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張江國創中心:老廠房變身世界創新坐標
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上海日前正式公布《張江科學城建設規劃》,未來的張江科學城將圍繞“上海具有全球影響力科技創新中心的核心承載區”和“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目標戰略,實現從“園區”向“城區”的總體轉型。
在張江科學城“四個一批”56個近期重點建設項目中,由原來生產液晶顯示器的工業廠房改造而來的張江國創中心一期現已完成工程建設,逐步投入運營。
作為目前國內最大的單體眾創空間,張江國創中心由張江文化控股有限公司(下稱“張江文控”)與上海萬科開發建設,是張江北區重要的產業集聚地,也是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與上海自貿區“雙自聯動”的重要承載地。

老廠房里的城市更新實踐
隨著經濟結構的改變與存量時代的到來,越來越多的老廠房經過改造,被賦予新的功能。從八號橋、1933老廠坊到正在經歷新一輪轉型升級的紅坊,工業時代的特征與創意產業的特色在這些空間中交匯,呈現出城市的發展脈絡。如今,在上海大力發展張江科學城的背景下,張江國創中心誕生并投入運營,成為老廠房實踐城市更新的又一力作。
據悉,張江國創中心的前身是生產液晶顯示器的廠房,土地資源利用效率低,功能單一,樓層偏高,不適合現代辦公。張江國創中心由大舍建筑操刀設計,由張江文控與上海萬科共同開發建設,通過導入張江資源,引入上海萬科“城市配套服務商”的理念,優化產業結構,激活產業動力,最終實現產業創新和城市更新的完美組合。

萬科集團高級副總裁、上海區域本部首席執行官張海表示:“上海的新增土地資源已經接近飽和,類似的老廠房,一方面地處城市的重要區域,另一方面,又存在土地利用率較低,功能過于單一的問題,完全可以通過對存量實施更新,提升其功能與價值。”
為了使空間適合辦公,改造團隊進行大規模拆除與大面積加層,拆除改建面積達到50%。外立面在拆除原有鋁板后保留做舊的風格,采用黑色涂料凸顯建筑獨有的科技屬性。建筑三個角上的“樹池”設計,將綠色植入建筑內部,帶來綠色生態的戶外辦公體驗。有別于工整的辦公空間,建筑每層樓的設置錯落有致,樓層間由中庭的彩色樓梯鏈接,為建筑注入活力。此外,建筑師保留部分水泥立柱,營造空曠、大氣的空間感。
職居平衡,產城融合
對張江和萬科而言,產城融合是他們對于上海城市發展的共同理解。根據《張江科學城建設規劃》,張江要成為“以國內外高層次人才和青年創新人才為主,以科創為特色,集創業工作、生活學習和休閑娛樂為一體的現代新型宜居城區和市級公共中心”。未來的張江不再只是科創產業的集聚地,還是擁有完善生活服務的城區。與此同時,在上海萬科“城市配套服務商”戰略下,產城融合是發展產業地產的一個重要指導思想。
張江國創中心以空間改造與產業導入來實踐城市更新,但又不止于城市更新。在張江科學城從“園區”邁向“城區”的同時,張江國創中心也在致力打造功能多元的城市空間,滿足產城融合的需求,為創新人才提供全天候的創享空間。
集“商、辦、政、住”四大功能于一體,張江國創中心既有強大的產業生態與高效的創意辦公,又有開放式的運動空間與功能豐富的創意大街,此外,還引入了萬科旗下長租公寓品牌泊寓,為人們提供多功能的舒適休息空間。

“雙自”聯動下的世界創新坐標
中國正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帶動新經濟增長,而張江正是“雙創”國家戰略的承載區。同時,上海正在推進自貿區與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雙自聯動”。作為張江科學城“四個一批”56個近期重點建設項目之一,張江國創中心在“雙自”聯動的戰略下,致力打造世界創新坐標。
張江跨境科創中心位于張江國創中心北側,是“雙自聯動”的一個重要載體,總面積約1.2萬平方米,包括關檢聯合申報大廳、查驗區、倉庫等,是海關、國檢等部門在張江設立的專門監管區域。張江跨境科創中心將機場貨站和監管倉庫功能延伸至張江高科技園區,讓企業在家門口就可以一站式搞定貨物通關,整體通關時間由過去的2-3個工作日縮短為現在的6-10小時,堪稱自貿外拓的行政服務創新典范。

而在產業定位上,張江國創中心以互聯網+為主導,以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文化創意作為輔助,并配套貿易、零售、物流等2.5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形成一體三翼和多點配套的格局。
圍繞實現“開放式創新程度最高,運用型創新要素最集聚,改革試驗舉措最豐富,主導產業成果轉化率最高,科技金融活力最顯著,創新創業者最向往”的發展目標,張江國創中心正全力打造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成果重要策源地。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