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從線性到數字化互聯:上海疫情給供應鏈上的一課
原創 肖恩 復旦商業知識

“您所在的區域配送運力已約滿,敬請諒解!”、“您的社區暫未開放”、“訂單受疫情影響無法按原預計時間送達”……過去一個月,原本習以為常的“一鍵到家”生活就這樣被按下暫停鍵,線上和線下本應順暢的合作鏈條在疫情中突然“卡殼”。當主要購物渠道被基本關閉,買東西不再是一件可以隨心而欲的事,定點搶菜不得不成為許多人的“頭等大事”,可樂、蛋糕、冰激淋、薯片等“享受型”物資更是成為奢侈的念想。
在當下的上海,購物難的窘境令人不解,到底是什么在影響上海的供應鏈?
談到供應鏈,無外乎幾個因素:人、貨、場、車。普洛斯資產聯席總裁趙明琪在接受《管理視野》采訪時說,這一次疫情對供應鏈的沖擊是全方位的。普洛斯是一家專注于供應鏈、大數據及新能源領域新型基礎設施的產業服務與投資管理公司。
每天有大量卡車載著貨物進入上海,但由于疫情防控,一些地區在高速公路上設置關卡,這也意味著全國的干線物流被割裂。這是車的問題。
那些能夠順利進城的貨物,又需要場地和工人來做分揀。在封控的大背景下倉庫同樣必須封閉式運行,在這樣一個群聚的環境中,一旦稍有不慎發生疫情,倉庫就必須全面封閉消殺,待安全后才能重新開放,導致分揀工作停滯。這是場的問題。
人的問題更多出現在所謂的“最后一百米”末端配送。當大部分人應防控要求足不出戶,配送人員數量大幅減少,自然供不應求。當人、場、車都變得不穩定,自然難以支撐貨物供應。
所以在當前的形勢下,把人、貨、場、車四個環節重新扣在一起是當務之急。趙明琪坦言,疫情期間供應鏈行業的每一個階段的運營方式都和之前不一樣。針對許多卡車司機進出上海后都會面臨的隔離問題,普洛斯推出了新的掛車業務,使用車頭和貨箱可以分離的拖掛式貨車。這樣一來,外地來的貨車可以在進入上海之前就把掛車交接給上海的牽引車頭,司機無需進入上海,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供應鏈中人的問題。這種方式過去大多只在港口使用,用于提高運送集裝箱的效率。

再以受到不少爭議的各大電商平臺為例,在好不容易疏通了貨物進入上海的通道后,還要確保上海的倉庫開放,承擔中轉和分揀工作,并從社區里把被封控著的三分之二的配送力量“放”出來,完成最后的配送。這一切似乎比他們預期的要更艱難。
趙明琪透露,這些平臺在意識到末端配送問題后,當即調整策略,在上海設立團購倉,比如京東將普洛斯位于上海青浦的倉庫用作團購倉,開啟生鮮產品和生活用品的團購業務,逐步恢復供應。團購成為目前上海穩住供應鏈的主要方式。雖然在上海發生疫情前,社區團購賽道已經經過了一輪激戰,但在過去一個月,線下團購似乎已經成為上海生活的“新常態”。在“團長”的帶領下把冰箱填滿,是如今不少上海居民安全感來源。
回看過去十年,疫情總在催生新的商業模式。
2003年SARS之后,淘寶等電商平臺進入加速發展時期;2020年武漢發生的新冠肺炎疫情則給盒馬、叮咚等生鮮電商帶來機會;這一次登上舞臺的是團購。
疫情的特殊情況下產生的社區團購熱潮是否能持續還有待觀察,但供應鏈端的變化正在持續發生。供應鏈管理專業協會(CSCMP)與ToolsGroup聯合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只有3%的企業在開展業務中沒有受到疫情的影響,有42%的企業表示,疫情加速了他們的數字化進程,此外有90%的企業已經處于推動數字化轉型的進程當中。
疫情充滿不確定性,提高供應鏈韌性是企業關鍵抓手。復旦大學管理學院管理科學系教授馮天俊強調,供應鏈是一個體系,而不僅僅是一家企業,它的韌性由整個體系中最薄弱的環節決定。需求端一個很小的波動可能會給供給端帶來很大的波動,這叫“牛鞭效應”(Lee et al. 1997)。這兩年疫情中,我們發現還存在著一個“逆向牛鞭效應”。具體體現在,由于物流等瓶頸,上游供應商很小的供給波動都會給下游廠商帶來很大的波動,且越往供應鏈下游,廠商的生產計劃波動就會越大。本質上是由于疫情背景下,供應鏈上游的供給以及物流配送能力約束所產生的放大效應,這正是上海面臨的問題。

本質上,提升供應鏈的韌性就是要實現供給、生產、物流等供應鏈全流程達成高效協同,而數字化工具則提高了這種高效協同的可行性。德勤2021年發布的《數字化供應網絡的崛起》報告指出,傳統的供應鏈是線性的,其中依次分布著設計、計劃、采購、生產和交付等流程,但如今許多供應鏈正從這種刻板的序列結構轉變成動態互聯系統,也就是數字化供應網絡,該系統更易于整合生態系統中的合作伙伴,亦會隨時間推移不斷優化。
趙明琪指出,在數字化的大背景下,物流和供應鏈的組織模式會隨之發生了變化。許多商家的銷售重心開始向線上轉移,而個人訂單對供應鏈柔性反應的要求更高,要求商家要有更高的響應速度、分揀效率、分揀準確性。于是商家開始布局自動化的物流中心和和整合的解決方案,調整物流分揀方式和管理系統,試圖在一個場地里面同時解決To B端和To C端的物流配送。
供應鏈行業的變革也已經開始與市場銜接,比如美團和京東嘗試在上海使用無人車進行無接觸配送,雖然目前只是小范圍的應用,但趙明琪認為,物流行業的自動化和無人化會是一個加速發展的大趨勢。
更長遠來看,自動化設備帶來數據的原始積累,又能反哺供應鏈行業的數字化、智能化發展。大數據分析能夠賦能企業提高緊急狀況下的反應能力,更緊密地追蹤市場需求變化,從而提高供應鏈的彈性。回到上海的經歷,4月上旬最緊缺的是蔬菜和肉類等生鮮食品;隨著封控時間變長,許多人家里的米面糧油開始見底,紙巾等生活用品存量也逐漸減少;當“剛需”的供應能力逐步恢復,越來越多人開始想念可樂等“享受型”商品。如果供應鏈上的各環節能夠利用大數據分析底層市場需求做出更精準的預判,或許就更快一步跟上它。
盡管疫情讓企業感受到了供應鏈數字化轉型的迫切性,但現實是,中國供應鏈行業的數字化轉型還在初期階段,要真正做到全鏈路打通還需要更多人力、物力的投入。在這個過程中,商業社會的利益矛盾是永恒的難點。
馮天俊指出,提高供應鏈韌性最大的挑戰在于其異質性。同一家企業的產品類型不一樣,它的供應鏈的性質特點也會不一樣,不同類型的供應鏈就會有不同的韌性需求。與此同時,一條供應鏈上單一企業的決策是碎片化的,很多情況下供應鏈管理需要多方協商,實現韌性的成本怎么分擔,存在利益沖突。因此,企業需要打造供應鏈風險管理團隊,做好跨部門、跨組織、跨地域協同,跟供應商打造長期戰略合作伙伴關系,跟合作伙伴進行風險分擔、成本分擔,更重要的是收益也要分享。
要構建和提升供應鏈韌性,企業需要做全攻全守的供應鏈管理,“守”就是在事前做好整個供應鏈風險管理的規劃,“攻”即當事中和事后風險發生時,例如疫情發生的時候,供應鏈能攻得出去,敏捷響應、協同作戰和快速恢復。
□ 作者/肖恩
□ 圖片/視覺中國、Pexels
原標題:《從線性到數字化互聯:上海疫情給供應鏈上的一課》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