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張衛:學生做得不好,一定是我的原因
正值畢業季,復旦大學微電子學院教授張衛每天都在花時間審閱、修改學生論文。5月1日當天,他早上7點多就到辦公室,查找文獻、修改論文。他說:“如果學生做得不好,那一定是我的原因。”
在校園值守崗位一月間,張衛的每一天都很平常,從住所到辦公室兩點一線。大部分時間,他坐在辦公桌前,敲著電腦鍵盤,一坐就是幾個小時。作為微電子學院院長,他也擔起疫情防控的一方責任。
日前,張衛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得知榮獲獎章時,張衛正在辦公室修改學生論文。他說:“榮譽只代表過去,我得繼續努力工作,每天都有很多事情要做。”
搭建第一套原子層沉積技術的實驗研究平臺
1995年6月,張衛博士畢業后到復旦大學做博士后,合作導師是電子工程系的王季陶教授。在這期間,他瞄準本領域的國際學術前沿,開展了先進銅互連技術和低介電常數互連介質等研究,并取得了很好的學術成績。博士后出站后,張衛留校工作。
2002年5月,他結束德國一年半的洪堡學者之行,回到復旦。在校方支持下,他在國內率先開展了原子層沉積(ALD)高k柵介質的研究。2003年,他搭建了國內第一臺原子層沉積實驗設備。隨后,他組織舉辦了第一屆中國原子層沉積技術學術會議,迅速擴大了復旦大學在集成電路前沿領域的國際影響力。
如今,中國原子層沉積學術會議(CALD)已舉辦9屆。張衛團隊在原子層沉積領域的研究也取得了豐碩成果,發表相關學術論文120多篇。
“做科研就是要鍥而不舍”
28年,張衛從一個初出茅廬的科研人員,成長為國內集成電路領域的領軍人物。這一切的背后,離不開“死磕”。在他看來,“做科研,是我的工作,也是我長久的堅守。”
微電子學院青年教師孫清清,2004年還是一名大四學生,當時他在張衛課題組做畢業設計。每次跟來自美國的工程師一起安裝設備時,他發現旁邊總有一個人,那就是張衛。
“幾天接觸下來,我感覺張老師是一個非常嚴謹的人,能從他身上學到東西。”本科畢業后孫清清跟著張衛攻讀研究生。如今,孫清清也已成長為一名學科帶頭人。
集成電路領域的研究需要產學研深度合作。孫清清回憶,“張老師經常帶著我們跟企業去談,有時候每周都要飛過去。”
“是張老師的堅持打動了對方,最終合作得以成功。”孫清清說,如果中間不堅持,事情肯定就“泡湯”了。
幾十年如一日,張衛在科研路上孜孜不倦。近年來,他牽頭承擔了8項國家和上海市重大、重點科研項目,在本領域國內外學術期刊及會議上發表論文300多篇,申請發明專利180多項。
離開科研、教學,張衛的生活很簡單,平常他最喜歡的活動就是跟家人一起打乒乓球或羽毛球。長期以來,他保持良好作息習慣,每天晚上11點之前睡覺,早上6點鐘起床,以充沛的精力投入到新的一天。
要做有價值的人生導師
一位復旦大學微電子專業20年前畢業的學生,現在已是企業高管,依然對張老師激情講授的《半導體材料》課程印象深刻。
在張衛看來,作為一名老師,首要任務是教書育人,為行業培養高質量的人才。
“大學教育對一個學生未來職業規劃和選擇非常重要。作為老師,我想不僅僅是做科研,更是作為人生導師。不僅傳授知識,更要活用我過去幾十年的人生閱歷,引導他們成長。”
多年來,他培養了一大批集成電路領域的優秀人才,其中5人獲得國家高層次人才等稱號,40多人擔任我國集成電路頭部企業高管和核心技術人員,成長為我國集成電路領域的領軍人物。
這兩年,張衛還為高中生先修課堂上課,講授“改變世界的芯片技術”。他說,芯片是現代工業的糧食,是我們國家高科技強國建設的重要一環,希望通過先修課堂,讓中學生對研究有了解,激發他們對科研世界的思考。
受疫情影響,這段時間微電子學院實驗室暫時“停擺”。作為導師,為了緩解學生的科研焦慮,張衛做了一些調整,讓科研不間斷,包括布置閱讀新的文獻、總結前期實驗經驗、討論進一步完善實驗計劃……做實做足前期功課,等待條件允許時快速投入、推進實驗。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