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敦刻爾克如何成為全球最北的法語城市
七十多年前的敦刻爾克大撤退驚心動魄,導演諾蘭的電影精彩演繹了幾十萬人從法國北部的敦刻爾克撤回英國的壯舉??上У氖?,由于情節需要,片中出現的人物以英軍和法軍為主,敦刻爾克當地居民在電影中并沒有太多鏡頭。
今天的敦刻爾克號稱是“全球最北的法語城市”。假設諾蘭導演在片子中想要高復原度地重現七十年前的敦刻爾克的話,扮演當時敦刻爾克當地居民的群眾演員恐怕已經不能在當地招攬:因為在20世紀中期的敦刻爾克,主要通行的語言并不是法語。
“沙丘教堂”
敦刻爾克在英文中的拼寫為Dunkirk,在法語中則為Dunkerque。法語和意大利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等語言都屬于羅曼語,是通俗拉丁語的后代。于拼寫上,諸羅曼語也保留了不少拉丁語的習慣,如k這個字母出現場合非常少。
K來自希臘字母κ,在羅馬共和國晚期古典拉丁語拼寫標準化之前,拉丁語中表示/k/的字母有三個,c用于e、i之前,q用于o、u之前,而k用于a之前。但是標準化后除了u當介音的情況保留q外(如aqua“水”),k、q的功能為c完全取代。只有少數詞如calendae(每月首日)中,k可以作為變體(kalendae)出現。
這個傳統也原樣保留在法語之中。法語單詞中用到k的較少,一般出現在如kilo、kaléidoscope、weekend等借詞中。地名一般歷史比較悠久,用到k的也較為罕見。甚至在外語中用k的地名法語也往往用c,如德國科隆德語為K?ln,法語卻是Cologne;蘇格蘭北部的奧克尼群島英語是Orkney,法語是Orcades;丹麥首都哥本哈根丹麥語是K?benhavn,法語是Copenhague。
事實上,Dunkerque用法語根本無法解釋意思。就像“哈爾濱”、“烏魯木齊”、“呼和浩特”對多數中國人而言只是地名一樣,Dunkerque在法語中也只是一個地名。種種反常之處都說明,Dunkerque并不是一個原裝的法語地名。
對英語較熟悉的人會知道Kirk是英語中“教堂”的意思。這個詞一般在英國北部,尤其是蘇格蘭地區使用,南方則用Church。兩個詞長相相當接近,事實上也是同源的,都來自西方基督教的早期載體,自公元前3世紀到公元3世紀于地中海東部廣泛使用的通用希臘語κυριακ?ν。

這個詞在進入日耳曼語(英語屬于日耳曼語)后使用廣泛。古英語由于發生了顎化音變,本來的k變成了ch,整個詞最后變成church,然而英國北部歷史上受維京人入侵影響非常大。維京人來自北歐,他們所說的古諾斯語(也屬日耳曼語)中沒有發生這樣的顎化,英國北部的“教堂”一次被古諾斯語的kirk替換,相比church,沒有顎化的kirk更加接近希臘語源。
不獨kirk,dun也和英語dune(沙丘)相當類似,Dunkirk在英語中可釋為“沙丘教堂”。相對法語中Dunkerque的不知所云,顯然英語對這個地名的解釋力要強得多。
然而,英國人從來就不是敦刻爾克的主體居民,敦刻爾克建城更是和英國人毫無關系,敦刻爾克這個名字之所以用英語能解釋,是因為敦刻爾克早期的居民是弗蘭芒人所建,這個地名也來自弗蘭芒語,而弗蘭芒語恰恰和英語是近親,雙方很多詞匯來源相同。敦刻爾克在弗蘭芒語中拼寫為Duunkerke,也是沙丘教堂的意思。
從日耳曼到法蘭克
弗蘭芒語是一種地地道道的小語種,聽說過的人恐怕很少,但是這種語言有個出名得多的親戚——荷蘭語。弗蘭芒語和荷蘭語非常接近,甚至可被視作荷蘭語的一種方言。這種語言在21世紀的敦刻爾克已經衰微,但在國境線對面的比利時境內則仍然地位穩固。諾蘭若真有心復原二戰時的敦刻爾克,可能得比利時才能招募到合適的群眾演員。
那么,法國的敦刻爾克為何會說一種和荷蘭語接近的語言呢?
西羅馬帝國滅亡后,原先被當做蠻族的日耳曼人攫取了西歐大片土地的控制權。法國之名來自日耳曼部落的一支法蘭克人。著名的查理曼大帝即是法蘭克人的首領。作為日耳曼人的一部分,法蘭克人原本說的語言也是日耳曼語,和法語截然不同,反而接近德語。伴隨日耳曼人的擴張,日耳曼語也一度擴展到了西歐廣大地區。
然而在進入西歐后,雖然占據統治地位,但是人口和文化上的劣勢讓不少日耳曼人最終轉用了當地的羅曼語。查理曼大帝的兩個孫輩在簽訂斯特拉斯堡條約時,就已經對來自帝國西部(今天法國)的士兵說古法語了。

不過敦刻爾克所在的佛蘭德斯地區卻和法國其他地方語言狀況不盡相同。
民族國家概念興起前,國家權力機構對于在一個王國內推廣一種語言并不算熱衷,當時的法蘭西王國內存在說不同語言的族群。法語的基礎是法蘭西島上的羅曼語方言,屬于所謂奧依語(langue d'o?l),北部也存在皮卡第語、瓦隆語、諾曼語等其他奧依語。南部則是大片說奧克語(langue d’oc)的地區。所謂奧依奧克,實際上是出自但丁對當時羅曼語各支的描述(nam alii oc, alii si, alii vero dicunt oil),指的是他們回答“是”的方式:一些人說oc,一些人說si,還有一些人說o?l,今天法語的oui即來自于o?l。
整體而言,由于日耳曼人入侵路線的關系,越靠東北的羅曼語受到日耳曼語影響就越重。相對南方的西班牙語和意大利語,法語中的日耳曼痕跡已經非常明顯,比法語分布范圍更靠北的瓦隆語和皮卡第語相比就更日耳曼化了。到了敦刻爾克所在的佛蘭德斯地區,則成了徹底的日耳曼語地區。
查理曼帝國分裂時主要按照語言劃分邊界。佛蘭德斯地區早在5世紀時就基本徹底日耳曼化,當地羅曼語人口很少,日耳曼人幾乎沒有羅曼化趨勢。可是奇怪的是,這樣一個地方卻分到了西法蘭克。
佛蘭德斯可以分割的一部分
佛蘭德斯作為早期法國“自古以來”的疆域毋庸置疑。不過,由于帝國的衰落,這片河網縱橫,商貿發達的膏腴之地很快就有了自己的領主。佛蘭德斯伯國是法蘭西早期12諸侯之一,受佛蘭德斯伯爵統治。第一任佛蘭德斯伯爵鮑德溫一世于公元862年受封。隨后佛蘭德斯伯國擴張做大,最終成為法國國王的心腹大患。
1297年到1305年,法王試圖徹底征服佛蘭德斯。經過一番戰爭,佛蘭德斯割讓了里爾、杜埃、奧爾希,但是維持了自身獨立諸侯的地位。14世紀時,由于沒有男性后裔,佛蘭德斯的繼承權落到了勃艮第公爵手中。但是15世紀中期時,勃艮第公爵也面臨絕嗣問題。最終,勃艮第和佛蘭德斯的繼承權都落在了勃艮第的瑪麗身上。


中世紀的歐洲地隨人走,瑪麗在婚姻市場上炙手可熱程度不言而喻。最著急的當然是法王,如果作為法國重要封臣的瑪麗外嫁,給法國會帶來無窮無盡的麻煩。法王路易十一先是想讓瑪麗嫁給自己弟弟,在自己兒子出生后又急忙想讓瑪麗嫁入法國王室,完全不顧她比未來的法王查理八世大了13歲。
可惜最終努力失敗,法王最不愿意看到的局面發生了,瑪麗嫁給了哈布斯堡王朝的奧地利大公馬克西米利安,他后來成為神圣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利安一世。他們的兒子菲利普又娶了卡斯蒂利亞(今屬西班牙)公主瘋女胡安娜。佛蘭德斯就此落入西班牙手中。然而,哈布斯堡王朝領土過于分散,荷蘭和西班牙交流不暢,哈布斯堡王朝只顧對其征稅,荷蘭變成哈布斯堡王朝的奶牛。西班牙對天主教的極端推崇在宗教多元的荷蘭也不受歡迎。雙方的敵意最終演變成長達八十年的獨立戰爭。1581年,荷蘭共和國獨立,敦刻爾克成為南尼德蘭的一部分。
對法國來說,一次災難性的婚姻讓佛蘭德斯莫名其妙成了外國的領地。對西班牙來說,丟失了歐洲最為富裕地區之一的尼德蘭的控制權是天大的損失。在隨后的幾十年間,各方力量都惦記著這塊肥肉。敦刻爾克也經歷了幾次易手。1583年西班牙再次控制敦刻爾克,并以其作為基地組建商船劫掠艦隊。1646年法國人攻陷敦刻爾克,僅僅六年之后,西班牙又卷土重來打下敦刻爾克。1658年,英法聯軍占領敦刻爾克,次年敦刻爾克被贈與英國。很快,1662年,法國又以32萬英鎊的價格買回了敦刻爾克。
從政治上來說,法國的這次收購讓敦刻爾克從此脫離了佛蘭德斯主體。雖然佛蘭德斯歸屬仍然未定,此后還經歷了多次反復。最終佛蘭德斯的大部分地區成為了今天比利時的一部分,也就是經常有獨立訴求的比利時佛蘭德斯地區。敦刻爾克則和早期被割讓出去的里爾等地一樣,就此一直屬于法國。無論佛蘭德斯其他地區經歷了多少風云變幻,敦刻爾克已經和自己的母體沒有關系了。


進入19世紀以來,民族國家的興起讓國語推廣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統一語言被視為塑造統一的國民認同的重要組成部分。原佛蘭德斯地區所說的弗蘭芒語也成了需要被剿滅的對象。在法國長期的法語推廣政策下,加之20世紀中葉以后交通發展,人口劇烈流通,弗蘭芒語也和法國其他地方語言一樣,為法語所取代。敦刻爾克也終于成為世界最北的法語城市。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