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非洲的長頸鹿,怎么就成了神奇動物里的“中國麒麟”?
原創 瑤華 物種日歷
《神奇動物在哪里3》里又出現了來自中國的神獸——麒麟。在電影里,麒麟幼崽像小鹿一樣可愛,它會挑選最適合成為領導的人,因此受到巫師的重視。
在數千年的時間里,麒麟的造型基本都是“麇(jūn)身,牛尾,馬足,一角,角端有肉”,是“王者至仁則見”的吉祥瑞獸。如果有的地方牛生出了單角或者皮膚像是長鱗片的怪胎,地方官還會將其作為“產麟”的祥瑞上報。

北海鐵影壁麒麟 | Shizhao / Wikimedia Commons
麒麟雖是幻想中的瑞獸,但歷史上卻有“麒麟現世”的記載。明永樂十二年(1414年),榜葛剌國(今孟加拉國)贈送給明成祖一頭“麒麟”,明成祖龍顏大悅,做《瑞應麒麟頌》。群臣也紛紛寫詩,基本都是“雨順風調,民安國泰,海晏河清,萬世永賴”一類的風格,唯恐歌頌不到位。

意外走紅的“瑞應麒麟”
至于這個麒麟是什么呢?看到圖就都明白了。

沈度《瑞應麒麟圖》 | Wikimedia Commons
中國人將長頸鹿當成麒麟,其實并不是“古而有之”的。我國最早關于長頸鹿的記載見于南宋《續博物志》:“駝牛,皮似豹,蹄類牛,無峰,項長九尺”,這一記載可能來自于波斯人的描述。榜葛剌來的這只長頸鹿(孟加拉本土不產長頸鹿,它可能是從阿拉伯商人手里買的)得名“麒麟”,有研究者認為是索馬里語“giri”的翻譯錯誤。這當然是也為了對皇帝歌功頌德,麒麟是代表政治英明的瑞獸,也能體現出朱棣篡取侄兒皇位是“上應天時”的。
明代大約發生了六或七次“麒麟貢”,但只有三次見于實錄,很可能另外幾只不幸的長頸鹿沒能活著到達中國。將麒麟描繪成長頸鹿造型在明代也流傳了一段時間,但主要在官員中流行,比如將官服補子上的麒麟呈現為長頸鹿圖案,民間的麒麟形象仍然是老樣子。

“哼哼,愚蠢的人類” | Pixabay
及至清代,因為沒有麒麟貢的相關背景,對長頸鹿的命名主要來自西方譯音,如南懷仁在《坤輿圖說》中將長頸鹿譯為“惡那西約”,可能來自格斯納《動物志》中的“Orasius”名稱。清末建的“萬牲園”里稱長頸鹿為“奇拉甫”,即giraffe的音譯。之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對長頸鹿的命名都是類似的音譯或“鹿豹”,最終定下“長頸鹿”這一名稱時,已經是20世紀30年代了。

駱駝和豹子的“愛情結晶”?
長頸鹿的古怪形象也在西方文化里留下了痕跡。英語文化圈最著名的傳奇故事之一《亞瑟王傳說》中,出現了一種詭異的不祥之獸“吠獸”(Questing Beast,又名 Beast Glatisant)。它的外形非常獨特,有著蛇的頭和脖頸、豹子的身體、獅子的腿和牡鹿的蹄子。

《亞瑟王圓桌騎士傳奇》“吠獸”的插圖 | Sanglorian / Wikimedia Commons
這種恐怖的神奇動物在現實里當然不存在,但仔細一想,它的外形也沒有超出長頸鹿的范疇:長頸如蛇,花紋如豹,鹿的蹄子。中世紀歐洲人出現這種想象其實并不奇怪,這很可能來自于古羅馬人給長頸鹿取的名字“camelopardalis”,意即駱駝和豹的雜交。

我們除了甩脖子干仗,還是很愛好和平的 | LucaG / Wikipedia
羅馬人是在實際觀測的基礎上開的腦洞,公元前46年,羅馬統治者尤利烏斯?愷撒在取得澤拉戰役大捷、寫下名言“我來,我看見,我征服”后,從埃及回國,一并帶回了一些珍奇動物,其中包括長頸鹿。
老普林尼在《自然史》中形容長頸鹿“腿像牛,頭像駱駝,有白色斑點”。200多年后的羅馬歷史學家卡西烏斯?狄奧根據前人的記述總結道:“這種動物各個方面都像駱駝,但它的后腿更短,皮膚有著像豹子一樣的斑紋,因此用這兩種動物給它命名。”狄奧還記載了公元二世紀末的羅馬暴君康茂德愛好角斗、曾經親自殺死三只大象和一頭長頸鹿來彰顯武德的故事。

駱駝:whhhhaaaaat?| pixabay
盡管隨著羅馬帝國的覆滅,長頸鹿一度不再為歐洲人所知,不過這個逾越了生殖隔離的名字仍然保留在天文學中,位于北天的一個基本由四等以上暗星組成的星座即以此命名,直譯應為“長頸鹿座”,但我國翻譯為“鹿豹座”,沿用至今。
作者:瑤華
編輯:pee pee shrimp
原標題:《非洲的長頸鹿,怎么就成了神奇動物里的“中國麒麟”?》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