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江蘇東方鹽湖城辦民謠歌會,景區+音樂節頻出能否可持續發展
去東方鹽湖城度假區聽民謠歌會當晚,下著小雨。歌手麗江小倩(李倩)在臺上說,“撐著傘聽,也很浪漫”。
的確,她歌里的安靜疏離,與遠離城區的山雨山風、不遠處的一汪湖水,還有周圍的石子路、石子路旁的棧與竹,和諧自洽。
過去的近兩個月,每逢周六晚上,在江蘇茅山腳下的新興山鎮——東方鹽湖城景區,就有一批民謠歌手,如霍尊、好妹妹樂隊、郝云、李志等人,登臺演出。
“現在年輕群體和中產階層消費,講究的是沉浸式體驗。”江蘇常州東方鹽湖城度假區相關負責人對澎湃新聞(www.kxwhcb.com)說,而舉辦民謠歌會會給景區帶來比平時高出約50%的客流。
景區+音樂節,這樣的搭配很多,但發展模式和態勢參差不齊。從景區看,有專注于一個音樂種類的,也有綜合性的;有“一次性”類似商演的,也有持續做了好幾屆的;有“賠本賺吆喝”的,也有試圖自己創造一個產業鏈成為IP的。
位于常州金壇、茅山腳下的東方鹽湖城景區,立志要將民謠歌會打造成持續性的品牌活動。“先把民謠與山鎮打通,今后發展成完整的上下游的產業鏈,成為歌手生活、創作、演出的搖籃和基地。” 東方鹽湖城旅游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道天下景區經營管理公司常務副總經理葉波對澎湃新聞表示。
不過,難度也不小。“景區發展音樂節有一定局限性,比如會受固有的場地、交通等基礎設施影響。”國內老牌音樂節迷笛CEO單蔚告訴澎湃新聞。

山鎮夜色中的民謠
對景區來說,辦音樂節的好處是多方面的。短時間提升游客量、拉動景區食宿等二次消費、通過粉絲自主傳播形成事件營銷……
也正因此,不少旅游景點會邀請北京的迷笛音樂節、上海的草莓音樂節等知名音樂節入駐、為其提供場地,也會有景區如黃山、九華山等與專業公司合作自己創造一個音樂節。
這些由景區自創自營的音樂節中,有的是一次性、節點性的營銷,有些則長久運營,力圖形成一個品牌。
東方鹽湖城,坐落于茅山景區,于2016年3月正式開業,2016年7月舉辦第一屆民謠歌會。據葉波介紹,民謠歌會是該度假區開業之前就定好的年度性重點活動,“至少在可預見的五到八年會一直做。”
因東方鹽湖城投資建設方龍城旅游控股集團,自身業務中就有文化演藝,民謠歌會由內部團隊主策劃運營。
目前全國多數音樂節在選擇音樂種類上偏搖滾或綜合性,而該景區主打民謠。葉波告訴澎湃新聞,這不僅因為民謠近兩年受眾越來越廣,更基于東方鹽湖城的山鎮屬性。
“民謠更安靜一些,跟山鎮想打造的氣息更接近。”此外,他認為山鎮在打造過程中就已經注入了很多和傳統文化、道文化相關的元素,民謠則與中華傳統文化結合相對緊密。
“度假型景區做這種風格的音樂節在國內還是比較少的。”葉波說,山鎮民謠,是他們要向外界傳達的形象。
夜幕降臨,主舞臺上歌手彈著吉他。景區路口或場館有來自全國各地的流浪歌手或學生歌手駐唱,草地里的音響放著民謠歌曲,民謠就這樣融進山鎮時光。

景區紛紛開辦音樂節
事實上,景區舉辦音樂節有其天然的優勢。迷笛演出公司CEO單蔚告訴澎湃新聞,景區一是有場地優勢。在大多數音樂節的成本構成中,除了占大頭的藝人演出費外,最考驗主辦方資金能力的就是場地租金,而景區則省去了這一部分。
此外,“整個自然環境比較好,觀眾體驗感比較好。”葉波說。正如在東方鹽湖城駐唱的云南籍歌手李永璟對澎湃新聞說的,夜晚在景區內唱歌,“很安靜,很舒服。”此前,他曾在云南麗江和北京后海酒吧都有過駐唱體驗。
再者,景區有自己管理的團隊,在服務方面做得比較好。甚至有大的景區會跟當地政府合作,從而在基礎設施配套上做得更完善。
“有的音樂節可能買張票看完當天就回來了,但景區的住宿、餐飲等體系健全,可以留住人。” 與東方鹽湖城民謠歌會有戰略合作的自媒體“民謠與詩”創始人王小歡對澎湃新聞說。
不過,劣勢也很明顯。葉波介紹,由于景區場地條件、周邊交通等基礎設施條件已經成型,一旦音樂節有更大的發展需求,景區就顯現出一些限制。“比如有的景區只能容納一萬人,但音樂節發展到兩三年后可能需要起容納兩三萬人,這個時候景區各方面就滿足不了。”
據媒體報道,去年在北京舉行的山谷民謠音樂節就曾出現過交通不便堵車兩小時的情況,從北京到天漠音樂節的行車時間也幾乎都在3小時以上。
如何可持續發展?
根據東方鹽湖城的數據,過去兩屆,民謠歌會為其帶去高于平時1/2的客流量,營收上與“去年持平”。如此看來,初期的民謠歌會尚未釋放其商業效應。
這是舉辦音樂節的特點。“它需要市場培育鋪墊這一過程,一般來說頭兩年是燒錢,舉辦兩三屆之后音樂節可以取得比較好的商業回報。”單蔚表示。
歸根到底,是因為音樂節造價成本高,為吸引足夠人流,就只能是“賠本賺吆喝”。老牌的迷笛與草莓音樂節,一開始也是虧損的。
因此,對于一些投資音樂節的景區來說,“舉辦一兩次有比較大宣傳推廣效應之后,就不長期舉辦了,更側重日常運營開發。”單蔚認為,這也是整個音樂節品牌發展受到限制的一個原因。
東方鹽湖城也避免不了這個問題。但葉波認為,“這個不是注重眼前的,我不希望單純做一個景區的演唱會,我們是寄希望把東方鹽湖城打造成一個歌手可以演唱、創作、生活的場所。同時我們也想培育自己的歌手,使景區成為一個歌手搖籃和基地。”
他拿云南麗江與浙江西塘舉例,“在沒有那么多音樂酒吧時,它就是一個白天玩完就走的景區。正因為有這么樂手歌手,更多人愿意在它們那駐足停留,然后就會吸引越來越多歌手或者崇尚這種生活的人到那樣的地方去生活。”
“我認為這是可實現長遠收益的一個點。”葉波對澎湃新聞說。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