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外資便利店羅森入駐南京遭“爆搶”,蘇果“獨霸”格局或洗牌

過去一周,是日系便利店羅森首次入駐南京后的第一周。其銷售額,以不可思議的速度攀升至歷史高位——在首批入駐的5家店鋪中,位于南京市區的丹鳳街店,其單店單日銷售額達11.8萬元,突破了羅森在中國的最高銷售記錄。
這樣的“開門紅”,讓羅森方面始料未及、頗感驚喜。羅森中國副總裁、上海羅森便利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晟對澎湃新聞(www.kxwhcb.com)說,如此“火爆”可歸因于初期的促銷推廣,“1家店每天來3000人是不正常的,過一段時間也許就當會返回到正常的1500人左右。”
南京的便利店市場,之前一直是本土企業蘇果超市一家獨大的局面。此次業內巨頭羅森的“闖入”,是否會吸引其他外資便利店循聲而來,是否會對南京的便利店市場格局造成新一輪大洗牌,值得觀察。

率先“破局”
9月6日,羅森入駐南京第10天,店內主打的鮮食——飯團、甜品、壽司、便當等,仍延續之前幾日的“火爆”,下午2點之前就售罄。
不過,與開業頭幾天甚至冒雨排隊的“盛況”相比,“這幾天的人流量雖依然很多,但確實一天天在減少。”位于南京市主城區一家羅森店的店員說。
“剛開業那幾天,早上4點就有五六十多歲的老太太來排隊,給家里孩子買甜品。”澎湃新聞記者幾次來到羅森的門店,發現采購人群主要為年輕白領和中老年人,主要搶購以甜品、飯團為主的羅森自制鮮食。
在隨機采訪中,多位50多歲的阿姨拎著著滿滿一筐的鮮食表示“孩子喜歡吃”,也有自己來嘗鮮的,“這里的蛋糕比蛋糕店便宜,但口味也不比蛋糕店差”。
迫于供不應求的現象,原本一日一配的鮮食供應,增加為每家門店都配備一輛中央商場物流冷鏈車,從羅森上海生產基地直達南京各便利店,做全天候補給。目前,羅森南京單店的單日鮮食預定量等于上海單店水平的10倍量。
據新零售行業公眾號“商業觀察家”,南京中央商場集團方面提供的數據:開店四天,羅森在南京的5家便利店的單店日銷總額(含稅)從17萬元-20萬元-25萬元-35萬元,節節攀高。南京丹鳳街店單店日銷在第四日突破11.8萬元,打破羅森中國銷售的最高紀錄。

羅森上海的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他們對此也深感意外和驚喜。不過,執掌上海羅森近5年、一度扭轉了區域頹勢的羅森中國副總裁、上海羅森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晟看的很清楚——他對澎湃新聞說,“促銷和推廣”是火爆的主要因素,“1家店每天來3000人是不正常的,過一段時間會返回到正常的1500人左右。”
9月4日,開業第7天,羅森門店貼出告示:“雖不斷加大訂貨量,但持續的高客流讓店鋪的整潔、秩序、服務等均未能達到羅森的一貫標準……為了讓店鋪的各項標準達到更好,即日起,鮮食將恢復常規訂貨量,預計每日7點到貨,并有可能在中午前售罄。同時,會加快開店速度,第二批五家門店會在下個月陸續開幕。
一位便利店行業內人士直言,便利店門前排隊如此之長,已難以達到“便利”的目的。不過,如此火爆的需求,其實也屬正常,“因為南京便利店實在太缺了”,“南京人的消費水平,與當地便利店的供給量并不匹配,缺口還很大”。
天然“短板”
今年,商務部流通發展司、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首季《中國便利店景氣指數報告》顯示,南京在36個同類城市中排名16,落后于成都、武漢、杭州等地。南京的便利店增長率僅為2%,而超過一半城市的便利店增長率都達到了10%以上。
據中國連鎖協會統計,如果按照每3000人一家便利店的平均密度,南京800萬常住人口至少需要3000家便利店。而目前南京僅有千余家便利店。
南京市商務局流通業發展處處長富寧宏接受《新華日報》采訪時認為,南京便利店品牌單一、門店數量少,外資店少,成為當地流通業發展的一大短板。
作為經濟發達省份江蘇的省會,南京便利店業態的“提升空間和市場容量巨大”,南京市商務局副局長張雁寧如此形容。
而外資便利店,在南京之前一直鮮見其身影。同在江蘇的無錫、蘇州等地,卻早已有其全家、羅森等覆蓋。
一位南京當地的便利店行業人士告訴記者,10年前全家曾在南京開過門店,“后來因為代理商等問題關門了,此后基本再沒有外資便利店入駐南京”。
盡管市場廣闊,但過去這么多年外資便利店卻一直“缺席”,“癥結還是在于物流供應鏈的難以企及”,張晟對澎湃新聞記者表示。
據2016年《第一財經日報》報道,在中國,羅森的定位是小商圈制造型零售業,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建設自己的專屬供應鏈。這也就意味著,占比40%左右的自制鮮食正是外資便利店商品差異化優勢所在。
外資連鎖如7-11、全家、羅森三大巨頭在華東區的生產基地、物流中心一般設在上海,配送距離在200公里內。
而要從上海鮮食工廠發貨至300公里外的南京,長距離冷鏈配送只有36小時到48小時短保質期的鮮食商品,在成本和品質管控上都存在一定困難。
而羅森此番敢“破局”,正是依托了兩大條件:本土老牌商場的資源以及未來江陰生產基地的投產使用——這也是張晟常說的“自行車前后輪的完美搭配”。
張晟關于便利店的發展有個“自行車理論”:自行車有前輪和后輪,前輪大、后輪小比較穩。便利店的前輪就是網店拓展和維護能力,后輪則為商品的策劃、內部管理能力等。
“很多外資企業進入中國做便利店為什么沒做好?因為前輪出問題了,沒有本土化。但是反過來說,很多國內的企業店鋪數開的很多,但是最后業績上不去,則是后輪出了問題。”
張晟說,羅森一直在強化自己的“后輪”,同時也要入鄉隨俗,要找一個當地比較好的“前輪”。這次羅森在南京的合作伙伴則是擁有80多年歷史的中央商場。
據介紹,南京中央商場集團與羅森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在南京區域以排他方式加盟上海羅森。具體而言,南京的店鋪及裝修由中央商場投資,羅森負責提供商品、貨架以及相關冷鏈設備等。短期一兩年內,羅森派遣人員指導運營,未來則不排除逐漸由中央商場集團統一管理。
南京中央商場集團方面對澎湃新聞表示,雙方“聯姻”后,既可以實現優勢互補,雙方能迅速搶占南京便利店市場“制高點”。同時,通過便利店多點布局,對中央商場已有的大型百貨商場形成有益補充,鎖定和輸送優質客戶資源,亦滿足了中商集團貼近終端消費者、貼近市場的訴求。
新一輪洗牌?
南京本土有兩大“蘇”——蘇寧和蘇果。雖發家路徑不同,如今也都“盯上”了同一個風口——便利店,前者的“蘇寧小店”試水不久,后者已更新至第三代的蘇果好的便利店。
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與波士頓咨詢公司聯合發布的《2017中國便利店發展報告》,2016年便利店行業增速達13%,市場規模超過1300億元。
商務部的數據則顯示,2016年傳統零售業態的銷售額同比增長了1.6%,其中專賣店銷售額只增長1.7%,專業店、超市、大型超市分別只增長2.9%、1.9%、1.8%。而便利店的增速達到了8%。

數據雖有些出入,但消滅“最后一公里”的便利店,無疑是“新零售故事”的主角。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副秘書長王洪濤指出,隨著新零售話題不斷興起,便利店再度成為熱門主題及零售業轉型方向之一。
王洪濤介紹,中國的便利店市場規模還不算大。在日本,便利店的市場份額已經超越超市,兩者比例約為54%:46%,而我國這一數字是8%:92%。
南京關于便利店業態的開蒙,起于1999年蘇果在三牌樓大街開出的第一家便利店,至今18年時間,蘇果以近600家店鋪占據半壁江山,其它如夫妻雜貨店等還有千余家不等。
羅森的“到來”是否會“攪亂南京城的一池春水”?蘇果等本土企業又當如何應對?
蘇果超市有限公司小業態門店負責人賀薇曾表示,“羅森的出現是挑戰,更讓我們看到機會。”蘇果“70后”新任掌門人陳兵此前更是直言,外資便利店和本土超市同臺競技,是件好事,可以促進南京便利店市場的發展,給消費者帶去更加多樣化的體驗。
相比于一些自媒體上渲染的“刺刀見紅”,雙方在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都避談競爭。羅森張晟認為,南京市場“足夠大”,而且兩者是有“差異”的,“我們主打自制鮮食,占比達到了40%左右”。“如果要說競爭,其實我們的競爭對手不是蘇果,而是馬路邊賣包子、油條的小攤小販。”
上述南京本土的便利店行業人士指出,單就品類來看,蘇果好的“品類”更全,實力不容小覷,而且南京人對于本土的蘇果還是有著很深的感情,“畢竟養活了我們好幾代人”。但她也提到,在服務態度等方面,蘇果與羅森確實存在一定差距。
就未來規劃上,蘇果希望,用5年的時間,在南京達到1000家便利店的規模。羅森則表示,未來3-5年,開到300家規模,“以3000家的市場潛力來說,占到10%的比例是正常的。”
事實上,便利店業態的競爭不僅僅來自于同行業。隨著電商的發展走到一定階段,大家都在尋找下一個突破口和增長點。張晟說,消滅商業布局“最后一公里”,強調數據終端和體驗的便利店,成為新零售領域各大資本加碼競爭的風口。
據媒體報道,嘉御基金創始人、阿里巴巴前CEO衛哲在今年5月的全國便利店大會上指出,過去12-18個月,大約不少于10億美元的資本,在BAT、京東以及各類基金的互聯網概念裹挾下進入便利店,“挖掉零售最后一塊”——阿里巴巴重注投資閃電購、盒馬鮮生,京東CEO劉強東號稱要開“百萬便利店”,去哪兒創始人莊辰超3億美元投資“便利蜂”,傳統商超巨頭家樂福、永輝也在嘗試新的小店鋪業態。
面對羅森在南京城的“開門紅”,是否會有新的入局者循聲而來?答案不言自明。
不過,至少在蘇南地區便利店的“賽道”上,羅森已占據了一個重要關卡——將于明年3月啟動的江陰工廠,到達常州、無錫、蘇州、南京等周邊城市,均在1.5小時之內,輻射整個蘇南市場應當不難。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