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強化雙鏈、鼓足錢袋子、端穩飯碗——三個維度看廣東經濟
今年開春,新冠肺炎疫情疊加俄烏沖突擾動了全球局勢,現有經濟秩序的不確定性凸顯。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經濟大國的一舉一動牽動著世界經濟的一呼一吸。
世界把目光投向了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4月29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強調: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
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是做好今年經濟工作的政策導向。
連續33年GDP雄踞全國第一的廣東省,對于中國經濟增長起到了“壓艙石”的作用。今年一季度,廣東的表現如何?從一組數據可以看到——地區生產總值為28498.79億元,同比增長3.3%。全省21個設區市GDP均實現正增長。
在多重壓力下,廣東平穩開局,做到了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兩全”,實現“雙統籌”,這樣的成績來之不易。
誠然,作為全國經濟“領頭羊”的廣東底子厚、底氣足——城市GDP“萬億俱樂部”成員有廣州、深圳、佛山、東莞,身處的粵港澳大灣區向著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目標逐浪前行。
但挑戰仍然不小。3月以來,新一輪新冠疫情多點頻發。以“速度”著稱的深圳,為正面迎戰疫情按下七日“慢行鍵”。疫情陰霾不散,也給全球重要金融科技中心深圳、中國“南大門”廣州、制造業重鎮佛莞雙城帶來了一定沖擊。
廣東克難前行、靠前發力,印發了多份促進工業經濟發展和幫扶中小企業紓困文件,讓企業“錢袋子”更鼓,讓百姓“家底兒”更厚。“開門穩”體現了廣東經濟韌性強、潛力大、動力足,也為中國經濟持續恢復帶來了暖意。
強“雙鏈”,穩增長
產業鏈和供應鏈是我國經濟循環暢通的關鍵。作為制造業排頭兵、外貿第一大省,廣東是參與全球“雙鏈”程度最深的省份之一。
在國內疫情和國際局勢突變的疊加影響下,廣東承受的壓力不言而喻。強“雙鏈”、穩增長成為廣東應對新變局的戰略關鍵。
1月份“出爐”的2022年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強調,提升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加快推進制造強省建設,切實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推進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群建設。扎實抓好制造業“六大工程”,健全“鏈長制”,打造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
政策重心進一步從宏觀向微觀傾斜。3月24日,《廣東省促進工業經濟平穩增長行動方案》出臺,共提出八項行動32條措施,其中,減稅降費、融資促進、保供穩價、投資提振、資源要素保障五項行動23條措施,產業鏈供應鏈韌性提升、消費帶動、企業提質增效三項行動9條措施。
“要用繡花功夫保障產業鏈供應鏈暢通。”廣東省商務廳介紹,圍繞重點產業鏈、龍頭企業、重大投資項目,加強要素保障。針對產業鏈薄弱環節和企業實際需求,一城一策、一鏈一策、一企一策,在確保疫情防控到位的基礎上,采取白名單、核酸上門服務、閉環管理等方式多管齊下,幫助企業恢復正常經營、滿工達產,有力有效穩產保供。
靈活的政策落到實處,打通“雙鏈”的堵點、難點,工業生產穩中有升。今年一季度,廣東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0.89萬億元,同比增長5.8%,尤其是3月當月增長6.2%,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3.7%,比去年同期貢獻率(41.5%)提高了12.2個百分點。
尤其是戰略性產業集群的建設,促進了新動能的壯大。今年一季度,廣東20大戰略性產業集群完成增加值同比增長5.9%,增加值占GDP比重達38.1%。10大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同比增長5.2%,10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同比增長12.6%,其中,半導體與集成電路產業集群(26.6%)、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集群(10.5%)、前沿新材料產業集群(35.2%)等增長較快。
據深圳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促進會反映,盡管受疫情和國際形勢的雙重影響,該會不少會員企業今年以來的表現仍好于預期,有的甚至保持高速增長,如科利達、中成空間、沃特股份、芯海科技、拓日能源等。
珠海市加速布局新能源產業鏈,重大項目簽約、擴產。3月11日,總投資120億元的欣旺達動力電池項目簽約落地珠海金灣區,計劃打造一個占地面積近800畝的動力電池項目,項目完全建成達產后可實現年產動力電池30GWh的產能,為珠海千億級新能源產業集群注入新動能。
江門市隨著產業鏈招商扎實推進,產業集群正加快集聚。一季度,全市引進投資1億元及以上項目53個,計劃投資額約400億元,比去年同期引進項目計劃投資額(307.8億元)增加30%。其中,重點發展的14條產業鏈實現增加值248.67億元,增長5.2%,拉動全市規上工業增長4.1個百分點。
“真心實意地幫”
“真金白銀地投,真刀真槍地干,真心實意地幫。”一句話體現了廣東政府幫扶企業抵御外部沖擊、渡過疫情難關的決心。
1040萬元的退稅,到賬了!讓東莞富錦食品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亦喜出望外的是,過去公司并不符合留抵退稅的條件,沒想到今年新政策擴圍,公司一下子享受到了政策紅利。
這筆錢對于公司來說,太重要了。東莞富錦食品有限公司是國內最具規模的月餅、堅果年貨生產基地之一,然而疫情以來,公司運營成本增大、資金回籠速度減緩,尤其年初為了迎接春節年貨的銷售高峰,公司加大了備貨量,資金鏈變得緊張起來。
正當公司面臨困難準備申請貸款之際,稅務部門了解公司的經營情況后,主動向公司宣講了制造業中小微企業稅費緩繳政策。從2021年第四季度到現在,該公司已經辦理了稅費緩繳達到240多萬元。
“這相當于給了我們一筆無息貸款,我們的資金流一下子就被盤活了。”王亦說道。
更大的驚喜還在后面。4月起,大規模增值稅留抵退稅新政開始實施。稅務部門發現該企業符合留抵退稅新政的條件,經測算可申請約留抵退稅1040萬元。企業提交退稅申請后,錢很快就到賬了。
“有了這么一大筆退稅資金,我們對未來的發展更有信心和動力了,我們接下來將計劃進行第二期新廠房的開工建設,還要繼續購入資產設備,留抵退稅新政將讓我們持續獲益。”王亦說道。
這份信心比金子還珍貴。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創新與活力,是廣東民營經濟的底色,也是穩經濟的重要基礎。
今年一季度,中小微企業因疫情招工難、融資貴、回款周期長、物流成本高等問題凸顯,生產經營困難加大。
在不到兩個月時間,廣東省層面密集出臺中小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紓困發展25條、服務業困難行業恢復發展47條、工業經濟穩增長32條,以及穩外貿、促消費若干措施等重磅支持政策。
政策從宏觀落地到微觀,企業的受益看得見、摸得著。
正是新的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在今年以來全面實施,使得像東莞富錦食品有限公司這類的中小微企業成了獲益群體。
即便疫情沖擊,市場主體增速依然保持平穩。2022年第一季度,東莞新登記市場主體64028戶,日均新增市場主體711戶。全市實有市場主體150.27萬戶,同比增長10.89%。東莞市市場主體突破150萬戶,總量約占全省10%、全國1%。
其他城市也紛紛出招,打好政策“組合拳”,全力激發市場活力。
深圳市今年以來已有超過300條紓困扶持政策出臺落地,其中僅幫助市場主體紓困解難的“30條”預計就可為企業減負超750億元,主要解決經營者資金困難、用工用房成本負擔等問題。
江門“火速”出臺“新春暖企惠企十條”,安排超1.72億元財政資金,惠及超3000家企業、超325萬人次企業員工。江門金融系統還出臺了《“惠民強企 促富共裕”三年行動方案》,產業金融對接大會現場簽約金額超400億元,銀企合作總額度達1000億元,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力度持續加大。
最實在的幫扶,讓企業穩了神、定了心。
穩就業,促消費
在依靠供給側措施提振經濟增長的同時,擴內需加固經濟基本盤也被寄予厚望。穩增長的核心是穩消費。
對于廣東而言,受疫情影響最深的是線下零售和服務業,關乎萬千民眾的生計。為了減少疫情沖擊,廣東不斷提升分區分級差異化精準防控水平,強調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不過度防疫,不層層加碼。
為了刺激居民消費欲望,各地市積極發放消費券、惠民券等,鼓勵買買買,同時大力推廣線上消費、無接觸消費等新模式。
例如江門在2022年樂購僑都消費節活動中,派發總價值1500萬元消費券,帶動交易金額約1.84億元,經濟杠桿率達14.19倍;出臺促進汽車消費政策,派發2000萬購車補貼;在2022江門夏季促消費活動中,江門按房屋建筑面積分檔發放9000套、總價值3700萬元的消費券禮包。
系列舉措調動了市場消費熱情。今年一季度,江門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04.9億元,增長4%,增速在全省排名并列第二。
保企業、促消費,還要穩就業!
廣東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保障重點群體就業穩定。針對高校畢業生,廣東實施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十大行動,舉辦招聘活動235場、提供崗位17.3萬個。
企業用工也被重點關注。廣東開展“千名就業服務專員助萬家重點企業活動”,為1000多家次重點企業解決用工4.6萬多人次;召開網絡招聘會1415場,在線招聘企業4.1萬家次;組織開展“點對點”專車專列和包機活動,為810家重點企業有組織輸送異地務工人員到崗超15萬人。
廣東省人社廳強調,持續做好脫貧人口穩崗就業工作,保持外省異地務工人員和在粵務工脫貧人口就業基本穩定。
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是穩就業的主力支撐。為企業“減負”,給發展“蓄能”,廣東狠抓3.0版“促進就業九條”貫徹,今年一季度為企業減負54.48億元。
普惠性失業保險穩崗返還政策持續落實。廣東對不裁員、少裁員的企業,按照上年繳納失業保險費一定比例給予返還,將中小微企業返還比例由60%提高到90%,大型企業按30%返還。初步統計,2022年穩崗返還預計返還資金為45億元左右,受益企業約有140萬戶。
穩就業就是穩民心。讓更多人把“飯碗”端穩了,最大限度減小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影響,就業穩民生才有保障,經濟增長才有支撐。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