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柳葉刀》報告:三年前接受下體移植的男性已恢復正常功能
6年前,非洲的割禮讓18歲的他不幸感染,失去陰莖。3年后,他成為了世界上第二例接受陰莖移植手術的人,術后兩年康復良好,生理功能完全。
在今年8月,在期刊《柳葉刀》上,實施這次手術、來自南非斯坦陵布什大學和美國康斯威星大學的醫生團隊公布了他們對這位男性術后長達24個月的隨訪報告。
令人欣喜的是,術后24個月,這位男性不僅在最大尿流速上處于正常水平,而且在國際勃起功能指數(IIEF)上和正常人相近,有規律的性生活。這位男性的妻子成功懷孕,但胎兒沒有幸存,原因不詳。
不僅修復排尿功能,還修復了性功能,這無疑給因割禮、戰爭、疾病、意外等失去陰莖的男性帶來好消息。“這份案例報告給予那些陰莖嚴重受傷或缺失的患者希望,他們總是無聲忍受,難以開口。”隨訪報告的末尾寫道。
此前,較為傳統的陰莖重建,是用患者自體的皮膚、組織“搭建”空有外形的假體,無法修復實際生理功能。而醫生為這位患者實施的是帶血管復合異體移植術,簡而言之,將捐獻人的陰莖整體和患者“拼接”。
移植手術
接受移植手術的患者可能出現并發癥,將伴隨術后終生的免疫排斥反應,還可能有心理負擔。2014年,南非斯坦陵布什大學教授André van der Merwe領導的團隊準備開展這一手術,進行了仔細的志愿者篩選,他們希望把這些風險降到最低。時年21歲的這位男性是12位候選人中被認為最適合這次手術的。
實施前,斯坦陵布什大學的倫理委員會批準了這一手術。
捐獻者是一位已經醫學宣布死亡的36歲男子,在捐獻者死后的4分鐘內,醫生將陰莖取下,低溫保存16個小時。此后是最為復雜和精細的重建過程,使用的是帶血管復合異體移植術,將捐獻者陰莖中的血管、神經、尿道等,悉數和患者的對接、貼合,這一過程耗時9小時。

結束手術后,并非一帆風順:術后8小時,患者出現了動脈血栓;術后第6天,患者出現了血腫和部分皮膚壞死。好在,這些都是小波折,都在醫生的緊急應對下順利過關。
1個月后,患者出院。并不聽醫囑地,在出院1周后完成了術后第一次性行為。從術后3個月后起,患者開始進行規律的性生活。盡管在術后8個月時,患者的皮膚感染過病菌,但總體而言,術前術后的測試量表對比結果顯示,患者的生活質量得到了顯著的提升,身體和心理狀態得以改善。
值得提醒的是,異體移植都面臨著終生免疫排斥的問題,患者需要一直服用抗免疫排斥的藥物,而這些藥物可能給腎臟等帶來負擔。
移植需求
陰莖喪失,不僅影響正常生理活動,而且為患者帶來沉重的心理負擔。因為過于隱私,這一群體鮮為社會關注。
在非洲,作為男性的一種成人禮,割禮在沒有嚴格消毒措施的情況下,用不衛生的器具實施。據醫院統計,在南非,每年有250位剛成年的男性,因割禮引發感染,導致不同程度的陰莖切除。僅南非的東開普省而言,2001年至2005年有107位男性因割禮被迫切除陰莖,另有177位因此死亡。
不僅是割禮,還有戰爭導致的陰莖喪失。有統計數據表明,美國有1000多名從伊拉克和阿富汗歸來的士兵在等待陰莖移植手術。
此外,也有因為陰莖癌等疾病而不得不切除的。比如,2016年,美國實施的首例陰莖移植手術,就是在一位因陰莖癌而切除的64歲患者身上。
值得一提的是,因為涉及部位和功能特殊,陰莖移植比起普通的器官移植而言,有著更多的倫理爭議。這些爭議不僅是來自社會,還有患者自身對外來移植物的接受程度。
2006年,中國完成了全球首例陰莖移植手術,但因為術后患者和患者妻子心理上無法適應,原本已經成功的移植手術,不得不在術后10多天進行了摘除。這引發倫理風波。
另一方面,André van der Merwe正在努力迎著倫理之爭而上。在《柳葉刀》的報告里,他透露,已經在2017年4月順利完成了他們第二例陰莖移植手術。
5月,André van der Merwe在美國臨床實驗數據庫ClinicalTrials.gov注冊,招募新的患者進行移植手術。招募對象為18歲至40歲陰莖缺失的患者,暫不接收有變性需求的健康人。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