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溫柔之歌》:一個關于保姆的故事,折射出復雜的身份矛盾
保姆現在是很多家庭中不可或缺的構成,但是這個群體又常常處于失聲的狀態。保姆作為個體,因迥異的性格與經歷而呈現不同的面貌。
小說《溫柔之歌》曾獲得2016年法國龔古爾文學獎,作者是年僅35歲的蕾拉·斯利瑪尼,憑借這一作品使她成為歷史上最年輕的龔古爾獎獲得者。而這部作品講述的是一個有關保姆殺人的故事。
8月24日下午,《溫柔之歌》的譯者袁筱一、作家李洱、法國駐華大使館文化專員Delphine Halgand三人在北京就《溫柔之歌》進行了分享。

2014年,蕾拉·斯利瑪尼出版了關于女性癮者的小說處女作《食人魔花園》,在法語文學界嶄露頭角。2016年出版《溫柔之歌》,三個月即銷售76000冊,獲龔古爾獎后更是銷量驟增,目前法語版銷量超過40萬冊。
龔古爾文學獎評委會主席貝爾納·皮沃曾贊譽《溫柔之歌》的獲獎“證明龔古爾獎回歸了它設立之初的傳統”;1987年龔古爾文學獎得主塔哈爾·本·杰倫表示“蕾拉·斯利瑪尼為法語文學帶來了新的書寫向度”。
蕾拉有著摩洛哥裔和女權主義者的身份,她的《溫柔之歌》從結局起筆——“嬰兒已經死了”。這是一個關于被認為是仙女一般的保姆殺死自己照看的兩個嬰兒的故事。隨著與雇主彼此依賴的加深,隔閡與悲劇也在緩緩發酵。路易絲貧困、敏感、自尊,她對完美的偏執追求和對愛的占有,都在原本固有的身份差異面前面臨潰敗。
作者蕾拉在小說中聚焦于點滴的日常生活來挖掘平靜的生活秩序下復雜的黑洞,及深陷瘋狂之中的溺水者所有錯綜復雜的秘密。

“《溫柔之歌》中,保姆殺人的邏輯其實非常荒誕。”袁筱一說,“因為雇主的兩個孩子眼看要長大了,她在這個家很快要失去價值。在這個家照看孩子的工作,是這個保姆唯一可以想象到的生活出路,她固執地希望他們有第三個孩子讓她照顧,雇主家一直表現出他們不愿意生第三個孩子,她于是非常簡單地想把前面兩個孩子掃除掉。”
《溫柔之歌》不僅僅是寫一個家庭,它還牽涉到社會與族裔,“一方面我們已經進入到一個看似平等的現代社會,但工作上還是有命令和被命令的關系,這是一種身份矛盾,而這種矛盾是隨時存在的。”袁筱一說。
《溫柔之歌》是各種矛盾的疊加,不僅僅作用于保姆,也作用于雇主。“小說最精彩的地方在于她把小說的場景組織得像我們的真實生活,每一個細節都非常真實。但有小說家的布局在里面,其實她什么時候打開這扇矛盾之門是有布局的,作為讀者也能夠讀到這樣的布局。”
袁筱一談道:“20世紀法國文學是很難讀的。很多作家將過多的注意力放在了敘事方式的突破上,他們對追求新的寫作方式的野心超過了對故事本身敘述的欲望。《溫柔之歌》是異類,它充滿了力量與懸念,且情節縝密。”
作家李洱認為:“法國現代性的已完成,完全進入到一個被資本控制的時代,每個人成為反抗者和鎮壓反抗者。全球化、民族主義、資本的力量摻合在一起,形成這本小說寫作的大時代背景,這本書應該放在大的背景下解讀。”
“蕾拉·斯利瑪尼試圖對矛盾重重的社會進行診斷,她非常精妙地剖析了混雜著仇恨、欲望和愛的復雜的情感,詳細描述了一個保姆和雇主之間的糾葛。”Delphine Halgand說。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