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全國每100只鮑魚,至少有一只來自這里


鮑魚在大多數人心里,或許是奢華飲食的代表,和燕窩、魚翅一樣,可以偶爾嘗鮮但絕非家常。
甚至那些躺在陳列箱的金綢緞上,標價上萬的,才是一些人心中真正意義上的鮑魚。

一種售價超過31000元的日本網鮑 圖源@有何貴食
至于市場里10元3只的鮑魚,那一定不是真鮑魚。畢竟“一口鮑魚一口金”,鮑魚自由是隨隨便便就能輕松實現的嗎?
在福建晉江市圍頭村,這個村還真能讓你離鮑魚自由更近一步。
就算10元3只的白菜價終究會被市場調控回升,這個“鮑魚村” 用2750噸的年產量,價廉物美到貨快的事實告訴你:
不是富人,也能實現鮑魚自由。

坐落在福建省東南沿海圍頭半島,圍頭村對臺、面金、傍海,正面距金門島僅5.6海里,是祖國大陸離金門島最近的地方。
東臨臺灣海峽,西依圍頭灣,北靠泉州“東亞文化之都”,圍頭村被譽為“海峽第一村”。
▼請橫屏觀看,圍頭半島 攝影/施清涼

01
一個村,直逼一個省
目前,我國的鮑魚養殖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87%左右,是全球鮑魚養殖第一大國。
面積只有3平方千米的圍頭村,2020年就產鮑魚2750噸,比南非一個國家都多,占世界鮑魚產量的1.3%左右。

放眼國內,圍頭村的鮑魚產量也是直逼遼寧一個省,還是浙江省鮑魚產量的7.9倍,海南省鮑魚產量的91.6倍!

在鮑魚大省福建,圍頭村憑一村之力占據了福建省2%左右的鮑魚產量。而福建一個省,靠著14多萬噸的鮑魚年產量,占據了全國鮑魚產量的80%。
也就是說,國內每100個鮑魚,至少有一個來自圍頭村。
而且圍頭鮑魚干凈泥沙少、肉質鮮嫩腥味淡,品質和口感在整個福建,甚至東南沿海來說都是數一數二。

隨便撈上來一個養殖箱,鮑魚的個頭品質都很好
在清代,鮑魚就被譽為海味之冠,皇家宮廷宴中甚至有全鮑宴。據說當時福建各地大官朝見時,大都進貢鮑魚為禮物。一品官吏進貢一頭鮑,七品官吏則進貢七頭鮑。

清廷皇室的“全鮑宴”
鮑魚的等級和官職類似,有“2頭”“5頭”“10頭”不等。所謂“頭”指的是一司馬斤(約0.6公斤)里有多少只大小均勻的鮑魚,頭數越少意味著鮑魚的個頭越大,價格也就越貴。
圍頭村里,就有數萬桶巴掌大小的黃金鮑,這種鮑魚是廈門金磚會晤國宴的指定用鮑。黃金鮑的個頭是普通鮑魚的2-3倍大,價格更是高達兩百元一斤。

圍頭的“黃金鮑魚”
一方水土養一方鮑。圍頭鮑魚養殖區的環境好到,一度被認為已經滅絕的“神話之鳥”—— 中華鳳頭燕鷗都多次出現在養殖區。這種與國寶大熊貓同等級,全球總數不到100只的珍稀鳥類,高度認證了圍頭灣獨一無二的優良環境。

中華鳳頭燕鷗站在鮑魚養殖箱上
坐落在圍頭灣,村子三面環海,水又清又深,含鹽度高,具有天然優越的海洋生態環境。亞熱帶海洋氣候又讓這片海域冬天不封凍,流動性強的海水孕育了成片的海藻,給鮑魚提供了充足的餌料。

圍頭村的“海上牧場” 圖源@空中看泉州
鮑魚是嚴苛的"素食主義者"。圍頭村有專門供給鮑魚吃食的海帶林,當鮑魚在陸地上完成育苗后,每天都需要在海中投喂海帶或者龍須菜,養殖周期長達一年之久。
更奇妙的是,鮑魚殼的顏色隨著它所攝食的藻類而變化。鮑魚寶寶吃海帶,殼是綠色的,長大了吃龍須菜,殼就變成紅色了。

吃海帶長大的鮑魚寶寶 圖源/鮑語
在這個不到3平方公里的小漁村,海岸線卻長達6500米,海上鮑魚養殖規模已經達到7000多畝。
▼請橫屏觀看,占地7000多畝的海上鮑魚養殖場異常壯觀

如今,全村鮑魚養殖年產值逐年增長,已經超過2.5億元,成功入選全國鄉村特色產業億元村。

目前全村人口的三分之一——1000多人都在和鮑魚打交道,人均鮑魚產量高達2.75噸,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8萬,遠超2020年的全國人均可支配收入32189元,成為遠近聞名的“鮑魚村”。
02
鮑魚長在戰地上
在鮑魚養殖成為支柱產業之前,圍頭村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從這里經過金門到澎湖,圍頭村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
曾經的圍頭港,是“正瞰大海,南北洋舟船往來必泊之地”。宋元時期,圍頭古港是泉州“海上絲綢之路”四大港口之一,瓷器和茶葉從這里坐船出海,為西方帶去古老而又新鮮的東方文明;明洪武年間修建的圍頭司城,遺址至今猶存;明末清初,鄭成功抗清水師曾屯兵于此;康熙時領軍收復臺灣的施瑯也在這里操練水師……

圍頭古碼頭 圖源@空中看泉州
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先后解放了南京、上海和福建,隔海相望的金門島成了國民黨軍的最后防線。圍頭村是大陸距大金門島最近的漁村,距離只有5.6海里,是對臺海防的最前線。

在圍頭遠眺金門 攝影/施清涼
據說天晴時,從圍頭村望去,金門島上的炊煙和路上的汽車甚至都肉眼可見。那時,轟炸、炮擊、小股襲擊、水鬼偷襲,國民黨軍不時竄犯圍頭沿海,搶奪、掃射百姓漁船。
1958年8月23日下午5點半,第一發炮彈劃破天空的平靜,從圍頭射向金門。福建前線解放軍與臺灣金門駐軍在圍頭村展開了震驚世界的“八·二三”炮戰,共有5萬多發炮彈落在圍頭村。

此后的22年里,圍頭人民支前參戰,300多名青壯年走上前線,與解放軍一道,在這場對臺灣國民黨軍斗爭中建立了不朽的功勛。
村里六十六人榮獲“二等功”、“三等功”,七人晉京受表彰,“英雄的圍頭” 聞名中外,朱德、陳毅等一百多位將帥的足跡也留在了這塊紅色土地上。



戰后的碉堡和防炮洞遺址 攝影:陳起拓
戰爭硝煙已經散去四十多年,當年炮戰留下的傷痕,在見證歷史的同時也成為了圍頭村獨特的戰地旅游資源。
“八·二三”戰地公園,老舊的觀察哨所,滿目瘡痍的舊洋樓,退役的坦克,偽裝的陣地和戰壕,戰時使用的大炮……彈孔還留在墻上,仿佛戰爭就在昨天。
在這些省級保護文物的加持下,圍頭吸引了各地累計近200萬人次前來參觀,直接帶動800多名村民就業創業,全村工農業總產值攀升至3.85億元。

圍頭村毓秀樓 攝影/顏英婷
就連圍頭村的鮑魚,都帶有戰地基因。圍頭村養殖鮑魚的契機,肇始于當過15年圍頭哨長的村支書洪水平。
洪水平的父母親、叔叔都參加過“八二三”炮戰,全家都是民兵。受到紅色家風的熏陶,他高中畢業后就如愿成為民兵。

參加民兵訓練的洪水平
1988年,他擔任了圍頭海防哨所的哨長,一天津貼只有八毛錢,一個月24塊,經費拮據,營房簡陋。
作為哨所民兵,既是民又是兵,洪水平決定自己尋找生存的空間,想出了“靠海吃海,以副養哨”的辦法。
民兵集資建造暫養魚池,向漁村收儲梭子蟹、石斑魚等海鮮,暫養后批發到市場。賺取的利潤既解決了哨所的日常開支,還增加了民兵收入,一個民兵一個月的津貼增長了500多塊。
這種“以副養哨”的創舉甚至得到了福建省里的肯定,被樹為新時期民兵哨所建設的典型經驗。
2004年,卸任哨長后,沿著這個思路,洪水平和幾位鄉親合伙開了一家水產公司。他帶頭引進了臺灣的九孔鮑魚,成功進行技術改良后,引發村民紛紛效仿,幾人合作一家,圍頭村鮑魚養殖的業態逐漸形成。

村里成立了專業的鮑魚養殖合作社,有100多戶養殖戶,拿下了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的金字招牌。在鮑魚的銷售旺季,村里每天輸出的鮑魚足有20車60噸之多。

鮑魚養殖廠里的工人
圍頭村的知名度一路攀升,長在戰地上的圍頭鮑魚也被稱為“網紅鮑魚”。
現在,圍頭村也在探索從養殖源頭開始降低風險。他們嘗試與山東沿海合作,進行“南鮑北調”養殖。把銷不動的鮑魚先調到山東去養殖,北方水溫更低,鮑魚存活更久,既可以變成圍頭村下半年的豐富庫存,也能避開南方高溫期對鮑魚生長造成的掉重甚至死亡風險。

跨越一千多公里的海岸線,這個利用季節差與溫度差的鮑魚養殖的跨省流水線,養殖成活率可提高20%左右,養殖產量也相應增加15%以上。
如今,每天至少有1000多斤的訂單砸向圍頭村,圍頭鮑魚暢銷全國,成為各地人民的盤中餐。
超級鄉村研究所
圍頭村綜合評分:

部分圖片素材來源于網絡,參考資料:
《三農群英匯:“鮑魚書記”當網紅》
《圍頭村:鮑魚產業助跑“海峽第一村”》
《晉江圍頭村支書海上直播賣鮑魚,網友直呼看餓了~》
《【鄉村振興】金井圍頭村:產業興村 主打鮑魚帶動全面發展》

- END -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