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一位復旦教授帶領小區科學抗疫:凝聚人心,一群人做一件事

王璐瑤 設計
當小區確診病例攀升,居民如何積極行動起來?在徐匯區某小區,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教育部醫學分子病毒學重點實驗室(書記)、副教授趙超給出一種答案。
他組織對居民的線上科普講座、志愿者線下培訓,向居民公布電話號碼,24小時接聽電話咨詢。講座上,居民自制聽課筆記相互分享。
他帶領志愿隊伍,制定防控策略,細化到一個垃圾袋的轉運、采樣臺前一個凳子的放置。凝聚人心、共同抗疫之下,小區保持正常運轉。

趙超(右一)為志愿者代表進行現場培訓。 本文圖片 受訪者提供
以下是他的自述:
我們小區在徐匯區康健街道,這里的疫情形勢曾一度復雜。4月1日前,我所在的小區核酸篩查正常,但同時,居委還管轄其他4個小區,情況不一。這種情況下,我們小區認為,盡量靠我們自救。
在微信群里,我經常提醒大家注意防護。不過,小區沒有疫情時,居民對防護難以入心。4月1日,核酸篩查出小區兩棟樓里均有陽性感染者,其中一棟后續感染者增多,情況危急。突然之間,大家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好在我們有可靠的志愿者,其中有一位70多歲,可以說是德高望重。在他的帶領下,大家都一心為社區做事。那時,我覺得需要發出一種聲音:科學防疫。
線上防疫科普,現場防護教學
雖然當時學校的事情多,但小區面臨的情況已經不容拖延,居民必須統一思想。我和志愿者商量,召集居民,緊急開線上溝通會。我趕制社區防疫PPT,準備用一小時講防疫事項,再留時間答疑。疫情初現,居民心里都慌亂,群里出現各種焦慮的聲音,包括質疑感染者信息為何不公開。其實基層未必能第一時間掌握某些信息,這讓志愿團隊承受著巨大壓力。
那時真的像救火一般,我們要去穩定人心,同時傳遞科學防疫理念。我想著自己還有一重身份,我是專業人士,或許這能讓大家覺著,身邊有人可以依靠。
科普講座效果很好,近200人同時在線,我計劃講一小時,結果因為大家熱情高漲,光是答疑就花了一個多小時。居民反響不錯,但我深知一個人的力量很微弱。

趙超為居民組織線上科普防疫講座。
我跟志愿團隊講,是否應該重新梳理任務,分工協作,明確什么問題需要即刻解決,什么問題可以緩一緩,工作中的難點是什么,存在怎樣的矛盾,防疫的關鍵是什么。
小區居民藏龍臥虎,得動員大家參與進來。志愿者隊伍以黨員為主,居民自發報名。實際上,幾乎不用花什么力氣來號召做志愿。
我先來組織專家咨詢與科普志愿隊,把科學防疫、穩人心宣傳好。還有人負責對外聯絡,溝通街道、居委;有人負責募集資源、采購藥品物資、轉運物資、樓棟值守等。同時,明確隊伍中的“信息播報員”,她放出來的話語代表“官方”,以此規范眾說紛紜的聲音。
操作過程中,我們發現了具體問題,比如“大白服”、隔離衣的穿脫問題。志愿者培訓不夠,我就來現場教學,還編了一個順口溜,“穿衣嚴密不漏縫,脫衣層層慢慢卷,每個動作洗洗手,最后摘下內口罩”,就是為了方便他們記憶防護要領。
我們為志愿服務提供全方位的保證,志愿者不能出現任何問題。這是我跟他們說的第一句話,因為志愿者是小區防疫的中堅力量。
到后來,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志愿者轉運物資時,可以不穿“大白”,改穿隔離衣。為此,我們進行隔離衣的穿脫培訓,并拍成視頻。這樣一來,志愿者心里就有底了,他們覺得自己是安全的,服務起來信心就足了。
當樓里出現陽性感染者
樓里出現陽性感染者時,大家很緊張,包括普通居民、志愿者。
對于志愿者,我們先做培訓,告知自身如何防護,還有他們關心的環境消殺,污染區半污染區的劃分,以及垃圾轉運細節。保潔、保安很辛苦,他們也是培訓的重點對象。
普通居民關心的點不太一樣,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雖然足不出戶,也擔心家里是否安全,我們提供了幾點注意事項。
一是考慮高層樓棟的結構,特別是煙道、下水道的串通。對于陽性住戶上下幾層居民,建議他們給長期不用的地漏灌水,形成水封,常用的地漏則問題不大;排氣管問題不好解決,建議居民調成低速排風狀態,在廚房作業時開窗,佩戴口罩。
二是對于外來物資的潛在風險,我們很早就提出,在小區門口,由保安用含氯消毒劑對物資表面先噴灑消殺,并靜置一段時間(特殊物資除外)。物資轉運的志愿者不入封控樓棟,物資到樓下后,由樓內志愿者派送。培訓中,我們也告訴居民如何讓物資入戶,包括戴口罩操作,盡量把外層包裝物輕輕打開,丟棄在門口,內容物則根據物品屬性來消殺。因為奧密克戎可以在塑料制品上存活較長時間,我們建議用消毒水和濕紙巾涂抹內層的塑料包裝。有些科普公眾號建議用酒精噴灑消毒,但室內噴灑酒精危險,所以并不建議。對于蔬菜水果類,可使用有蔬果備案的消毒劑,稀釋浸泡后再用清水沖洗。
樓內陽性感染者沒有轉運出去前,可安排居民做好防護下樓做核酸。因為樓內住著上百戶居民,讓醫生帶著材料一一上門做,效率低,也存在風險。一般來說,先讓居民在家做抗原,全部“一道杠”的情況下,再有序下樓在通風處做核酸。
對于有陽性感染者的住戶,我們有人性化的操作,包括上門送物資、收垃圾。丟垃圾時,首先保證垃圾袋不漏,其次,用紙巾浸水,包裹消毒泡騰片丟進垃圾袋,再扎牢開口。消毒劑會緩慢釋放,殺死潛在病毒。對于垃圾袋外包裝尤其是扎口處,再噴灑消毒劑。這個方法,普通居民同樣建議操作。
還有居民疑慮開窗的問題,特別是陽性感染者樓上樓下的幾戶人家心里緊張。完全讓人家閉窗顯得不合理,但開窗又不安。志愿者集思廣益,提出錯峰開窗。
下樓做核酸的人中,是否有無癥狀感染者?為了規避這個風險,就要嚴格執行規定,不聚集、不插隊、保持距離。核酸采樣臺前,我們撤了公用的凳子,如果有行動不便的居民,可以特殊對待。此外,確定核酸檢測點之前,考慮合適的風向。雖然潛在風險不大,但要降到最低,居民也會感到更踏實。
還有一點,不是說我們只關心核酸陰性的人,更應該關心那些陽性感染者,幫助他們解決困難。我們通過多種途徑,跟有陽性的家庭建立關系。這才是大家一心解決問題的關鍵,不能讓一個人掉隊。
小區自救,要有人先站出來
有老同學住在其他小區,疫情不樂觀,請我去做科普報告。我回復說:做報告可以,但是報告轉變不了小區的形勢,重要的是讓整個體系發揮作用。關鍵在于,一群人一起來做事,在此過程中,肯定還要有人先站出來。
我們有很多熱心且富有責任感的志愿者,他們來自各行各業,有黨員也有群眾,但我發現大家都缺少兩個東西,一個是科學防疫的知識儲備,另一個就是主心骨。
各個小區情況不一樣,志愿工作都不容易。如果沒有人敢于站出來,小區就無法自發組織起來。勇敢站出來不一定成功,但至少有成功的希望。黨員可以先站出來,亮明自己的身份,這就足夠有底氣了。
我們志愿者群中,有近80人,其實主要是由核心志愿者20位左右組成,基本可以做到隨叫隨到。
我覺得,正能量的播散會互相感染。我們團隊最引以為豪的,不光是志愿者多高尚,而是在于樓里每位居民激發出的愛心。
志愿者防疫物資短缺時,居民盡己所能,買來防疫物資進行募捐。劃定分區管控后,居民可以下樓活動,愛心置換角就出現了。急需調味品、紙巾,不必湊單等團購,群內一說,大家一呼百應。
記得有一次志愿者的酒精消毒劑沒有了,我們在群內就說了一句話,結果正好碰到居民下樓做核酸,很快,居民自發帶下來的消毒劑放滿了臺面。這讓我很感動,這就叫將心比心,我們的愛心傳遞開了。
我是聞玉梅院士的學生,讀研時,曾是導師作為抗擊非典優秀共產黨員事跡宣講報告團中的一員,當時我就受到深深的教育,那種家國情懷的擔當,為人民服務的使命,一直潛移默化影響著我。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