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1988,中國水墨動畫的絕唱

2006年,法國昂西動畫節評選了世界上100部最偉大的動畫短片,其中有一部中國動畫入選,這部動畫以其獨特優美的水墨風采驚艷了全世界,被譽為“中國水墨動畫片的絕唱”;這部動畫畫面寫意,墨跡灑脫,體現了中國獨有的文化底蘊和悠遠的人文情懷,被認為是水墨動畫的集大成者;
這部動畫作品,便是1988年由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出品的水墨動畫電影《山水情》。
《山水情》是上美廠投入制作的最后一部水墨動畫片,該片請來了著名國畫大師吳山明作畫,以及著名古琴演奏家龔一先生為片子配樂,該片為著名動畫藝術家以及動畫電影“中國學派”創始人之一的特偉擔任總導演。
《山水情》是在國際上獲獎最多的水墨動畫片,也是中國動畫商業轉型前的最后一部成功的藝術動畫片,成為中國水墨動畫片的絕唱,從此,中國動畫在低齡化繼而商業化的定位道路上越走越遠。
1988,中國水墨動畫的絕唱
來源 | 豆瓣@全息玫瑰脆片、微信公號“人民藝術家”
01
中國動畫誕生之初便受到了世界的關注。受到世界上第一部動畫長片,即迪士尼公司的《白雪公主》的啟發,中國動畫電影創始人的萬氏兄弟隨即動用100多人歷時一年半的時間在1941年制作出我國第一部動畫長片《鐵扇公主》。同時也是亞洲第一部動畫長片和世界第四部動畫長片問世。
《鐵扇公主》的取材不僅在于其為中國人民最耳熟能詳的名著《西游記》的經典片段之一,更是受到了時代的影響,萬氏兄弟借由熄滅火焰的“鐵扇”來諷刺當時國民黨的消極抗戰,并使孫悟空這一反叛形象最終取得勝利來表達自己的革命決心。

《鐵扇公主》海報
《鐵扇公主》對世界動畫電影史亦有深遠的貢獻,日本的動畫大師及鼻祖手冢治蟲便是看了《鐵扇公主》后放棄學醫開始制作動畫。
一大批優秀藝術人士受到萬氏兄弟的影響投入中國動畫,1953年誕生了中國第一部木偶片,即真人與木偶一同出現在影片里;1958年中國的第一部剪紙動畫開辟了新的動畫形式,以《豬八戒吃西瓜》為代表;到了1960年,震驚世界的水墨動畫出現,以齊白石作畫的《小蝌蚪找媽媽》為代表。

《豬八戒吃瓜》劇照
這時期優秀的佳作輩出,在國際上的影響也是空前的,其中最為驚艷世界的當屬《大鬧天宮》,是中國動畫電影不朽的杰作,同樣是萬氏兄弟導演,《大鬧天宮》至今傳播約有44個國家,因其洋溢充斥著例如京劇武術民樂臉譜等的中華文化而令世界驚嘆不已。然而由于政治運動的動蕩使得朝氣蓬勃的中國動畫受到重創停滯了發展,大批人才流失,中國動畫從此從世界前列退下陣來。

《大鬧天宮》海報
02
1956年,中國第一部彩色動畫片《烏鴉為什么是黑的》獲第七屆威尼斯國際兒童電影節獎,但這部作品卻被評委們誤以為是蘇聯作品。

《烏鴉為什么是黑的》海報
這個誤會讓時任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廠長的特偉(1915-2010)意識到“對他國動畫亦步亦趨的模仿不會利于中國動畫電影發展”,動畫只有輸入本民族血液,才能徹底擺脫西方的影響,“只有搞民族化,才是中國動畫電影的出路”。
1957年,特偉提出了“探民族風格之路”的口號,從此開始了中國動畫的民族風格建設。

晚年特偉
中國動畫藝術家從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當中汲取營養,為己所用,力求表現出中國獨有的風格,于是,便出現了《小蝌蚪找媽媽》《牧笛》《鹿鈴》和《山水情》這些水墨動畫佳作,這些作品不僅是優美詩意的動畫代表,更是愛國者一片丹心的寫照。
1960年誕生的中國第一部水墨動畫《小蝌蚪找媽媽》,時長雖只有15分鐘,但其對當時世界的震撼是深遠的,直到科技發達的今日,依然震驚著觀看這部影片的中外人士。其中蘊含的中國山水畫之詩意與趣味,不僅是中國所獨有的文化之美,它與電影技術的融合,更是古典與現代的結晶,是獨屬于中國的文化精粹。水墨動畫不僅是中國的創舉,更是世界動畫史的全新形式,它一改傳統動畫作法,沒有清晰的輪廓與平涂,呈現的是水墨在宣紙上的動態效果,達到至今都使西方人百思不得其解只得稱奇的動畫形式。

《小蝌蚪找媽媽》劇照
水墨動畫的橫空出世引起世界關注,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于是投入極大精力又制作出了另一部水墨動畫代表作《牧笛》,在十年文革的沉寂之后,美影廠又重拾水墨動畫,制作了《鹿鈴》以及《山水情》,都是中國動畫的經典之作。

《牧笛》劇照
03
《山水情》與其他三部作品的不同之處在于,影片史無前例地采用畫家現場作畫,攝影師現場拍攝的手法,通過動畫鏡頭合成,使影片充分顯示出藝術家筆墨之下的層次感和節奏感。同時,各種現代動畫手法也充分得到應用,把這部中國水墨動畫推向新的境界。

《山水情》劇照
《山水情》將有形的水墨與無形的音樂結合在一起,講述了一個很簡單的琴師和少年的故事:琴師在路途中病倒,被少年救到自己家中,在養病時,琴師把琴藝傳授給少年,并把古琴贈予少年,琴師離開時,少年撫琴相送。
琴是中國文人高潔傲骨的象征,琴師通過教導少年彈琴,也是將自己的精神品質傳授給少年,琴師把他視若珍寶的古琴留給了少年,少年還給他的則是一支神韻十足的古琴曲,這是中華民族真正的傳承精神,也是《山水情》的影片主旨。
琴師贈琴后渡河離開,走向茫茫前路,最后與水墨畫出的重重山巒融為一體,遺世獨立,呼呼的風聲伴著少年的琴聲響徹耳際,峰回路轉不見君,只有琴音依舊的畫面,令人淚下。

《山水情》中的撫琴送別
整部影片沒有任何對話,卻充滿一切盡在不言中的古典意蘊,除了琴和琴聲,動畫中還有風、風聲、鷹、雪、垂釣、圍爐、擺渡等元素,每一幀畫面都像一句詩,輕靈優雅地描繪著中華文化的智慧與廣闊,讓人心向往之。

少年擺渡時,“青惜峰巒過,黃知橘柚來”

琴師弄爐時,“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琴師撫琴時,“泠泠七弦遍,萬木澄幽陰”

少年月下練琴時,“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凡能專治一事者,謂之匠,《山水情》最可貴的地方是影片制作團隊的匠人精神。
影片由特偉、馬克宣任導演,王樹忱任編劇,由吳山明和卓鶴君兩位著名國畫家設計完成。
在原畫的創作工作中,每一個負責作畫的創作者都要親自向負責古琴彈奏的龔一老師學習古琴指法,為的就是將古琴的每個音節融匯到原畫的每個細節當中。
一位作畫者為了領會一個下跪動作的真實感受,在導演特偉面前下跪了三四次。

《山水情》中的下跪動作
正是每個人的努力和用心才創造了這部經典,也將幽遠清淡、境界超脫的中國美傳遞給世界。

泛舟過江,“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水墨動畫所需要的人力物力都不可估量,上需老一輩動畫大師,下需大量精英人士進行分層渲染,而水墨動畫作為純藝術片類型,并沒有商業電影的吸金能力,最后美影廠只得停止制作水墨動畫,以《山水情》作為收官之作,而《山水情》的內容恰是文化之傳承,令人甚感諷刺與悲涼。
1988年出品的《山水情》,不僅作為中國水墨動畫的收官之作,也可以說是中國早期動畫輝煌時期的絕唱。并不是說中國之后就沒有好的動畫片了,而是中國早期動畫的那些將中國古典美學與現代電影技術之融合的藝術嘗試與追求之后的斷層問題,早期中國動畫不僅是時代賦予老一輩動畫大師的歷史使命(在早期動畫片中不僅能看到璀璨的中國文化,其中還富含作者針對時代變革的政治隱喻),更應當另新世紀的人尤其是現時的中國動畫人值得慶幸的是我國的動畫有著老一輩大師打下的堅實的基礎。
《山水情》在收入不利的情況下成為絕唱,其內容也一定有著其時代哀思,文士手中的古琴交給了漁童,然而漁童會拿著這把古琴達到什么造詣,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還是只是原地踏步,還是放在一邊興味愈發寡淡,文化傳承道阻且長,老一輩的動畫大師開辟了這條文化道路,他們將對后世的中國動畫發展的希冀與衷心的教導通過《山水情》這一部類似作為中國早期動畫的結尾傳達出來。《山水情》就此承接了早期中國動畫的結尾與進入新的篇章的中國動畫的開端,充當了一個中國動畫歷史轉折點。
THE END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