的地方是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是國際生物多樣性的熱點地區,到這樣的地方去收集種子很可能有它的特殊意義。首先,在全世界第一批確定的二十幾個生物多樣性的熱點地區,我國就有三個,其中最為重要的是以橫斷山區為特征的青藏高原。
西藏的面積占我國的1/7,但是它的植物,在科的等級占到了32%,在屬的等級占到了38%,超過了1/3。其中,青藏高原一共有將近6000個高等植物物種,就是能夠結種子的,占到全國的18%。更為重要的是,其中有1000個左右是只有在西藏才有的植物,我們把它稱之為特有種。不僅數量很大,而且質量非常好。
即使是這樣一個龐大的數字,我們認為也被嚴重地低估了。我最近去采種子的地方是墨脫,大家知道墨脫是我國最后一個通公路的縣。我們采種子的地方最近的離印度邊境25公里,是我國藏南一個大約7萬平方公里的地區,50年來植物學家很少涉足。

Nature雜志在2008年發表了我們這封來信,同時也呼吁世界科學家重視西藏的種子。事實上我們一方面呼吁,一方面就要來加以實施。2004年開始由中國科學院主導建立了中國西南野生生物資源庫,在云南昆明。這個種子庫從數量上來說,至少在我國,在亞洲肯定是第一大,也是世界上并列的三大種子庫之一。
種子實際上是應對全球的變化。你猜測一下,假設一百多年以后還有癌癥,假設那時候大家發現有一種植物有抗癌作用,然而由于氣候的變化,這個植物在西藏已經沒有了,但是一百多年前有個姓鐘的教授好像采過了。等終于發現了那個罐子,那個罐子里面有多少?5000粒。拿出來一種,只有500粒能活,最后種起來以后只有50粒能結種子。但是那個植物不就恢復了嗎?
當然也有人說,如果一百年以后這個種子沒有用了呢?我期待看到種子沒有用的那一天。說明什么?說明那個植物還在。
(原標題為《植物學家鐘揚不幸車禍去世,他倒在了為人類尋覓種子的路上》)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