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江蘇省教育廳發文澄清“南京留不住優秀年輕人”:人才凈流入
“醒醒吧,南京!你為什么留不住優秀的年輕人?”——近日,有人以南京知名高校畢業生留在南京的人數太少舉例發文,聲稱許多優秀年輕人正“逃離南京”,引發大量關注。
澎湃新聞(www.kxwhcb.com)注意到,就在上述“網文”被刷屏的次日,9月22日,江蘇省教育廳也在其官方微信發布了一篇文章《在江蘇就業——眾多江蘇高校畢業生的選擇》,予以間接回應。
江蘇省教育廳在文中披露,2017年,選擇在南京就業的江蘇高校畢業生為4.7萬人,占江蘇高校畢業生總數達到21.75%,而2017年南京的高校生源數為1.2萬人,實際選擇在南京就業的江蘇高校畢業生人數“是生源數的近四倍”,人才呈現“凈流入”狀態。
長久以來,南京以科教重鎮而著稱,擁有高等院校53所,“兩院”院士81人,萬人大學生數量、萬人研究生數量在全國的同類城市均列前列。

南京留不住人才?
近日,一篇《醒醒吧,南京!你為什么留不住優秀的年輕人?》的文章,在不少人的微信朋友圈刷屏。該文作者、財經評論員楊國英以南京知名高校畢業生留在南京的人數太少舉例,聲稱許多優秀年輕人正“逃離南京”。
“這幾年,我所接觸的優秀應屆畢業生,除非是江蘇本地人,大都選擇離開南京。”財經評論員楊國英在文中稱,南京高校數量以及其“985”和“211”高校數量均排名全國第三,僅次北京和上海。楊國英認為,南京“對不起所擁有的高校!”
楊國英在財經評論員身份之外,兼任江蘇蘇商研究院宏觀經濟顧問。據其自述,他是江蘇人,長居南京十余年。照他觀察,身為六朝古都、經濟大省的省會,南京之所以會留不住優秀年輕人,是因沒有能提供大量就業崗位的新經濟。不過,他也對澎湃新聞稱,“愛南京才會寫這樣的文章”。
“南京難以留住優秀人才,這個觀點時有流傳。”江蘇人才發展戰略研究院科教人才研究中心負責人周小虎教授對澎湃新聞說,他提供的視角是創業。周小虎曾經與團隊做過一組數據,數據顯示南京新創企業的數量占總人口比例少于杭州、深圳及江蘇的蘇錫常。“創業是一個指標,可以反映城市的活力。”
此外,南京缺少更多標桿性的、大型的、成功的創業公司的引導,“南京有創業公司,但標桿性的企業不足。”周小虎說,標桿企業可以起到示范榜樣的作用。

“這是一種誤讀”
楊國英的觀點引起不少人反對。有人認為,離開南京的優秀畢業生大多去了北上廣深、或回老家。而南京是二線城市,不能與一線城市相比。
“把南京改成武漢、西安、合肥、成都,都可以問同樣一個問題。與一線城市爭奪人才,這是所有二線城市共同面對的問題,并非南京一個城市遇到這樣的問題。”有網友說。
與此同時,也并非所有優秀年輕人都喜歡去一線城市,“工作僅僅是一方面,學生還要考慮北上廣的生活成本。”南京理工大學計算機系輔導員趙璐璐告訴澎湃新聞。
江蘇省教育廳9月22日發布的微信文章《在江蘇就業》顯示,2017年包括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在內的8所南京高校留寧就業畢業生總數,占8所高校總體就業畢業生人數的33.27%。
相比之下,這8所高校的畢業生去到浙江、上海、廣東的比例分別為5.92%、10.67%、4.25%。
“33.27%,這個比例很不錯了,畢竟全國有那么多城市。”江蘇人才發展戰略研究院區域人才研究中心負責人戚湧對澎湃新聞記者說。
他認為,說“南京留不住人才”是一種誤讀。南京歷史文化底蘊深厚,高校院所、政府部門、科研單位、傳統產業實力雄厚,也有電子信息、生物醫藥、裝備制造等具備一定規模實力的新興產業,也有蘇寧、途牛等大型互聯網企業,對許多優秀年輕人仍具吸引力。
“不能以偏概全,人才標準也是多元的。對城市也要發展要綜合看待,不能用單項指標,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這個問題。”戚湧認為。
江蘇省教育廳也用數據來說話:2017年,選擇在南京就業的江蘇高校畢業生為4.7萬人,占江蘇高校畢業生總數達到21.75%,而2017年南京的高校生源數(指江蘇高校2017年招收的南京籍學生)為1.2萬人。這顯示,實際選擇在南京就業的江蘇高校畢業生人數“是生源數的近四倍”,南京的人才呈現“凈流入”狀態。
該省教育廳還表示,南京對更多高層次人才也保持了強勁的吸引力。2015-2017年以來,省內高校畢業研究生有近3成留在南京就業(分別為1.0萬人、0.9萬人、1.0萬人),無論是從數量上,還是占比上,都遠遠超出那些前往上海、浙江、廣東等地的研究生。
“南京留不住人才”等言論的出現,“可能與大家期望有關”。“覺得南京是長三角中心城市、科教重鎮,2016年在城市規模等級上還被定位為‘特大城市’,所以普通民眾覺得南京應該在這方面做得更好。”江蘇人才發展戰略研究院辦公室主任孔捷對澎湃新聞表示。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