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深觀察丨互聯網公益“社交化”:用“會玩”撬動參與
9月9日,你可能會被朋友圈、微信群里各種的公益捐款活動刷了屏,有關于救助雪豹的、有關于未成年人交通安全教育的……網友可以自己發起相關捐助的議題,并把錢捐到相對應的基金會,同時發布到社交圈子里,鼓動大家一起來捐,儼然成了“公益的訂制化超市”。
更關鍵的是,今年99公益日還推出了1:1:X“配捐”的新玩法,即,用戶捐1元,配捐主體(主要是企業)匹配捐贈1元,而騰訊公益基金會隨機配捐X元(總額設定為2.9999億元)。這樣一來就把“配捐”變成搶紅包一樣的社交活動;甚至讓企業和個人發起“一起捐”頁面,內部PK、為團隊代言人置頂,變成“走路排行榜”那樣的社交活動。組織者利用互聯網想盡辦法提高用戶的參與熱情。99公益日儼然又一個“雙11”式的人造節日。
不得不說,現在互聯網的公益“太會玩了”,公益活動也越來越能摸準用戶的心理,而且公益與娛樂、社交的邊界越來越模糊。這成為互聯網時代公益的發展趨勢。你可能突然發現互聯網上的公益“玩法”越來越多,影響越來越大:從前幾年關注漸凍人的“冰桶接力”,到幾天前被刷屏的“1元購買自閉癥兒童畫”。
互聯網公益正在悄然改變中國的慈善模式、普通人的參與方式,從之前更多傾向于政府主導的、大災之后的應急慈善,變成日常化、社交化的場景式慈善。互聯網公益正變得越來越“輕”,門檻更低、形式更輕松、心態更放松;但是基于互聯網的積聚效應,公益活動所能動員的參與者、籌集金額卻越來越多。
2008年的四川大地震之前,王石因為那句“捐十元”的話,被卷入輿論口水中。9年之后回頭再看,可能更多人會認同這樣的觀點:公益慈善,需要的是社會成員的廣泛投入、身體力行,但不是悲壯的“毀家紓難”,更不能以摧毀自己正常的生活方式來做公益,那注定是不可持續的。
這10多年來,中國公益事業日益成熟,從“營養午餐”到“關愛老兵”,再到精耕白領人群的“一個雞蛋的暴走”,大家可以發現公益活動與娛樂、個人素質拓展、社會交往、學業要求等相互交織。公益事業更加成熟,而不是渲染“悲情”、犧牲,更多會通過互聯網平臺開掘“惠而不費”的公益路徑。
目前的互聯網平臺大幅度降低了民眾參與公益的成本,網絡支付、個人公益賬號、社交排名等網絡手段,極大地便捷了公益活動的參與、支付、分享。這正好契合了社會公益的廣參與、微付出、積聚效應的屬性。
之前很多爆款公益活動之所以能夠刷屏,是基于互聯網的個性化訂制、即時反饋、社交傳播的鏈式反應,滿足了人性“自我實現”的需求:我可以發起訂制我自己平常關心的慈善活動;我捐1塊錢,就能即時反映在朋友圈里,這是對善行的即時回饋。絕大多數人參與公益活動都有自己的心理訴求。公益活動就是在聰明地撬動人的善心。
因為互聯網公益有著廣參與、微付出和積聚效應,所以往往效果驚人。比如,去年的99公益日上,騰訊吸引了677萬人次捐款;今年,截至9月9日上午9點,總捐款人次達到了 1095萬。
當然,高速發展的互聯網公益也會帶來一些新的挑戰和不可控的情況。比如,從傳統上說,人們會傾向默認善款流向最需要的人,但是基于互聯網公益的傳播屬性,會使資金更多流向那些更能打動我們、更會講故事的人。之前鬧得沸沸揚揚的“羅爾捐款門”,就是這種矛盾的體現,捐款額短時間里遠遠超出了當事人的實際需要額,成為“不可控”的變量。
再比如,互聯網公益的高傳播性,也讓參與者對公益活動的透明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力越大,責任越大”,傳統慈善活動往往只需要做到事后信息披露,或者公布相應的季報、年報,但是互聯網慈善活動卻能瞬間引爆,那么,公眾需要的就是即時、全程無死角的信息披露。
人人都有公益之心,關鍵是現代社會中有沒有相應機制能發掘、啟動、積聚大家的善心。無疑,互聯網公益大幅降低了公眾參與公益的門檻:動動食指就是行動;1元也是捐款;點滴善行就能及時反饋到朋友圈里,完成社交功能。
互聯網使得捐助場景化、社交化,公益項目訂制化、超市化,公益活動越來越“好玩”、參與越來越方便。另一方面,公益與商業經營、娛樂的邊界也在模糊,這是需要未雨綢繆、及時立下規矩的。無疑,互聯網公益是發展趨勢,它將使慈善脫離傳統的悲情敘事,變成日常社交的重要內容。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