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林行止︱令人莞爾的閑話
報章雜志,不管多么“高眉”多么嚴肅,為解讀者沉悶、撩起讀趣,多半會加進一點可供“閑讀”的小塊文章和漫畫(美國經濟學會一份學報亦于底頁刊出有關經濟學和經濟學家的“趣聞逸事”),當然,這類“小品”的取材,反映了編者的品味和價值觀。紙媒這種“編輯方針”,說是古今中外皆然,不會大錯。以筆者比較熟悉的《信報》來說,過去便有不少這類東西,楊八妹和碧琪的“中區麗人”,寫盡新聞以外的港人港事百態,便曾是讀者追讀的妙品;曹仁超的“投資者日記”開篇那段憑“有時準有時唔(不)準的消息靈通人士”提供的信息,寫成數百字涉及政經人事“內幕”的閑話,既傳達了一定的訊息、揭露了若干當事人不欲人知的私隱,令讀者莞爾開懷,有不錯的口碑!

這類小品,是英報刊特色。嚴肅周刊如《新政治家》《旁觀者》和笑罵人生半月刊《冷眼》(Private Eye;其“丹尼斯〔戴卓爾夫人的丈夫〕日記”,寫盡鐵娘子當政時的英國政壇內幕),均辟這類專欄。“小報”固然全面“小品化”,大報如《倫敦時報》(為免誤導讀者,請勿再譯《泰晤士報》了)、《金融時報》都有這類日記式“閑文”……筆者讀了奇特(P. Kidd)去年底出版的《日記五十周年──為新聞解悶》(The Times Diary at 50: The Antidote to The News)而寫本文;奇特2012年起為《倫時》“時報日記”(TMS,此為時報社址Thomas More Squart的縮寫,該報數度遷址仍用此名以示懷舊)編輯,本書所輯為五十年來該欄的“范文”,編者梳理數百萬字的“日記”,去蕪求精、棄假揚真,所輯“妙文”,雖是零星斷片、百貨雜陳,卻皆為事實而非“小說”。筆者讀(瀏覽)畢,選數則可發一噱且“有益”的短文,供讀者閑讀。順便一提,奇特的“介紹”細說TMS(兼及其他英報辟這類“閑話欄”)的演化史,原來著名小說家Evelyn Waugh及伊恩弗萊明(007系列作者)均曾任該欄編輯!
二戰期間,為迫使英國投降,希特勒采用所謂“空中閃電戰術”(Blitz),持續七十六天不分晝夜轟炸倫敦,造成四萬余市民罹難及十多萬幢樓房被摧毀;其間倫敦全城戒嚴,當局劃出許多可能成為空襲目標或政府另有用途的“閑人免進”禁區……以寫二戰期間英德之戰出名的英國多產作家里奧?麥建斯特利(Leo McKinstry),2014年在Oldie(專供耆英閱讀的月刊)一個座談會上,講了下面這則“笑話”,讓一眾人笑個死去活來。
“義勇軍”巡邏時見一架私家車停于禁區內,車中男女相擁有所動作“狀若準備做愛”,遂敲車門喊話:“老兄,你進入禁區了。”其意當然是要車主把車開出禁區,要開車便不能“車震”。哪知話猶未歇,傳來后座“女事主”之聲:“阿蛇(長官),他尚未進入禁區!”原來“女事主”死守“最后防線”,不肯去褲,令“男事主”屢攻不入!
按“義勇軍”(Home Guardsman)是英國政府于戰事“高峰”期征集上年紀無法上前線的老人、自愿組成協助維持治安的民間組織,六十年代末期BBC拍攝的搞笑電視劇《老弱殘兵》(Dad's Army),描述的便是這班大都為第一次世界大戰退役老兵以數十年前思維及武器,于國難當頭為抗德盡保家衞國綿力那種不能與時并進因此笨手笨腳烏龍百出的窘態,令人倒絕。
英國工黨要角、2007至2010年任首相的布朗(G. Brown),2014年接受母校愛丁堡大學授予榮譽博士學位,致謝詞說:“大學教我以廉潔、客觀、不偏不倚、追求真理和知識;這些質素,我從政時必須拋諸腦后!”
曾數度接受關愚謙教授訪問的西德總理施密特(H. Schmidt, 1918—2015),雖享高壽,卻是個煙不離嘴的老煙槍。“統計”(不是“小道消息”)顯示他每七分鐘抽一支煙;2013年歐盟禁售他至愛的薄荷煙,已九十四歲的老總理一口氣購買三萬八千支,足供兩年之抽。他的死亡與存煙已罄何其相近!?

有四百三十四名議員的歐洲議會每周(工作天五日)耗紙之多,等于要用八十株大樹的木材。據記錄,1980年10月,歐洲議會印發給議員的文件達一千二百六十一萬九千六百八十頁!在1982年,歐洲議會把二十五萬多頁文件,翻譯成七種語言,印發的文件高達一億多頁──所以這么多,是議會把這些文件分送議員的辦公室、住宅(本國及在議會所在地)。這些文件共享去四千八百余株大樹……
環保分子認為為印公文砍去這么多樹,是滔天大罪,經濟學家則認為這是環保的大喜訊,因為砍掉這么多樹,是刺激植林商人多種樹木的唯一誘因──砍掉古樹和有觀賞價值的樹,當然另作別議!
牛津大學博德利(Bodleian)圖書館館長邁爾斯(JNL Myres)于1968年6月號的《古文物》(Antiquity)發表論文,談及佚名僧侶撰寫的《查理大帝傳》(Charlemagne,中世紀初葉有統一歐洲諸國宏圖的法蘭克斯〔Franks〕國王查理曼大帝),雄才偉略且事無巨細都親自過問(今之微觀管理?),當制衣巨賈推出新款男裝短裙(Mini-skirts,當時長褲尚未流行)時,他表示歡迎,因為短裙令腿部不受束縛,“適合操兵”;不過,當他知道短裙與長裙同價時,便大發雷霆,禁止人民購買,表面理由是短裙沒有實用價值:“當我臥倒時,它起不了被單作用;當我騎上馬背時,它無法保護我的膝蓋(我的腿部因此備受風雨侵襲)……”但真正理由是短裙的布料遠遠少于長裙(Maxi-Skirts),制衣商牟取暴利,令他的子民受害,遂禁之。世上第一次迷你裙因而壽終正寢!
敘利亞的阿薩德(Hafez al-Assad,1971-2000年在位),鐵腕統治敘利亞數十載,向來予人以打壓異己絕不手軟且不茍言笑的印象,哪知極富幽默感。1995年,以色列總理佩雷斯(Shimon Peres)訪問英國,與友人羅思財勛爵(Lord Rothschild)午餐時,提及中東局勢,說阿薩德是冷面笑匠,在一次“和談”后的閑聊,阿薩德對佩雷斯說:“世人都說我被一批唯唯諾諾的跟班(Yes Men)包圍,其實絕非如此,因為當我說不(No)時,他們人人說不!會說No的人,又怎能稱之為Yes Man?”
“子孫隨侍在側”,是中外訃聞常見的句子,一般人以為這是寫實之言,卻原來是訃聞的“行貨詞語”;在英國這肯定是不盡不實之作。當坎特伯雷大主教(英國圣公會會督)羅拔?藍思(R. Runcie,1921一2000)去世時,訃聞如是說,然而,他的兒子,小說家占士于2016年接受《倫敦時報》訪問時,說及此事,指出實情是大主教臨終時,病榻之旁只有占士一人,他對著彌留狀態的老父讀《圣經?詩篇》的經文,過不了數分鐘,他感到煩悶無聊,起身到廚房斟了一大杯威士忌,大口大口喝下,數分鐘后回臥室,老父已魂歸天國。占士說:“家父也許不愿在我面前閉目息氣!”
意大利南部有天主教堂稱藏有圣彼德的顱骨,意北亦有天主教堂有此物。何以一人──即使是圣人──會有兩副顱骨?此前曾于意南教堂見此物的《時報》記者,到訪意北教堂與此物“重逢”,奇而詢之教堂執事,被告以此教堂所藏為圣彼德年輕時的顱骨?!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