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人大報告:一季度消費繼續承壓,未來政策需要有針對性
“從當前經濟情況看,目前整個消費層面的力量還沒有完全恢復。2022年一季度最終消費對GDP拉動只有3.3個點,明顯低于2014-2019年的均值。從社會零售人均消費來看,都處于一個非常低的增長通道。消費的持續低迷,背后的原因還是在于可支配收入增速的下降和居民消費傾向的下降。”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于海春在4月20日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上發布中國宏觀經濟月度數據分析報告(下稱“報告”),作出上述表示。
報告認為,消費持續低迷,背后是收入差距的影響,工資、經營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這三者的增長速度在疫情沖擊下發生了一些非常明顯的變化,財產性收入增速明顯超過工資性收入增速,這會導致可支配收入平均數和中位數的平均數不斷擴大,總體收入差距也在擴大。
報告指出,以2019年為基準,從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的情況看,農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長速度大概已經恢復到疫情前差不多的水平,但是城鎮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長速度還明顯低于疫情前。特別是疫情以來,從收入分配的情況看,可支配收入平均數的增速持續超過中位數增速,這種收入差距在不斷擴大,雖然這種增速差在今年以來有所收縮,但是總體來說還是處在收入差距擴大的狀況。背后的原因在于可支配收入增速的下降和居民消費傾向的下降。
“在上述情況下,新一輪疫情對于尚未完全恢復的國內消費需求會構成比較嚴重的沖擊。國民經濟的循環,無論是內循環還是外循環都應該有暢通的物流和客流,但疫情及相關防控措施會直接對這塊產生影響。物流運輸、人員流動和經濟活動下降幅度變得更大的情況下,新一輪疫情帶來的沖擊可能要比過去兩年當中的經驗判斷更大。”于海春表示。
報告指出,從總體來看,2021年下半年以來,受一些國際形勢變化,特別是國際大宗產品價格的影響,又受到國內投資和消費不振的影響,去年下半年開始中國經濟下行壓力非常明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很準確地指出,中國經濟所面臨的三重壓力。
于海春稱:“從2022年一季度宏觀經濟運行來看,三重壓力確實在生產側、需求側充分明顯地呈現出來。”在這樣的背景下,整個3月份出現了很多超預期的因素,比如國際政治格局、國際地緣關系的演變,國際大宗商品市場進一步演變,國內各地疫情的擴散,出現了這樣一些超預期變化,使得3月份整個宏觀經濟下行壓力進一步加大。
具體來看,首先是疫情快速蔓延,尤其是作為中國經濟中心長三角地區的快速蔓延,對中國經濟社會運行帶來的影響非常大。一是消費層面,整個經濟宏微觀基礎,經過過去兩年的經歷不是非常好,對于尚未恢復的國內消費需求,3月份以后國外的外生沖擊會帶來更大沖擊,一些中小企業和私營企業經營狀況的承壓能力明顯下降。
其次是俄烏沖突助長大宗商品價格上漲趨勢,帶來更大的成本壓力和通脹壓力。對地緣政治關系、國際貨幣金融秩序以及全球供應鏈網絡的全面沖擊,使得世界經濟面臨高度的不確定性。此外,國內外疫情防控政策的水平差擴大,對中國經濟內外循環之間的聯系構成威脅。
3月份以來,國內外疫情走勢和防控政策方面的差異對中國經濟內外循環間的聯系構成了一些沖擊。雖然海外疫情在一些數量指標上要遠遠高出中國,但從動態表現趨勢來看,海外疫情數量相對在下降,而中國的疫情數量相對上升,這種增速差帶來防控要求的變化。因此,進入到3月份,特別是到4月份以后,中國疫情防控的要求和疫情防控的嚴厲程度提升更快。報告提醒:“國內外疫情防控政策的水平差異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對中國出口形成相對比較大的沖擊,過去兩年中支撐中國出口快速增長的外需力量可能會開始弱化,阻礙國內供應鏈優勢充分發揮。”
“進一步考慮到經過過去兩年常態化的疫情防控和成本方面的沖擊,無論在家庭收入、消費層面還是在一些企業層面,特別是中小企業,抵抗進一步沖擊的能力明顯下降。”于海春說。
報告指出,過去兩年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下,一些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并沒有充分完成疫后修復。一方面是疫情沖擊及常態疫情防控;二是疊加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升帶來的成本壓力,他們承受外生沖擊的能力已經持續在消耗。“在這種情況下,進一步疊加今年3月份以來的成本沖擊和新一輪疫情沖擊,中小企業可能很難承受累計性的影響,他們的生存壓力會變得更大。”
從整體經濟景氣指數來看,進入到3月份以來,制造業整體跌入景氣收縮區間,中小企業和大型企業的分化非常明顯,大型企業依然保持一個相對景氣擴張的狀況,但中型企業跌入了景氣收縮,小企業持續處于景氣收縮的狀態。從服務業看,服務業的景氣指數也從去年9月份以來首次下跌到緊縮區間。從大中小型企業的對比可以看到,小企業承受的壓力和受到的沖擊相對更大,所以它的景氣收縮應該也是必然的表現。
此外,報告還提到,在就業方面,1-3月就業完成全年目標的25.9%,一個季度完成了全年目標的1/4,基本上達到了目標,但未來的壓力還比較大。3月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逆季節性上升0.3個百分點,達到5.8% ,尤其是16-24歲年輕人的失業率在當前已經達到了16%,這是多年來的高點。“而且這個年齡段的失業率一般在7月份會達到高點,這意味著未來一段時間就業壓力很大,實現就業目標的任務依然非常艱巨。”于海春提醒。
最后,報告指出,展望未來一段時間中國經濟還面臨比較大的壓力,這需要在政策層面做出一些相對明確和有針對性的策略選擇。
一是暢通物流運輸和人員有序流動是維持國內經濟循環的重中之重。
二是有效投資是實現GDP增速預期目標的關鍵。基建特別是大型基建項目所要求的人員接觸相對較少,有實現“閉環管理”的條件。在疫情防控壓力加大的時間窗口,基建投資的意義尤為重要。
三是從訂單、資金、稅費和常態化疫情防控措施等多個方面,給中小企業提供更加細致的支持。保住中小企業是保住市場主體的重點,也是保就業、居民收入和消費的基礎。
四是面對全球性通脹和高成本壓力,地緣政治矛盾助長在上、中、下游企業之間,在生產側和需求側之間,分擔成本上漲壓力;對沖和緩解特定行業和企業的成本上漲壓力。
五是在疫情防控壓力相對較大的時期內,針對家庭的應急性救助政策可能也需要出臺,同時要有一些非常規的救助政策。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