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深夜食堂|跟著二毛吃川菜,想起從前外婆的味道
編者按:如果你“不想睡”或者“睡不著”,看了此文估計更睡不著了。
我有個怪毛病,一生病食欲卻出奇得好。嫩到入口即化的雞蛋羹,酸甜軟糯的山楂酪、燙嘴的紅糖小米粥、咸滋滋的鹵豆腐,借著自己身體弱可勁兒造,毛病自然是外婆媽媽慣出來的,也沒機會改。
這幾天看了一部紀錄片,名字叫《川菜在民間》,堅定了我要去四川踏踏實實住上一個月的信念。

片中,二毛以走鄉串巷做客訪友的方式尋覓四川當地民間美食;柴火上的綠豆粉,菜豆腐、荷葉鍋蓋魚、一碗臊子兩個油粑粑、五香辣鹵豆腐干、什邡板鴨、連山回鍋肉、中江掛面……山水之間、村屋灶臺旁,家常小菜,二毛和鄰里鄉親吃得那叫一個巴適。


隔著屏幕,不禁口水嗒嗒滴,還有點眼眶濕潤,狠狠思念起我最會燒菜的外婆。
外婆也是四川人,西南聯大讀書時結識了外公,外公躲在一棵樹下一眼相中了一群女學生中的外婆,“樹下定終身”也成了飯桌上他常常拿出來給小輩們炫耀的故事,只是在外婆那兒版本略有不同。
一米九的外公和一米五的外婆成了一家人,后來外婆隨外公支援鞍鋼建設來到東北,那一年,我媽三歲,大舅還是抱在手里的奶娃娃。
直到外婆八十八歲去世前,每年的年夜飯都是她一人掌勺,女兒媳婦們只能打打下手。鹵貨總要年二十九提前備上三大鍋,可以吃到年初八;年夜飯菜式豐富,尤其量很大,因為家里人口多,男女要分桌坐,一菜必分兩份,兩個大圓桌子擺得滿滿的,小孩子倒是各桌亂竄,我還經常拿著筷子頭偷點些爸爸杯子里的白酒放嘴里嘖嘖。
腌、鹵、蒸、炸,炒……外婆樣樣拿手。外婆家的廚房是重地,閑雜人等一律不得入內,寬大的陽臺也成了“軍事禁區”,因為從四川乃至全國各地寄過來的好吃的忒多了。
東北那時候物資匱乏,冬日里只有大白菜和腌蘿卜,外婆的陽臺便成了四十大盜的寶庫。孩子們半夜醒了總去陽臺偷吃,一早被外婆發現了她也不惱,默默地將好吃的換了地方藏,孩子們隔夜再摸摸索索去,哎呀,昨兒那小半盒燈影牛肉咋不見了,真是,小屁孩兒哪里斗得過機智的外婆。
四川女人的機智往往就體現在燒菜上,一種食材恨不能燒出一百種花樣,外婆的陽臺有一件千金不換的老法器——她大老遠從四川背到東北的一個小石磨,磨豆漿、磨綠豆粉、磨糯米粉……兒時記憶里很多的美味,都是在一推一拉之間磨出來的。

菜豆腐不過是再家常不過的一道菜,片中,二毛來到了四川石泉苗寨,蘿卜菜和豆腐做成的菜豆腐、蘸的是干辣椒和熟辣椒研磨在一起的自制調料。寡淡的菜豆腐在黑紅的蘸料里打個滾兒,到嘴里才有了血氣方剛,來,必須給我整一碗白米飯。
菜豆腐出鍋了,總要分享給鄰里,鄰居大嬸端著空碗出來,喊著“大家吃大家香”。

川菜,是中國八大菜系之一,有一種說法叫做“食在中國,味在四川”,如果說魯菜有官府味兒,蘇菜有文人味兒,粵菜有大亨味兒,那么川菜以其扎根民間,有著更多的柴火煙灶味兒。
一談到吃的,陳曉卿就“黑塔有背光”,他一到四川就鉆各種蒼蠅館子,頂級食客肚子里都曉得一個道理,如果有機會去別人家里吃,那才是最高級的待遇。
有一集,二毛拜訪了自己的朋友劉大哥,劉大哥準備給他做一道荷葉鍋蓋魚,早上摘了新鮮的荷葉,弄了兩張扣在頭上,也是調皮。
船上煮菜可是連菜板都不用,幾把柴火,一口鐵鍋,魚前腳撈上來,拾掇拾掇就下了鍋。








二毛說,會不會吃回鍋肉,就看肉上了桌,你喊不喊米飯。




連山回鍋肉很特別,一片肉有巴掌大,一整片幾乎蓋上了飯碗,二毛也毫不考慮觀眾感受,在鏡頭前大吃大嚼。二毛說,連山回鍋肉一入口,就馬上把我拉回了母親的灶臺邊,飄著肉香的日子,找到了多年前相似的口感。



為什么現在多數館子里回鍋肉都不正宗?因為大多數館子炒回鍋肉用的都是五花肉,但是正宗的回鍋肉應該選擇豬身上的“二刀坐墩”。


連山回鍋肉還有一個制作關鍵,就是調料,調料中至關重要的就是豆瓣醬,可以說是連山回鍋肉的靈魂。儲存在土陶大缸中至少一年的豆瓣醬,一開蓋,又鮮又香。


二毛在片中感悟:真正的美食,其實是小眾的,又不代表你有錢才吃得到,真正的美食,不在大城市里,真正的美食,逐漸逐漸地下沉到,三線四線乃至五線的城鎮,主要是食材的不可獲得……


記得有一年,外婆用廢蚊帳給我們做了個三角撈網,往網里丟上兩根昨晚吃剩下的肉骨頭,我和表哥手拉手來到家邊的二一九湖,一個下午撈了滿滿一碗活蹦亂跳的湖蝦,像端貢品一樣端回了家,外婆在廚房里叮叮咣咣忙了一會兒,就端出一碗紅光滿面的噴香炒蝦,那叫一個饞人。
外公說,去把你們剛才鋪得滿地的書和玩具收拾收拾!我和表哥咽著口水三步一回頭地去了……回來時,一大碗炒蝦只剩了小半碗。外公高興地剔著牙,我和表哥全都氣哭了。
外公在九十三歲時走了,沒生病,吃好了飯說牙疼,保姆一回頭老頭兒已駕鶴西去,旁人都說老頭兒吃飽上路太有福氣……落葬時,我竟突然想起炒蝦這件事,我心里對他說,算了,這件事情,我原諒你了。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