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共抓長江大保護 | 媒體聚焦!中國五環力護一江清水
共抓長江大保護,讓一江清水浩蕩東流,是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關注的“國之大者”。2018年4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武漢主持召開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為長江經濟帶發展把脈問診、定向領航。中國五環工程有限公司積極貫徹落實習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扛起央企責任,第一時間成立長江大保護事業部,奮力當好長江綠色發展尖兵,交出了一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長江答卷”。
近日,中國化工報、澎湃新聞、湖北日報網、極目新聞等多家媒體對中國五環長江大保護成績進行了報道。
中國化工報



荊楚網


極目新聞

澎湃新聞


報道正文如下
助力破解“化工圍江”,喜看今朝“江豚逐浪”!
中國五環力護一江清水
共抓長江大保護,讓一江清水浩蕩東流,是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關注的“國之大者”。
時間就像長江水一樣奔流不息。四年前的今天,2018年4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武漢主持召開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為長江經濟帶發展把脈問診、定向領航。
為了大江煥新顏。中國化學作為是我國石油和化學工業體系的締造者,其全資子公司中國五環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五環”)積極投身長江大保護,奮力當好長江綠色發展尖兵,用實際行動為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中國五環工程有限公司辦公樓
從參與政策頂層設計到助力化工企業轉型,中國五環扛起央企責任,為化工產業注入綠色能量,交出了一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長江答卷”。
從尾端治理到頭端防治,從綠色化工到新能源新材料,從技術引領到行業引領,從先行者到深耕者……中國五環,打通保護與發展之間的“任督二脈”,重新定義“化”字的意義。
從“化工圍江”到“江豚逐浪”,中國五環與長江互融共生。
長江治理,事關重大;共抓保護,刻不容緩。
2018年4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武漢主持召開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指明了方向,立下了規矩。
2018年5月7日,中國五環長江大保護項目部正式掛牌成立。
此時,距離習近平總書記在武漢主持召開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僅僅過去11天。
中國五環站在“對黨忠誠”的高度,履行中央企業“國家隊”使命的政治擔當,深入推進長江大保護,做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忠實踐行者。
長江大保護事業部成立4年來,圍繞長江大保護相關涉化領域工作,重點關注沿江化工企業關改搬轉、化工園區提質升級建設和化工產業綠色發展。
截至目前,長江大保護事業部已同多個省市政府部門、化工園區和企業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工程咨詢、設計、EPC服務合同共計50余個,合同額累計約50多億元,涉及項目總投資達300多億元,其中戰略合作協議8個、園區基礎設施類項目9個、政府服務類項目10個、化工類項目15個、環保類項目5個,規劃類項目15個。
獻智頂層設計
為破解“化工圍江”定“標準”
長江的生態問題,表現在水里,根源更是在岸上,而化工污染是造成長江經濟帶水污染的主要方面。
作為化學工業諸多領域的領跑者,中國五環在氨及氨加工、磷化工、煤化工、石油化工、天然氣化工、油氣儲運、新型材料、工業環保等領域,是中國最具實力的工程公司之一,處于市場主導和技術領先地位。公司的專業人才隊伍中,包括多名國家和部級設計大師。
為“長江大保護”貢獻智慧,強力推進長江大保護十大標志性戰役,中國五環不遺余力。公司主動對接各級政府部門,站在宏觀角度幫助政府引領和規范行業發展,破解“化工圍江”和“化工圍城”等困擾行業發展的難題,助力行業高質量發展。
頂層設計中,有中國五環的獻計獻策——
服務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參加石化和化學工業“十四五”發展規劃調研;
2020年4月,參與編制的化工園區相關標準(《化工園區危險品運輸車輛停車場建設標準》《化工園區事故應急池建設標準》《化工園區開發和建設導則》)正式發布。
沿江化工轉型中,有中國五環的專業方案——
受湖北省政府相關部門委托,編制湖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新材料工業兩個領域“十四五”發展規劃,以及《湖北省石化產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指導意見》;
配合湖北省經信委,參與制定《沿江化工企業關改搬轉等湖北長江大保護十大標志性戰役相關工作方案》,并赴全省各地參加方案實施的進展和成果的督導;編制了《湖北省石化工業“十四五”發展規劃》、《湖北省新材料工業“十四五”發展規劃》。
受湖北省發改委委托,起草《湖北省化工園區確認指導意見》,并參加全省合規化工園區的檢查。
受江西省工信廳委托,作為第三方機構承擔江西省合規化工園區認定工作,推動江西省化工產業及化工園區的提檔升級。
配合湖北省經信委,參與制定《沿江化工企業關改搬轉等湖北長江大保護十大標志性戰役相關工作方案》,并赴全省各地參加方案實施的進展和成果的督導;
企業升級改造中,有中國五環的深度參與——
企業要轉型,產業要升級,離不開先進技術。中國五環充分利用自身在化工、環保等領域的技術優勢,樂當沿江化工產業轉型升級的催化劑。
2016年以來,在長江經濟帶沿線各省份,中國五環同多個化工園區和企業簽訂工程咨詢、設計及EPC總承包等類型合同共計30余項,合同額累計約50億元。
湖北三寧60萬噸/年乙二醇項目、湖北云華安30萬噸/年合成氨EPC項目、宜化2萬噸/年三羥甲基丙烷(TMP)項目、中化涪陵搬遷EPC項目、重慶湘渝鹽化EPCC項目……每一個重點項目的背后,都承載著長江沿線各省市、各企業的發展新期待。
昔日“化工圍江”,如今“江豚逐浪”……這里有中國五環深度參與破解“化工圍江”戰役的一份力量,也是長江生態環境持續向好的有力證據。

湖北云華安30萬噸/年合成氨EPC項目
打破國外專利技術封鎖
提供低碳發展新方案
我國濕法磷肥生產基地90%分布在長江流域,磷化工和磷石膏污染問題一直是長江生態環境的嚴重威脅。
面向未來,結合“雙碳”戰略,中國五環把實現國家磷化工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綠色發展視為神圣使命,積極探索碳中和路徑,研發和儲備碳中和技術,突破產業瓶頸,下好創新“先手棋”。
4月15日,國家知識產權局第二十三屆中國專利獎予以公示。中國五環工程有限公司《半水法濕法磷酸工藝及系統》發明專利名列中國專利獎銀獎項目。
磷是一種不可再生戰略資源,是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和高新技術發展的重要基礎。傳統二水濕法工藝存在著磷酸濃度低和能耗高,磷石膏晶間磷難以溶出,磷回收率低的技術難題。
中國五環憑借自身技術優勢,勇當綠色創新策源地,在二水濕法工藝技術基礎上開發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低能耗、高收率、高品質半水-二水法磷酸生產新工藝,改變了國外專利商的技術封鎖。
半水法濕法磷酸工藝和半水-二水濕法磷酸技術獲評工信部原材料工業低碳技術;是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石化綠色工藝名錄(2018年版)》《石化綠色工藝名錄(2019年版)》和《石化綠色工藝名錄(2020年版)》的首推工藝,該專利技術的廣泛應用對于推進國家“雙碳”和長江大保護政策實施,動力鋰電池及“卡脖子”的高端芯片產業發展意義重大。
半水-二水法磷酸生產新工藝專利技術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使原料磷礦中磷的總回收率提高到98.5%,副產磷石膏中總磷低于0.5%,能耗比二水濕法工藝節省52%,每年可為我國節約磷礦資源200萬噸、降低能耗折合標煤240萬噸,降低CO2排放量600萬噸/年,對推動磷肥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及轉型升級具有重大意義。
綠色發展是長江經濟帶的建設的必然要求,圍繞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加快推動產業轉型發展,實現新舊動能轉換。
新型半水-二水制備磷酸技術既可用于新建裝置,也可以對傳統二水法裝置進行節能或擴產改造。本發明專利的半水反應槽、攪拌器和過濾機具有模塊化的功能,可以根據不同規模靈活配置、以及實現裝置的大型化和國產化。目前,已有6套裝置在穩定運行,總生產能力110萬噸/年。
中國五環成功新建印尼PJA20萬噸/年磷肥項目、印尼PKG20萬噸/年磷酸項目、湖北宜都興發38萬噸/年濕法磷酸項目、湖北松滋10萬噸/年;改造云南三環7萬噸/年二水改半水-二水磷酸項目、甘肅甕福15萬噸/年半水-二水磷酸項目等。

湖北宜都興發38萬噸/年濕法磷酸項目
同時,新技術成功推廣到印度尼西亞,并與埃及NCIC公司等開展了技術合作與交流,促進了“一帶一路”國際間合作。印尼PKG公司項目被認定為2019年度中國勘察設計協會海外工程經典項目。
破解“世界性難題”
做好長江綠色發展“必答題”
從磷礦開采到磷化工企業加工直至化工廢棄物生成,整個產業鏈都成為長江污染隱憂。
但對于磷化產業來說,無論如何轉型、怎樣升級,都面臨著一個繞不開的“世界性難題”——磷石膏治理。
磷石膏是生產磷酸過程中產生的固體廢渣,利用難度大,全球綜合利用率不到8%。長江經濟帶集中了我國大部分磷化工產能,磷石膏堆積是導致長江部分河段水體總磷嚴重超標的原因之一。
磷石膏治理非同小可,事關磷化工產業高質量發展,更事關長江大保護及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的實施。磷石膏污染防治、綜合治理,不是“選擇題”,而是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必答題”。
依托科技創新破解磷石膏利用難題,中國五環的“三磷”治理整體解決方案帶來了希望——
中國五環充分發揮化工技術優勢,提出源頭削減理念,從工藝源頭治理實現達標排放,打造環保特色業務。依托低濃度含磷廢水的綜合利用及磷石膏改性無害化處理工藝技術的開發,推廣五環“三磷”治理整體解決方案,實現磷化工企業及工業園區在廢氣、廢液、固廢等方面的環保達標,帶動整個磷化工園區的安全環保升級。
圍繞長江大保護、“雙碳”戰略和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相關工作,中國五環積極主動承接工信部、沿江各省、市安排的重要工作,全力做好各項技術支撐服務。
——作為牽頭單位參與工信部組織的《磷石膏無害化處理技術規程及指導意見》編制。
——參加湖北省經信廳組織的“磷石膏無害化處置”技術交流和研討會,中標湖北省磷石膏無害化處置規劃行動方案項目。公司開發的磷石膏無害化處理技術被湖北省經信廳列為推薦技術;
——2021年,組織申報湖北省工信廳揭榜掛帥項目“磷石膏無害化處置技術開發及應用”,預期可獲得省經信廳500萬元的專項資金獎勵。
今年,已分別與湖北祥云集團、云天化集團及湖北大峪口化工有限責任公司簽署項目合同,就低濃度含磷廢水綜合利用及磷石膏無害化領域深入開展工作。此外,還與湖北、貴州、云南等磷化工重點省份多家磷化工生產企業開展技術合作。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嚴格落實固廢法各項規定,中國五環努力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中國,實現變廢為寶、化害為利。
讓老樹發新芽
產業蝶變成就百億新能源項目
2021年12月4日,寧德時代邦普一體化電池材料產業園-邦普宜化配套原料及磷酸鐵項目在宜昌開工,項目總投資320億元。項目建成后,將有力助推湖北省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加快打造萬億級汽車產業集群。
除了邦普一體化項目的落地,多家新能源龍頭企業近期紛紛布局宜昌。
多家企業表示,落戶宜昌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宜昌豐富的磷礦資源優勢。宜昌是長江流域最大的磷礦基地,磷礦資源占全國15%、全省50%以上,居全國八大主礦區第二。
據測算,生產1噸磷酸鐵鋰需要消耗2噸磷礦,到2025年,生產磷酸鐵鋰的磷礦需求量將超過400萬噸。
如何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
重新定位化工產業的發展方向,中國五環持續推動傳統化工向高端化、精細化、循環化、綠色化方向發展,讓“老樹發新枝”。
宜昌多磷礦。曾經,磷化工在這座長江咽喉城市勃然而興。破解“化工圍江”,必須“關改搬轉”,壯士斷腕的背后,其實也蘊藏著脫胎換骨的機遇。
受湖北省和宜昌市兩級政府部門委托,中國五環參與編制了《湖北省石化工業“十四五”發展規劃》《湖北省新材料工業“十四五”發展規劃》《湖北省石化、化工行業碳達峰碳中和行動方案》《湖北省磷化工產業高質量發展規劃》《湖北省磷石膏無害化處理暫行技術規程》《宜昌市推進精細磷化中心建設方案》《宜昌市新能源電池材料“十四五”發展規劃》、《宜昌市磷石膏綜合治理示范城市建設方案》,助力湖北省、宜昌市搶抓“十四五”高質量發展機遇,加快宜昌磷化工產業向新能源、新材料領域蝶變躍升,邁入產業發展新賽道。
大保護書寫新答卷
實業投資帶動綠色循環產業鏈騰飛
把長江經濟帶建設成為黃金經濟帶,是習近平總書記對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目標的新定位。在生態引領、產業轉型升級中,長江經濟帶已然成為全新的化工產業“黃金”帶。
如今,改革+創新、工程+實業已成為中國五環長遠發展和驅動的“兩翼”“雙輪”。中國五環黨委書記、董事長程臘春表示,“將在更大范圍、更多領域、更深層次推進共抓大保護工作,努力在鞏固拓展大保護成果、創新技術、行業高質量發展等方面下更大功夫、見更大成效,讓母親河永葆生機活力,確保一江清水綿延后世、惠澤人民。”
深刻把握“雙碳”目標的市場機遇和創新機遇,中國五環充分釋放發展活力,書寫長江大保護新答卷。1月17日,中國化學發布公告稱,中國化學五環公司與戰略投資者、員工跟投平臺聯合設立項目公司,投資“中化學宜昌新材料項目”。該項目以打造創新平臺為出發點,依托湖北宜昌當地磷礦資源及區位優勢,聚焦新能源、新材料、新技術三大發展方向,聚焦“卡脖子” 化工領域,以中國五環專利和專有技術為支撐,發揮“磷礦-磷酸-高純磷酸-磷基高端化學品及氟基新材料”全產業鏈一體化整合優勢及技術創新能力優勢,推動公司在先進化工新材料、特種高端化學品等實業及新材料領域實現技術創新成果轉化、高端價值鏈延伸、工程建設和產業化等方面協調發展,打造科技創新中心。

中化學宜昌新材料項目產業鏈規劃圖
中國五環作為華中地區工程領域資質最為齊全、功能最為完備、業務鏈最為完整、知識技術密集的工程公司,是我國石油和化學工業體系的締造者、清潔能源工程領域的領軍者和建設美麗中國的實踐者等重要一員。
肩負化工報國、實業強國的重任,中國五環聚焦實業、做精主業,將圍繞高端磷氟產品、特種高性能聚合物等前沿領域,緊跟“雙碳”政策,以長江大保護為導向,深入挖掘傳統化工領域節能減排潛力,拓展耦合減碳新技術,提升綠色發展核心競爭力,致力于加快打造工業工程領域綜合解決方案服務商、高端化學品和先進材料供應商。
共護一江清水東流去,共煥大江新顏。
根植長江,長于長江,壯大于長江,長江大保護工作是新時代中國五環的發展機遇和責任擔當。站在新起點、踏上新征程,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動能十足。生機盎然的中華母親河,正繪就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發展示范帶;動能澎湃的中國五環,正在綠色發展之路上劈波斬浪、行穩致遠。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