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福建小漁村大規模養殖的“劇毒”魚,正在送往日韓人的餐桌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每年春天,正是河豚(河鲀的別稱)從大海逆流而上,遷徙至江河中產卵之時。這一自然景觀,讓宋代大文豪蘇東坡為這個季節的河鲀留下了千古佳句。
而在現代社會中,河鲀是一種名貴的高檔水產品,其肉味鮮美、口感嫩滑、營養豐富,被譽為“菜肴之冠”。
之所以稱它為“冠”,除了好吃,還因為它較其他水產品來說,極難烹飪。
因為它的卵巢、肝臟、腎臟、眼睛、血液中均含有劇毒,在食用時處理不當或者誤食,輕者中毒,重者喪命。
現代大文豪汪曾祺,就發出過“六十年來余一恨,不曾拼死吃河鲀”的吃貨式慨嘆。

河鲀的卵巢、肝臟、腎臟、眼睛、血液中均含有劇毒。圖源:中國海洋食品網
正值清明前后,福建省漳浦縣佛曇鎮東坂村的村民們,迎來了一年一度的河鲀銷售旺季。在這里,上千噸河鲀被東游的貨輪外運至日本和韓國,被北上的貨車內輸到全國各地,出現在世界饕客的餐桌上。

漳浦縣佛曇鎮東坂村河鲀基地養殖的河鲀。圖源:漳浦新聞網
佛曇鎮東坂村,位于福建漳浦縣東北面,三面環水,一面靠山,擁有9.7千米的南金三角海岸線,具有豐富的海洋漁業資源,是名副其實的漁業大鎮。

東坂村,因為養殖河鲀而名聲大噪。這個面積僅4.5平方公里的小漁村,憑借著1萬多畝的河鲀養殖池、1000多噸的年產量、超1億元的年創收佳績,成為全國最大的河鲀養殖基地,被譽為“中國河鲀第一村”。

東坂村的河鲀養殖池 圖源:閩南日報
01
曾經只是個不知名的“小蝦村”
20多年前,東坂村還只是一個以養殖對蝦為主的小漁村。
雖然這里海、淡水資源豐富,水產養殖也是村里的重要產業,但在當時,整個佛曇縣也沒有幾戶人家養殖河鲀。
一是因為市場需求量不大,當時養殖的河鲀只能銷往日本,并且日本只進口單條重量八兩以上的河鲀,小一點的河鲀根本就賣不出去。市場小了,自然也什么人養。
第二個原因,其實不用過多介紹,河鲀作為一種上市有爭議、入口有風險的特殊水產品種,從魚塘“游”上老百姓的餐桌,其過程之曲折艱難可想而知。
怎么養出品質合格的河鲀?
再怎樣擴大市場,將養殖河鲀銷售出去?
想要發展河鲀養殖產業,這兩個橫在村民面前的問題不得不解決。

東坂村成片養殖池 圖源:漳浦縣融媒體中心
1992年之前,東坂村養殖的的水產品種有對蝦、花蛤和河鲀,都是分別放在池中單獨養育。其中,對蝦是當時村民的主力養殖產品。
市場行情總是瞬息萬變的。
1992年,市場上的對蝦價格一路走低,東坂村的水產經濟遭受到不小的沖擊。
蝦賣不掉,河鲀更沒市場。當地的村民干脆把賣不出去的小河鲀放進了養蝦池。“河鲀是蝦的天敵,把河鲀和蝦放在一起,無異于把蝦當成河鲀的食物。”當地的村民介紹說。
沒想到,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村民們竟發現了2個意外之喜——與河鲀混養在池子里的蝦不僅沒有被吃光,反而越長越健壯;而原先個頭偏小的河鲀,也都長得異常肥美。

東坂村河鲀養殖戶向池里投食 (謝貴明/攝)圖源:漳浦縣融媒體中心
原來,因為蝦池中有天敵河鲀的存在,小蝦們不得不在池中不斷逃跑,體弱跑得慢的蝦,則會被河鲀吃掉。
這樣一來,能在河鲀口中存活的蝦,各個體格健壯;而河鲀也因為有了天然的口糧,不少河鲀的個頭都能超出口標準,再也不是原來養不大的小河鲀。
往后的4年里,村民們紛紛開始模仿、嘗試這種新型的混養模式,都取得了不錯的成效。
1996年,幾個帶頭養殖河鲀的村民們進一步摸索出了河鲀、對蝦、花蛤混養的“立體生態養殖”體系,魚苗的成活率翻一番,平均每畝養殖池增收2000元,最多時甚至5000元(注意,這是1996年的5000元)。
2000年前后,這一模式開始在佛曇鎮全面推廣,看到利好的村民們紛紛效仿,佛曇鎮也隨之成為省內河鲀育苗量最多、養殖面積和產量最大的地區,當地養殖河鲀的產量也進入了增長的“黃金時期”。

圖源:中國水產頻道
據【2016-2019年中國河鲀海水養殖產量分布區域】調查數據顯示:
我國河鲀海水養殖區域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區,其中2019年福建省為10024噸,是唯一海水養殖產量超過萬噸的省市,占全部河鲀海水養殖產量的57.37%,為主要的河鲀海水養殖省份,遠超其它省市。

資料來源:中國漁業統計年鑒、智研咨詢整理
2020年,福建省漳浦全縣河鲀養殖面積8萬多畝,年產量8000多噸,年產值近10億元。其中,佛曇鎮為全縣的河鲀總年產值貢獻了75%以上的力量。
而東坂村更是佛曇鎮的河鲀第一大村,村里幾乎家家戶戶都養殖河鲀。
佛曇鎮養殖的每4條河鲀,就有一條來自東坂村。
02
既滿足日韓人胃口,也讓中國人安全嘗鮮
在東坂村,村民們只管大膽放心地養,完全不為河鲀銷路發愁。
“昨天剛裝了4車近10噸的河鲀成魚銷往揚中、靖江。”養殖場工人們忙得不亦樂乎,在東坂村,大量河鲀被銷往全國各地。
可是,在此之前,東坂村的河鲀大多數被日韓兩國進口,被吃進外國人的肚子里。
尤其是日本。
日本人每年會吃掉10000噸河鲀,在河鲀旺季,每公斤河鲀要花上2000元人民幣。
而中國作為對日本河豚出口量最大的國家,每年約有4000噸左右的河鲀飄洋過海進入日本水產市場。

圖源:中國水產頻道
日本人、韓國人喜歡吃的河鲀,中國人為什么不敢吃呢?
癥結在于兩個字:有毒!
想要一嘗河鲀的鮮,并不是張張口這么簡單的,宰殺、烹飪河鲀,是一項極具技術含量的工作。稍有不慎,危及的是食客的性命。



廚師熟練的宰殺河鲀 圖源:嗶哩嗶哩“愛吃的Daniel”
為了能安全地將河鲀端上中國人的餐桌,東坂村的村民可謂下了一番苦工。
2013年,戴慶陽等河鲀養殖戶在縣、鎮領導的帶隊下到江蘇考察河鲀產業。這趟考察,他們發現了河鲀餐飲消費市場的巨大潛力。
戴慶陽意識到,想要帶動整個東坂村河鲀養殖業的發展,必須立足于產品優勢,突出河鲀的美食特性,通過美食產業來帶動養殖產業的發展。

圖源:漳浦縣融媒體中心
于是,戴慶陽和戴云峰等幾人自掏腰包,捐了幾萬元,從江蘇請來老師在東坂村開展專業河鲀宰殺和河鲀控毒烹調技術。
課程結束時,全村有60多人通過這個特殊的培訓班,獲得食用河鲀宰殺、烹調的資格證書。

佛曇鎮河鲀協會會長戴云峰(右一)等人共同牽頭組辦河豚控毒烹調培訓班 圖源:中國河鲀烹飪網
如今,在東坂村有一條數百米的“河鲀美食一條街”,街上有20多家河鲀餐館供食客選擇,各家掌勺都經過嚴格培訓,持證上崗,保證讓食客品嘗到美味又安全的河鲀美食。
每年清明期間,慕名來東坂村吃河豚的人更是絡繹不絕,不僅有來自廈門、福州、廣東、江蘇、上海等省內外游客,甚至還有日本、韓國的客人專程來吃河豚宴。

戴慶陽在向顧客展示鮮活的河鲀 圖源:浦縣融媒體中心
03
小漁村變大產業園
如今在東坂村,河鲀的價值開發已不局限于餐飲業。
早在2018年,位于東坂村的福建森海食品有限公司,通過中國漁業協會河鲀魚源基地備案,成為全省首家通過備案的企業。
這張河鲀養殖業的“身份證”讓佛曇鎮的河鲀產業開始大施拳腳。
河鲀魚丸、鲀魚餃、河鲀酒、河鲀護膚品……一系列河鲀衍生品被相繼開發出來,銷往全國乃至全世界,受到了市場的一致好評。

佛曇鎮河豚協會會長戴云峰,在河豚產品展示專柜前講解。圖源:中國河鲀烹飪網
消費者甚至還可以通過掃描河鲀產品包裝上二維碼,直接查詢到河鲀產品的產地、生產企業、相關負責人等信息。實現“生產有記錄、信息可查詢、流向可跟蹤、責任可追究、產品可召回、質量有保障”。

上市的河鲀都能在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廳水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網上查到原產地。圖源:水產養殖網
如今的這條小河鲀,已經作為東坂村一張響當當的名片,它不僅為佛曇鎮東坂村帶來了財富,更聚集了人氣。
戴慶陽說:“不少年輕人看到家鄉發展得好,都回鄉開起了餐飲店、民宿。別村都是人口外流,我們村的人口不減反增,現在已達一萬多人。”

圖源:中國河鲀烹飪網
現在,走在東坂村街頭,隨處可見河鲀元素壁畫、雕塑,村民們親切地把它稱為“致富魚”,這只小河鲀也帶領著東坂村村民奔向了越走越寬的發展大道。
超級鄉村研究所
東坂村綜合評分:

部分圖片素材來自于網絡,參考資料:
《“中國河鲀第一村”養成記》
《年產量3000噸、產值近3億元,這條河鲀終于走出了“正名”之路》
《“云端秀”火熱漳浦河鲀業,“帶頭人”實至名歸“'戴'頭人”》
《東南花都最耀眼的明星——東坂河豚》
《2019年中國河鲀養殖種類、養殖模式、養殖產量區域分布及主要企業分析[圖]》
- END -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