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北京市整治“開墻打洞”23390處,完成全年計劃145%
今年前7個月,北京市整治“開墻打洞”23390處,完成全年計劃的145.3%;其中城六區整治20966處,完成全年計劃的134.6%。這7個月,本市拆除違法建設3479萬平方米,拆除量是去年同期的2.8倍。
整治之后,社區居民感受到的是環境的美化和便民設施的提升。按計劃,今年全市將建設提升1000個便民網點,拆違之后要有3200公頃土地“留白增綠”。昨日,市發改委發布前7個月“疏解整治促提升”數據,相關負責人也對市民關注的熱點問題也進行了回應。
老城胡同重歸文明清靜
最近一段時間,隨著堵洞的墻面漸漸美化成了胡同的灰瓦灰墻,胡同管家也開始普及,市民也感受到了治理“開墻打洞”的好處。可治理“開墻打洞”之后,本市又要做什么呢?

“本市正在編制本市城市設計導則,加強街區規劃設計指導,與疏解整治同步研究修復方案,促進街區城市修補和生態重塑。”相關負責人說,下一步,北京將強化“先設計、后整治”的原則,把“開墻打洞”整治與街巷環境美化提升結合起來,打造更多的精品街巷。
她表示,老城胡同是北京特有的風貌,蘊含著一種文化的傳承,胡同本源應該是寧靜、安居之所。此前過度商業化、普遍的開墻打洞以及經營行為,使一些胡同成為了臟亂差、熱鬧嘈雜、安全隱患多、治安案件高發的區域。

“治理就是要去掉過度的商業化,恢復該有的風貌,使之成為留住回憶和鄉愁的地方,還居民一個文明、清凈的街巷胡同,讓老城有故事、有溫度。”她表示,前門三里河水系重新恢復,再現“水穿街巷、庭院人家”的歷史景觀;簋街整治重新開街后,周圍群眾感嘆,住了這么多年,沒想到簋街這么寬;南鑼鼓巷整治后,游客稱贊“漂亮”、“干凈”、“有意思”。
最近,東城區為全區17個街道環境提升配備了設計師,同時還將出臺12個設計導則,讓街道設計有章可循。西城區加快推進阜內大街、鼓樓西大街整治復興工作,讓老街重現歷史魅力。
升級版菜市場回到老百姓身邊
前段時間,有市民反映,身邊的菜市場沒有了。早市、菜攤也暫停了。但最近,很多升級版的市場回到了老百姓身邊。

據了解,消失的菜攤,有些是在違建中經營的,有些屬于“拆墻打洞”,有些屬于無證無照經營。在這次全市范圍的綜合整治過程中,確實有一些菜攤,從老百姓身邊“蒸發”了。
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說,在整治一開始,對于便民網點的提升就有相應安排。在計劃中,今年全市要建設提升蔬菜零售等7類便民商業網點1000個,既有綜合性生活服務中心,也有菜站、早餐店等專業網點。
“我們鼓勵國有老字號、品牌連鎖企業發揮作用,確保便民商業設施數量只增不減。”這位負責人說。
治理以后,便民設施將實現品牌化、連鎖化、規范化,對此,市政府固定資產投資也計劃每年拿出2億元來補助。
這位負責人表示,對于目前不符合規劃、確需撤除的農副市場,各區按照“拆一補一、先補后拆”的原則,提前謀劃補充和替代措施。
騰退土地還綠要落實到地塊
拆除違法建筑之后,后續治理靠什么?相關負責人說,拆違變治違的根兒就在這兒。
“疏解、整治和提升是有機的整體,疏解整治不是一拆了之、一搬了之,而是立足精細化管理,以釘釘子精神抓整改,以群眾滿意度來衡量。”她說,拆違現在更加注重拆后空間的管理利用,要“留白增綠”。

今年,本市明確了騰退土地“留白增綠”3200公頃以上的目標,80%的拆后騰退土地都將用于還綠,而且要落實到項目和地塊。同時,細化治違考核標準,對拆后場地未及時清理、綠化復墾面積占拆除總面積比例偏低、存在復建復占等情形的區將予以扣分。
據了解,本市將要發揮信用聯合懲戒機制作用,研究將違法建設、擅自改變規劃用途、群租房中介等違法違規行為納入個人及企業信用信息系統。
數據盤點
全年“疏整促”行動完成70%
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1到7月,全市“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整體進度達到70%左右。
疏解提升市場160個,比去年全年增加43個;疏解退出一般制造業企業539家,比去年全年增加204家。

由市工商局牽頭,1到7月,全市共整治無證無照經營38935戶,完成全年計劃的233.3%
群租房治理工作加大了對群眾舉報線索的整治力度,將核查屬實的2221條線索全部納入整治工作臺賬。

前7個月,本市建設提升蔬菜零售等7類便民商業網點792個,其中蔬菜零售網點267個。市發展改革委安排2億元市政府固定資產投資用于補助便民商業設施建設,第一批52個項目已面向社會公示,主要涉及便民服務綜合體、蔬菜零售、生鮮、便利店、早餐店等。
西城區靈境小區、海淀區毛紡北小區等5個老舊小區綜合整治試點項目陸續開工,加快推進加裝電梯、鋪設燃氣管線等工作。
核心區背街小巷整治后將逐條驗收
路面是否整潔、有無車輛亂停亂放、“空中蛛網”是否入地……背街小巷環境的各個方面都要量化打分評比,并向社會公示。記者從昨天舉行的背街小巷整治提升總結部署會上獲悉,正在整治提升的東西城2435條背街小巷將逐條驗收。

作為“城市病”集中的地方,背街小巷一直是城市管理的薄弱環節。目前,東西城核心區共有背街小巷2435條,其中東城區1005條、西城區1430條。今年4月以來,《首都核心區背街小巷環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動方案》正式啟動,三年時間要完成東西城所有背街小巷的環境整治提升,并設立“街巷長”“市容市貌監督員”“小巷管家”,杜絕私搭亂建、開墻打洞、亂停車、亂占道、亂搭架空線等亂象。據介紹,整治后的背街小巷必須實現“十無”標準,即無私搭亂建、無開墻打洞、無亂停車、無亂占道、無亂搭架空線、無外立面破損、無違規廣告牌匾、無道路破損、無違規經營、無堆物堆料。
按照三年行動方案,核心區今年將完成567條背街小巷整治提升,包括東城區252條、西城區315條;2018年完成615條,其中東城區215條、西城區400條;2019年完成492條,包括東城區192條、西城區300條。目前,已有190條背街小巷報送達到“十無”標準,1088條正在整治提升之中。市城管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已經制定了《背街小巷環境整治提升達標驗收辦法》,正在征求各方面意見,“達標與否還得靠數據說話,每條背街小巷都要驗收。”

據了解,驗收以“十無”為基礎,涵蓋長效管理措施,制定了詳細的評分表,目前還在進一步完善中。驗收程序分為區級自驗和市級驗收兩個步驟,區級自驗由街道申請,區級主管部門牽頭組織驗收,市級驗收則在區級驗收合格后由區級主管部門申請,市城管委組織相關部門一起現場驗收打分,評比結果將向社會公布。
同時,市城市管理委、首都文明辦已印發相關通知,要求朝陽、海淀、豐臺、石景山和通州在今年內開始進行背街小巷整治提升,意味著這五個區的2145條背街小巷也將按照“十無”標準告別違建亂停。“這些區和東西城的情況不太一樣,環境整治有一部分是集中在城中村和城鄉結合部。首先要摸清家底,然后根據具體情況分類研究,制定切實可行的整治方案。” 市城市管理委相關負責人表示,例如“有路無名”現象十分普遍,全市6000多條新修道路沒有命名,大部分集中在這些區,“不少是企業開發后沒有移交主管部門報備,主管部門根本就不知道路通了。其次就是打通斷頭路,疏通微循環。”目前,各區相關部門正在組織制定整治行動方案。據介紹,整治后的背街小巷也將按照標準進行逐條驗收。
讓“老街坊”們多參與到城市共治中來
熱心的街坊們,不僅構筑著首都平安的銅墻鐵壁,也完善著北京城市治理的服務網絡。
當下,北京正努力探索構建超大城市治理體系,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也在全力推進中。在許多治理問題上,不能光靠政府唱“獨角戲”,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健全共治共管、共建共享機制,不僅是執政為民的姿態,也是一種更為科學合理的選擇。
“我現在的名字是‘西城大媽’!”你可能想不到,這句自我介紹出自一個大個子高鼻梁藍眼睛的洋大爺之口。

他叫高天瑞,每天定時出現在什剎海荷花市場前的志愿服務亭里,或為游客指路,或給游客倒水,或幫鄰居吆喝生意,有時甚至“路見不平”管理一下小商小販。
一個外國人在北京胡同呆了22年,退休后還樂此不疲地戴上“紅袖標”,管起了雞毛蒜皮的雜事,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想和大家伙一起做點幫助別人的事兒”。

他曾這樣描述自己的心理變化:剛開始覺得“西城大媽”是“事兒媽”,久而久之,卻由衷敬佩起大媽“管天管地”的熱情。可以說,是京城胡同里互助友好的煙火氣留住了他。
放眼北京城,可不只有“西城大媽”,“朝陽群眾”“海淀網友”“豐臺勸導隊”等都是響當當的品牌,大大充實著北京城市治理力量。從單純的治安防范到復雜的法律服務,從調解矛盾糾紛到督促環境整治,這些熱心的街坊們,不僅構筑著首都平安的銅墻鐵壁,也完善著北京城市治理的服務網絡。

今天的北京已經成長為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城市治理難度升級。
一方面,治理對象多元多樣,基層實際千變萬化,治安防控、人際糾紛、環境衛生等問題更加敏感;另一方面,社會結構和組織形式發生了深刻變化,以前的“單位人”,現在都成了“社會人”,整個社會急速原子化、個體化,靠政府“大包大攬”的治理效應顯著遞減。
新的形勢,要求我們全面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在這一問題上,政府部門首先要承擔起主體責任,積極探索創新,努力消除服務管理的漏洞和空白。與此同時,城市治理也不能光靠政府唱“獨角戲”,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健全共治共管、共建共享機制,不僅是執政為民的姿態,也是一種更為科學合理的選擇。
民間自我管理,在中國大地上有著深厚的歷史傳統。
中國人歷來急公好義、古道熱腸,在“鄉土中國”,興學恤孤、造橋筑路、救災紓困、定紛止爭等大事小情,很多都是由鄉親鄰里、街里街坊共同張羅操持,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
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后,人民群眾成了國家主人翁,人們參與社會治理的主動性、積極性空前激發,群眾組織在聯防聯控、衛生監管、守望相助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類似居委會這樣的基層組織,成為社會治理與城市服務的最前沿。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之所以能成為老外點贊的“治安最好”的國度,北京的市民安全感指數之所以能高達95.6%,和這樣全區域覆蓋、無縫隙銜接的社會治理力量密不可分。
當下,北京正努力探索構建超大城市治理體系,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也在全力推進中。汲取傳統智慧、結合現實工作,動員人民群眾廣泛參與城市精細化管理,出現了大量生動實踐。
比如,石景山有“老街坊議事會”,清理社區小廣告、騰退空間再利用,老街坊們紛紛獻出金點子;要不要多點綠地,能不能搞個圖書館,老街坊們充分交流、各抒己見。環境整治、精準幫扶、文體活動等各項事務,也都因為有了這群熱心、靠譜的“老街坊”,迅速找到了治理最優解。
再看西城,北京最古老的斜街——鼓樓西大街未來怎么改,政府沒有“剃頭挑子一頭熱”自作主張,而是請有想法有意見的街坊們都到居民議事廳坐坐,和規劃人員面對面討論……有基層干部說得好:“老街坊”們不僅是城市環境的守護者,也是未來社區的“設計師”。
人民群眾的力量是無窮的、智慧也是無窮的。走好群眾路線,推動城市治理重心下移,集聚共商共管共治的正能量,一個更加和諧宜居的新北京圖景會越來越清晰。
(原標題為《 整治“開墻打洞”已完成145%!再利用怎么做到您心坎里?熱切期待您的回復哦~》)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