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天山深處的康家石門子巖畫:西王母、舞蹈、生殖崇拜
黎瑾
車從塔西河水庫往東拐上了省道S101,破碎的石頭路面向高處延伸。繞過一處山頭,兩側怪石高聳,中間一道木柵欄門敞開著,幾個牧民趕著群羊正在通過。我們緩緩往前,擁擠的羊群從車窗旁擦身而過,四目所及皆是一片白色卷毛,喧騰起陣陣沙塵。
待騎著馬的牧羊人也過去了,我們才得通過那道柵欄門,在周遭蔥翠牧場與遠處緋紅山丘的包圍之下,一路顛簸著朝天山腹地的康家石門子巖畫而去。

天山深處的遺跡
穿梭在天山的新疆省道S101也叫國防公路,東起烏魯木齊西山農牧場岔口,西至烏蘇巴音溝,與獨庫公路相交,全長不過三四百公里,卻有“天山地理風光走廊”之稱。沿途沙漠戈壁、高山峽谷、草甸雅丹輪番登場,將旅行者想象中的新疆美景一網打盡。
3000多年前,塞人曾在這一帶游牧生活,康家石門子巖畫也被很多專家認為是這個古老的游牧民族所創作的祭祀天神、祈求生育的巫術活動場景。現在省道已年久失修,路面破損嚴重,砂土、碎石、大坑使得一般車輛都避而遠之,與深藏山腹中的這處遺跡錯過。

那天下午,整條路除了我們,便只有幾輛運煤的貨車,以及騎著馬或摩托車、拉著駱駝、趕著羊群的轉場牧民。高山草甸連綿起伏,羊群散落如天空飄蕩的白云,往更北方望去,大片的赤紅丹霞打破了藍天的單調,顯得雄奇壯觀。
20公里后,山里突然出現了一所房子,旁邊是山石狀的景區大門和收費公示,標識著康家石門子巖畫景區。房子里走出的工作人員卻沒有要賣門票的意思,只說車不能往里開,只許人走進去。
我們便停下車,沿著鋪砌的道路往山里走。道路一側是赭紅色的峭壁,另一側是草原,零星有還未轉場的氈房散落其中。走了半個多小時才到道路盡頭,這里另有石板鋪成的步道和階梯,通向一片巨大的、高達200米的紅色山崖,峭壁陡峻如削,表面有許多侵蝕而成的縱橫凸凹。

從舞蹈到生殖崇拜
我們拾階而上,仰望這如摩天大廈般的山崖,在它低處的巖壁之上,以淺浮雕的方式陰刻著292個大小不等的人物和動物形象,面積達120多平方米,被認為是目前國內保留最完整的生殖崇拜巖畫群。
雖然年代久遠,較低部分的畫面因為自然剝蝕和人為破壞而難以分辨,但高處的畫面依然保存完好。巖畫以人物為主,另有少量動物和工具形象。人物臉型瘦長,鼻梁高聳、眉弓彎曲、大眼小嘴,有的頭戴高帽,有的裝飾著翎毛狀飾物。最大的人物高達2米多,最小的不過10厘米左右,有男有女,或站或臥,還有的一腳翹起,正在舞蹈狂歡。
幾個依然保有赭紅涂色的人物形象很是顯眼,另外還有一些男女合圖、雙頭同體、三頭同體的形象,考古專家認為這隱喻著男女交媾的動作,整個巖畫的主題也因此被推斷為原始人類祈求子嗣繁衍興旺的生殖崇拜。

在一個既像虎、又像馬的獸類巖畫之上,有一個形象特別的人物:臉部像猴子,打著耳洞、露出男性生殖器。這個形象曾被認為是一位王子、整個巖畫的中心人物,但經過西北大學的專家用三維數據對加工工藝分析后發現,這個人物最初并沒有性別特征,原本是駕馭一對老虎的人,如今所見的生殖器和其左邊的女性都是后期添加的。
通過數字建模,借助三維數據,研究還發現這些巖畫最早生成于母系社會時期,以女性為主角,描繪的是舞蹈場景,所謂的雙頭人其實是兩個人緊密疊加在一起、肩并肩的雙人組合;然而隨著父系社會的到來,巖畫被后人涂改和添加,有的女性被修改成了男性,還有大量女性形象旁邊新添加了男性人物,整個巖畫表現的場景也從最初純粹的舞蹈場面,變成了幾百個人物的生殖崇拜。

西王母的起源
如今我們所見的巖畫之上,人物依然手舞足蹈,狂歡的氣氛幾千年后依然在巖壁上呼之欲出。最清晰的7個人物形象右手向上、左手向下、五指張開,頭上都有翎毛狀裝飾物,正是7名女性舞蹈的曼妙姿態,而這樣整齊的舞蹈很可能表現的是莊嚴的巫術儀式。
雖然曾有考察的專家開玩笑地說這是“最初‘七仙女’的畫像”,但這些女性人物卻被一些專家認為與西王母傳說有關。有考古學者指出,康家石門子巖畫早期的人物和動物形象和四川西昌鹽源縣老龍頭遺址出土的青銅器女性的形象和動物形象很一致——兩者都有對馬圖像,人的手勢也驚人相似,因此康家石門子可能是中國西王母文化的起源地。

老龍頭遺址距今有2300多年歷史,比巖畫年代晚。當春秋戰國時期,草原文化沿河西走廊進入四川西南部以及云貴一帶,很可能康家石門子巖畫也傳播至此,并直接影響了鹽源青銅枝形器的出現。
之后的漢魏時期,西南地區的青銅搖錢樹風行一時,它們跟鹽源青銅枝形器總體形態比較接近,而且有非常明確的西王母形象。西王母文化便可由此追溯至康家石門子巖畫所表現的女性、圖騰和祭祀。
也許,《山海經》中豹尾虎齒、蓬發戴勝的西王母就是巖畫中某位身形高大、姿態優美的女性,《穆天子傳》中周穆王游訪西王母的那座昆侖山,就是我們眼前這片陡峭的赭紅山崖。從舞蹈到生殖崇拜,牧民在山崖上留下自己的圖騰寓意和巫術祭祀,然后時代變遷,將一切藏于深山,文化的碎片流傳至遠方,變成了另一種形象。于是如今,我們只能站在這一切的起點,望著狂歡的古老人物,猜測其中變幻莫測的過程。
更多前沿旅行內容和互動,請關注本欄目微信公眾號Travelplus_China,或者搜索“私家地理”。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