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俄羅斯等國國徽上的雙頭鷹源自何處
雙頭鷹作為一種神話中的鳥類,自古至今一直被看作帝王權力的象征。雙頭鷹標志在現在的阿爾巴尼亞、塞爾維亞、黑山、俄羅斯、亞美尼亞等國家的國徽上,甚至出現阿爾巴尼亞和黑山等國的國旗上。那么,這種帶有神秘色彩的鳥類雛形是什么?最早是在什么時候被使用的?這種符號的歷史演變是怎樣的?
雙頭鷹最初的雛形很可能來源于大約公元前2900年古代兩河流域早王朝時期拉格什城邦的安朱鳥,它的形象是獅頭鷹。在兩河流域神話傳說中,安朱鳥最早是長有獅頭鷹翼的怪獸,能夠吐水吐火,相傳它從眾神之王恩利爾那里偷了“命運泥板”(集宇宙權力與智慧)并且將其藏在山頂,天神安努命令其他眾神去追討,不過他們都很害怕安朱鳥。
后來戰神、拉格什的保護神寧吉爾蘇(尼努爾塔)與安朱鳥大戰,寧吉爾蘇召來神風并用箭射向安朱鳥,但是安朱鳥拿出“命運泥板”,擋住了所有攻擊。強攻不行,只能智取。寧吉爾蘇轉到安朱鳥身后,剪斷它的羽毛,用箭來刺它,安朱鳥想飛,但是沒有羽毛飛不起來,最終被寧吉爾蘇所降服。
安朱鳥也出現在了蘇美爾史詩《盧加爾班達與安朱鳥》中。盧加爾班達是烏魯克王朝的國王,他在伊朗的盧盧比迷路,在回烏魯克途中,發現了一只小鳥(后來得知是安朱鳥的孩子),他悉心喂養小鳥。當安朱鳥回來后,小鳥將盧加爾班達喂養之事告訴了安朱鳥,安朱鳥十分感激他,于是拿出“命運泥板”,賜予盧加爾班達超速度,他獲得了這項超能力之后,迅速回到了烏魯克。

蘇美爾人很可能早在公元前6000年左右來到兩河流域南部,并且在大約公元前3200年發明了楔形文字,這是迄今已知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蘇美爾人從早期的城邦爭霸發展到后來的帝國時期,為人類留下了大量豐富的精神文化遺產。
阿卡德人最初是兩河流域北部的游牧民族,他們將蘇美爾人發明的楔形文字借用到阿卡德語,使阿卡德語成為書面語言,并且在后來的一段時間內成為了整個近東地區的國際性文字語言。公元前2334年,阿卡德人的杰出領袖薩爾貢統一了兩河流域,建立了阿卡德帝國。
赫梯人屬于印歐民族,他們也借用了楔形文字來書寫自己的語言赫梯語,赫梯人生活在安納托利亞高原,他們的歷史分為古赫梯王國、中赫梯王國與赫梯帝國,公元前1595年,赫梯國王穆爾西里一世滅亡了古巴比倫帝國。
蘇美爾人將獅頭鷹傳給了阿卡德人,阿卡德人又傳給了小亞細亞的赫梯人。在赫梯時期,獅頭鷹形象正式轉變成為“雙頭鷹”的形象,這也是目前已知最早的雙頭鷹。雙頭鷹主題出現在赫梯的浮雕、印章和大型石雕中,是赫梯國家的主流形象之一,它的形象歸納起來大致有三類:一是雙頭鷹出現在人或神的腳下,被人或神踩著,作為一個支撐物;二是雙頭鷹兩爪分別抓住一只公羊或其他小動物;三是在雙頭鷹兩爪抓著螺旋狀線圈。
公元前14-13世紀,赫梯的Alaca Hüyük城的城門(獅門)東側的一塊巨大的石頭上刻有巨型雙頭鷹的形象,它的雙爪分別抓著一只野兔。

同一時期,赫梯首都哈圖沙附近的Yazilikaya神殿石墻上刻有一副神話題材的圖案,描繪的是胡里的萬神殿,胡里文化的許多神被赫梯人所沿用,圖案的左邊男主神腳踩兩個男人(或奴隸),女主神腳踩獅子,兩神舉杯同飲,女神身后(右邊)是一腳踩狗的護衛神,其身后是兩位腳踩雙頭鷹的小神。雙頭鷹在這里發揮了神的支撐物的作用。

公元前20世紀古赫梯王國時期的一個平印上,有雙頭鷹雙爪抓住螺旋狀線圈的圖案。此外,從敘利亞出土的滾印印紋中也出現了雙頭鷹的圖案,說明雙頭鷹形象已經遍及小亞、敘利亞和兩河流域等古代中東地區。
此后大約兩千年時間里,雙頭鷹形象似乎中斷了,它的再次出現要到公元10世紀左右的拜占庭帝國(又稱東羅馬帝國,330-1453)。在拜占庭帝國早期,單頭鷹的形象出現在許多浮雕中,直到10世紀左右(即中世紀時期),雙頭鷹才再次出現在拜占庭藝術中。不過作為拜占庭帝國的徽標的雙頭鷹,出現的則要晚得多,是在最后一個王朝——巴列奧略王朝(1261-1453)時期。而根據西歐的文獻資料中記載,雙頭鷹作為在拜占庭帝國的徽標是發生在15世紀左右的事情。
今天有學者認為拜占庭帝國的雙頭鷹形象來源于皇帝伊薩克·科穆寧(Isaac Komnenos,1057-1059在位)家族,他的家族源自于黑海南岸小亞細亞北部的古國帕夫拉戈尼亞城,這里留傳下來許多赫梯時期的雙頭鷹傳說。因此,我們可以說,地處小亞細亞的拜占庭很可能是從同樣處于小亞細亞的赫梯那里繼承了雙頭鷹的形象,即便在時間上已經跨越了兩千年之久。如果這個觀點沒錯,那么我們可以大膽地認為,在這兩千余年時間里,雙頭鷹形象其實沒有消失,它依舊在小亞細亞地區流傳著,只是沒有作為官方符號被使用。
公元13世紀前后,雙頭鷹形象從小亞細亞的居民們傳到了塞爾柱突厥王朝(1037-1194),成為其王室徽標。13-14世紀之間,雙頭鷹形象又被傳到塞爾維亞,分為兩種:純白色的雙頭鷹是Nemanjic王朝的徽標,而半白半紅的雙頭鷹是Mrnjavcevic家族的族徽。雙頭鷹一直沿用至今,并且是塞爾維亞的國徽標志。
1453年,拜占庭帝國滅亡,雙頭鷹形象繼續在東歐擴散。1497年,拜占庭的雙頭鷹徽標被自稱拜占庭繼承者的俄國沙皇伊凡三世所沿用,一直使用到羅曼諾夫王朝(1613-1917年),蘇聯解體后又被俄羅斯所沿用至今,成為了現在俄羅斯的國徽標志。此外,東歐的許多國家和城市也受到了拜占庭文化與斯拉夫文化的影響,雙頭鷹形象在一些國家和地區十分流行。

除了東歐之外,雙頭鷹形象傳入西歐也發生在中世紀時期。相傳十字軍東征和塞爾柱突厥作戰過程中,將塞爾柱的雙頭鷹傳回了當時的神圣羅馬帝國,成為其徽標,也有一種說法是,神圣羅馬帝國的雙頭鷹徽標是在原先單頭鷹形象的基礎上的變形。1806年,神圣羅馬帝國滅亡,其雙頭鷹形象被帝國境內的諸多邦和城市所沿用,比如奧地利帝國(1804-1867)、德意志邦聯(1815-1848,1850-1866)、施瓦茨堡-魯多爾施塔特邦(1806-1918)、呂貝克自由市(1815-1937)等等。

雙頭鷹作為一種帶有神性的鳥獸,已經被亞歐大陸諸多邦國使用了數千年之久,至今仍然作為一些國家的國旗、國徽的標志,可見其背后隱藏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價值。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