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老師好①|復旦孫時進:國內研究催眠第一人,學生喚他老孫頭
【編者按】
“老師好”這句學生每天都說、老師每天都聽的話,承載著平凡而又深厚的師生情。
在第33個教師節到來之際,澎湃新聞推出“老師好”專題,講述五位大學教師的故事,他們是各自領域中的佼佼者,是言傳身教的好老師,也是人民教師中的普通一員。
新學期伊始,他們將向學生展示一個更多元、更廣闊的世界。
“睜開眼,只能看見;閉上眼,才能看見。”這是電影《催眠大師》玄而又玄的臺詞。
不過,在復旦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國內催眠研究第一人孫時進看來,催眠無非是喚醒人發現自己的潛力。
在研究心理學和催眠的30年間,孫時進在不同場合演示過數百場“催眠”,最著名的是“人體成橋”——被催眠后的學生頭、腳分別平放在兩張椅子上,腰部懸空,就像一座有韌性的橋,腰上可站一成年人。
如今,因為催眠的復雜性,孫時進不愿和澎湃新聞(www.kxwhcb.com)記者多談催眠,“不是三言兩語能說清楚的,搞不好會引起混亂和誤導。”但他強調:“催眠的背后,是愛,而不是操控。”
演示數百次“人體成橋”實驗
網絡上,關于孫時進流傳最廣的視頻,是他在課堂上進行的“人體成橋”催眠實驗。



視頻中,不管男女,孫時進在其耳邊說些話,再在背上猛地一拍,學生就像一棵被攔腰砍斷的樹,向后倒下。
孫時進穩穩接住學生,讓他們平躺在地面上。再將學生頭和腳分別平放在相隔幾十公分的兩張椅子上,腰部懸空。
此時,受重力牽引,學生腰部下沉。不過,孫時進在其耳邊輕語:“你現在漂浮在水面上,是一塊木板。你的身體很平,一點都不感到吃力。” 學生的身體就像木板一樣變得堅硬而平直,孫時進用雙手用力下壓學生腰部,學生的身體也堅韌地反彈回來。
“人體成橋”后,另一名志愿者或孫時進本人,就可以站在學生毫無支撐的腰部,學生臉上沒有顯出一絲痛感。
視頻中,這段實驗一結束,無一例外,教室里都回蕩著驚訝、贊嘆、懷疑,甚至些微恐懼。
只不過,網上這些視頻,因為大多沒經當事者同意流傳出去,所以,孫時進也往往不記得拍攝的時間和地點。
研究催眠三十年,孫時進已經當眾演示數百次這種“魔術”。2001年,他曾受邀參加崔永元主持的《實話實說》節目,當著全國觀眾表演“人體成橋”。
伴隨著新奇、贊嘆而來的,往往也有不解甚至質疑,這些,孫時進都已不太過多解釋。
“人體成橋演示中,展現的是力量覺醒的過程。當你配合時,我陪伴著你,找到你以前沉睡的東西。但我始終只是伴陪者,幫你一塊發現,而不是我給你的。”孫時進說。
曾經配合孫時進表演“人體成橋”實驗的劉安接受媒體采訪時稱,整個過程中,她的神志都是清醒的。“根本沒有睡著,我只不過照他的話去做罷了。”她說,孫時進讓她不要害怕,她就拋棄恐懼;讓她想象水面,回憶大海,把自己當作木板,她就努力體驗木板的狀態。
催眠的基礎是愛和信賴而非操控
研究催眠三十年,孫時進的博士論文就是催眠。當時國內心理學界雖對催眠術有一定認識,但社會上很多人依然認為它是“巫術”。
于是他給當時斯坦福大學心理系主任Emest R. Hilgard寫信請求指導,對方寄來大量資料。就這樣,博士論文《催眠術研究及實踐》出爐,他成為國內第一批用科學的方法研究催眠術的人。
“催眠本身無所謂好壞,但這個詞容易產生歧義。”孫時進說,“并不是我催眠了你,而是社會告訴你,你做不到。我的催眠只是解除了社會給你的催眠。喚醒你的潛意識。”
而今,作為復旦大學心理學系主任,孫時進在大大小小的課堂、講座上都演示過催眠,他說,自己演示的目的是告訴觀眾,我們每個人都有許多自己沒意識到的潛力,當你消除恐懼,在催眠師伴陪和指導下,就可以發現和調動出自以為并不存在的潛力。
孫時進說,催眠過程中,重要的是能理解和讀懂對方的內心世界,與其產生親密、信賴的關系。“這個背后是理解和信任,而不是操控。”
在他看來,一個操控的催眠非常可怕,是把別人所具有的力量,用恐嚇說成是他具有的力量,你跟著他走,就能拯救你。
“社會上一些大師,很多人跪拜在他面前后,病就好了。跪拜的人覺得是大師的作用,一旦離了大師又崩潰了。”孫時進說,這其實是相信了大師后,激活了自身內在的力量,“是他自己做到的,卻不知道,這才是悲劇。”
教學有點超前的“老孫頭”
在學生那兒,孫時進只是“老孫頭”。

老孫頭常給學生講一個故事:英國皇室樓梯旁,永遠站一個士兵,誰都不知道這個士兵為什么、有何必要站在那兒。
仔細研究歷史后發現,這段樓梯曾經油漆未干,需要一名士兵站一旁提醒來往的人。等油漆干了,下達的命令也忘了,士兵還在那站著,就很尷尬。
“現在的師生關系也是。”孫時進說,過去教師站在講臺上很有必要。現在學生通過視頻就可看全世界最好老師的課堂,如果老師還這么站著,就會尷尬。
因此,孫時進的課,一定要求學生預習,每人自己設計課程,用多媒體方式做講義,每堂課請一名學生上臺講授。講完后,孫時進點評,學生討論,最后,學生們總結這堂課各自的感想。
“這是一個相互學習,交流的過程。”孫時進認為,這比學習知識點本身更重要。比如,交流中學生理解別人為什么這么想,就開闊了內心世界。而孫時進自己,也能不斷走進年輕人的內心世界。
但是,不可避免的,也常常有學生問他:“老孫頭,你不劃重點,我們考試怎么辦?”
對于這個矛盾,孫時進也曾困惑,后來慢慢想通了:“某種意義上,你走得稍微超前一點,一定不會是最受歡迎的老師。但思想的自由發揮和交流,比這些都重要。在復旦,學生的自主學習很重要。”
就像,每年新生入學,老孫頭常對新生說:“如果你愛他(她),就送他(她)來復旦,這是成長的天堂;如果你恨他(她),就送他(她)來復旦,這是成長的地獄。”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