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蠟筆小新》三十周年,這位埼玉縣小朋友為什么招人喜歡?
澎湃新聞記者 王昱
近日,日本著名動畫片《蠟筆小新》迎來了三十周年的紀念慶典。該作品改編自漫畫家臼井儀人的同名作品,最早于1990年開始連載,1992年改編成電視動畫,在朝日電視臺播出,成為了日本著名的長壽動畫之一,并被翻譯成30多種語言。
而自1993年開始,日本東寶電影公司每年會制作一部《蠟筆小新》的電影。今年為紀念動畫播出30周年,最新劇場版《蠟筆小新:幽靈忍者珍風傳》也已于4月22日上映。據悉,電影將以忍者為主題,揭開“野原新之助”誕生的秘密。

《蠟筆小新》迎來了三十周年的紀念慶典。 蠟筆小新三十周年官網 圖

為紀念動畫播出30周年,最新劇場版《蠟筆小新:幽靈忍者珍風傳》也已于4月22日在日本上映。
野原新之助的誕生
說起《蠟筆小新》,很多人會好奇一部以幼兒園小朋友為主角的動畫作品,為什么會如此讓全球人著迷。這不得不提到他的創作者——臼井儀人。
臼井儀人,原名為臼井義人,1958年出生于靜岡縣靜岡市,在埼玉縣春日部市長大。1977年畢業于埼玉縣立春日部工業高等學校,而后進入設計專門學校學習。1979年,進入廣告公司,他一邊靠制作超市的POP廣告為生,一邊作為漫畫家出道。
1990年8月,《蠟筆小新》開始在《周刊Weekly漫畫動作》雜志上連載。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名叫“野原新之助”五歲男孩,而“蠟筆”是幼兒園小朋友最常用的繪圖用具,漫畫《蠟筆小新》的名字就是這樣來的。
臼井儀人相信“小孩子想要做什么想要說什么,總是有不可預測的事情發生”,他想用小孩的有趣視角來描述成人世界。于是,漫畫早期定位為一部面向成人的搞笑漫畫,而故事中的“小新”也常常會表現出不符合年齡的成熟和出格的行為。

1990年8月,《蠟筆小新》開始在雜志上連載。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名叫“野原新之助”五歲男孩。
另外,故事背景設定在上世紀九十代(主人公小新的出生日期為1987年5月5日),因此漫畫中可以看到許多反映日本九十年代社會風情的元素,比如野原一家三口組成的中產階級家庭,反映了當時主流的“核家庭(Nuclear Family)”現象。
“核家庭”,是指包括父親、母親和孩子三個人的最基本的家庭形態。在過去,日本和中國一樣也崇尚大家族的概念。二戰結束后,“核家庭”的理念由西方流入日本社會,得到了迅速普及。在 1960 年代,“核家庭”的數量急劇上升,并在 1963 年成為當時的流行語。 1975 年,“核家庭”比例達到 64% 左右的峰值。進入1990年代后,“核家庭”成為了日本家庭結構的主流,同時家庭類型也出現了細分,比如出現了“丁克夫妻”和“單親家庭”等現象。漫畫中,風間的爸爸因為工作的關系,常年駐扎國外,不在家,這樣的“單一親人照顧的中產階級家庭”在日本也十分普遍。

野原家反映了上世紀九十年代日本主流的“核家庭”現象。 視頻截圖
小新的母親野原美伢,也擁有典型的日本全職家庭主婦形象。除此之外,美伢喜歡在超市搶打折商品;喜歡和鄰居八卦;喜歡抱怨老公工資太少,但自己仍然愛買名牌衣服、包包、珠寶;甚至時不時對小新施展的“暴力教育”,多多少少都可以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影子。

漫畫中通過小孩的口吻,都對成年人社會進行吐槽。
1992年朝日電視臺將漫畫改編成動畫播出后,《蠟筆小新》意外地收到廣大家庭觀眾的歡迎。人們發現,故事情節雖然夸張和無厘頭,但細節背后又真實地反映出日本普通家庭的家長里短;主角小新雖然常常脫線、犯錯、惹人發怒,但事實上他率真可愛,在家人、朋友面臨危機時,又常常展現出超乎常人的勇氣。于是,《蠟筆小新》慢慢轉變為闔家觀賞的作品。小新成為了國民偶像。

主角小新雖然常常脫線、犯錯、惹人發怒,但事實上他率真可愛,贏得了很多人喜愛。視頻截圖
“小新風波”和漫畫家的失蹤
讓一個五歲小孩學大人說話,并時不時談論一些成年人的話題,《蠟筆小新》的走紅,自然也充滿爭議。
其中飽受批評的,莫過于蠟筆小新的“大象舞”和“屁屁舞”。在漫畫中,這是臼井儀人為小新這個“問題兒童”設定的標志性動作。動畫播放后,雖然收視率相當之高,但許多家長表示擔心“粗俗的言行會給孩子造成不好的影響”。另外美伢懲罰小新時,常常使用的 “太陽穴轉轉功”、“憤怒鐵拳”的必殺技,也因為存在“虐待兒童傾向”而遭到投訴。因此考慮到社會影響,在后來的動畫中,這些 “不雅”的動作都遭到了刪減。


美伢懲罰小新時,常常使用的 “太陽穴轉轉功”曾遭到投訴。 視頻截圖
另外還有一些細節,比如在早期的動畫中,小新常常會直呼母親的大名“美伢”,而后期被逐漸糾正為“媽媽”。小新創作的幻想角色“肥嘟嘟左衛門”,也因抹黑日本武士形象的問題,遭到指責,隨后又因為聲優的意外離世,被“封印”長達16年之久。不過對于這些,臼井儀人沒有發表過任何的評價。

肥嘟嘟左衛門 視頻截圖
臼井儀人一生都很低調。他認為"漫畫家的使命是制造感動,最好保持神秘",也常常表示“自己不是一個有趣的人,不想讓讀者失望”。因此除了在自己最喜歡的TBS廣播節目里出演過一兩次、和作為聲優在《蠟筆小新》中出現幾秒鐘之外,鮮有公開露面。
2009年9月11日,喜歡登山的臼井儀人告訴家人,自己獨自去爬山,當日就會回家。然而到了第二天早上,遲遲不見歸來,家人立刻向埼玉縣春日部警察署報案。著名漫畫家失蹤事件也引起了日本各大媒體的關注,被廣泛報道。
直到9月19日,一名登山客發現荒船山120米高的懸崖下有一名男性尸體,搜索隊直奔現場,最終通過牙齒數據,確定了死者正是臼井儀人,享年52歲。從現場發現的數碼相機中的殘留圖像來看,警方懷疑他是在“在往下拍照的時候腳底打滑”失足致死。

2009年9月11日,臼井儀人失蹤事件引起了日本各大媒體的關注。 視頻截圖
2009年10月16日,朝日電視臺播出的《蠟筆小新》動畫中,以旁白的形式發布了"為臼井儀人老師追悼"的信息。而為貫徹臼井生前神秘低調的作風,家人只舉行了靈堂內沒有掛遺照,亦沒有挽聯,只有鮮花擺設。
如今仍在連載的《蠟筆小新》作品則由臼井的助手及編輯以“UY工作室”名號繼續創作。為了表示區別,出版社將標題改為《新蠟筆小新》,但是臼井仍掛名第一作者。

動畫中曾出現一個喜歡唱卡拉OK的漫畫家“臼井儀人”,其聲優即為臼井儀人本人。 視頻截圖
春日部市的“圣地巡禮”
臼井儀人從孩提時代開始一直在春日部市生活。這里位于埼玉縣的東部,距離東京大約只需1個多小時的車程,當地許多人選擇去東京工作,過著早出晚歸的“雙城”生活。而在臼井儀人的眼里,遠離都市喧囂的春日部市是平靜悠閑的代名詞,更充滿著懷舊的味道,因此《蠟筆小新》漫畫中的主舞臺也設在這里。
在春日部市,為了感謝《蠟筆小新》為當地帶來的巨大經濟效益,野原一家(包括妹妹小葵)被當地政府登記為了“特別居民”。在市政府辦公廳入口處,還開設了小新專柜,售賣明信片套裝。在附近的游客接待中心,還提供蠟筆小新款的春日部市紀念印章。

春日部市政府為野原一家頒發的“特別居民票”。 春日部市政府官網 圖
在春日部車站,無論是檢票口、公告欄,還是站名招牌,到處也都是“小新”的裝飾,更重要是,發車旋律被改為了《蠟筆小新》動畫片中的經典插曲《我是最受歡迎的人》。街上行駛的觀光巴士也被打造成了“蠟筆小新專車“,帶有原創插圖的乘車證明可以作為“圣地巡游”的紀念。

春日部車站,站名招牌有“小新和小白”的裝飾。 維基百科 圖

發車旋律被改為了《蠟筆小新》動畫片中的插曲。 維基百科 圖
《蠟筆小新》動畫中的許多場景在春日部市也都可以找到原型。比如美伢最愛逛的"Sato Kokonokado"百貨商店,其原型就是"伊藤洋華堂春日部店"。不僅在大樓頂端可以看到與動畫片中一樣的商場Logo,商場三樓還設有小新專柜、供游客合影留念的攝影角。三十周年慶典之際,這里也開展特別的展覽活動。

動畫片中,美伢最愛逛的"Sato Kokonokado"百貨商店。 視頻截圖

原型"伊藤洋華堂春日部店"。大樓頂端標志與動畫片中的一模一樣。 維基百科 圖
在市運營的兒童館前,還可以遇見小新在雙葉幼兒園向日葵小班的同學們,妮妮、風間、阿呆、正男等等。因為維修的關系,雕像有時候會被搬走,工作人還會貼心地留下紙條,上面寫著:“我現在外出了,請等我回來!”

市運營的兒童館前,有小新、小葵和小白的雕塑。 維基百科 圖

還有雙葉幼兒園向日葵小班的同學們。 維基百科 圖
值得一提的是,漫畫中,野原一家住在“春日部市雙葉町904”。其中的“雙葉町”事實上并不存在,其原型為《蠟筆小新》漫畫的出版商雙葉社,而“904”則是根據“蠟筆”的日語發音“クレヨン”變化而來。
雖然是一個虛構的地址,但對小新而言,這是一個充滿愛意的地名。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