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評展·資訊|竹子上的書法表演秀:離書法是近還是遠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kxwhcb.com)評展欄目,以觀展體驗和獨立的視角,評點近期熱展。此次評點的有德國柏林的“路德效應:新教——世間500年”展和深圳的“王冬齡:竹徑”展等。同時介紹近期各地值得一看的藝術展覽。
王冬齡:竹徑
地點:OCAT深圳館
展期:2017年8月12日-11月12日
點評:書法的本質是什么?如其人,如其學,是內心,是學養,也是人格,而非一味的流于作秀與表演,從這一角度而言,王冬齡近年來的書法作品越來越趨向于表演化,過于追求作品完成過程的形式性,而實質上,或許,離書法的核心也愈來愈遠。
印象里經常揮動掃帚般的大筆在地上進行“亂書”表演的王冬齡前不久又玩出了新花樣,據說在深圳在竹子上公開書寫自《詩經》到民國時期以來詠竹的各種詩文(所寫似乎并沒有他自己的句子),而且繼續著其一貫的“亂書”風格,現場看,圍觀者眾,王教授似乎也表演得極其投入。
不說傳統的書法理念,即以當代書法理念而言,當下書法創作當然未必要在書房及畫案上完成,從形式上也未必非得是常見的條幅、手卷或鏡片樣式等與傳統品評模式相一致的創作樣式。但是,無論改換哪種形式,都應具備書法的觀念呈現及作為核心創力的書法內在形式的創造。而不僅僅是大字化書法(草書放大)或把書寫過程公共化(當眾書寫表演),以及改換呈現媒介等。王冬齡的書法其實就是草書放大,在書法核心方面上并未有突破。換成寫在竹子上就變當代藝術了嗎?他對現當代書法的認知不僅凸顯對現當代藝術理解上的淺薄,還直接體現出荒謬。除了書寫一些耳熟能詳的詩文句子,及延襲一以貫之的草書,幾乎沒有觀念上的深化及書法創作本質性的改變。這么些年來,目之所見的王冬齡的書法創作大多變成了表演秀,顯得矯情和淺薄。這對于外界對現當代書法的印象誤導自然也不無影響。(聞松,馳之)
評星:二星


路德效應:新教——世間500年
地點:馬丁-格羅皮烏斯博物館
時間:2017年4月12日 - 11月5日
票價:8歐
點評:為紀念奧古斯丁修道院修士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挑戰羅馬天主教廷五百周年,展覽將古代物件、繪畫、文獻等大量物件總體呈現,利用了對程的展場結構,選取瑞典、坦桑尼亞、韓國及美國代表世界不同的板塊。而美中不足的是亞洲的文獻資料數量減少,坦桑尼亞的考察更為潦草。
評星:四星
在孤寂的夏日,當大多數人們沉浸及穿梭與歐洲三大展覽之時,柏林這座永不令人失望的馬丁-格羅皮烏斯博物館(Martin-Gropius-Bau)正在舉行大型展覽“路德效應:新教——世間500年”(The Luther Effect: Protestantism—500 Years in the World),紀念奧古斯丁修道院修士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挑戰羅馬天主教廷五百周年的展覽。這次展覽由德國歷史博物館(The Deutsches Historisches Museum)推出,將古代物件、繪畫、文獻等大量物件總體呈現,利用了對程的展場結構,選取瑞典、坦桑尼亞、韓國及美國代表世界不同的板塊。

有意思的例子是,一位在亞洲16世紀朝鮮戰爭期間的民俗畫家kim ki chang后半生的創作被大面積展示。他將自己描繪為在不同場景傳教的基督形象。作為歷史中利用自我形象的宏大敘事,英國的伊麗莎白一世即使用圣母瑪利亞的形象締造“童貞女王”的神話,以此推行新教并真正實現了自己的政權控制。新教日益壯大,尤其是在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和穆斯林地區。
然而。展覽“路德效應”呈現了研究本身在歐洲及其美洲地區素材豐富,文獻及藝術作品豐富。相對,亞洲的文獻資料數量減少,坦桑尼亞的考察更為潦草,單調的大面積照片展示帶來早期殖民目人類學考察的不良感受。好在,展覽在4月12日到11月5日在柏林的德國歷史博物館也同時上演,在展覽素材尤其是藝術作品方面能實現更多補充閱讀。(文/巢佳幸)
周鐵海:必須
地點:余德耀美術館
展期:2017年7月11日至8月27日
票價:40元
點評:影像作品“必須”是部長達9分17秒的黑白短片,內容主要取材自藝術家對于90時代藝術圈狀態的感受和思考。但作為一個展覽,40元的票價,只有一部短片和14張“劇照”,或許是不夠的。
評星:三星
Black Cube 是國外較為常見的一種展示形式,特別是在做影像類的展覽時,漆黑的空間更能讓觀眾聚焦于作品本身。但對國內習慣在白立方里自拍的觀眾來說,可能還需要花點時間適應。《周鐵海:必須》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展出的,整個展廳內僅有的光源來自于墻上的畫,和展廳盡頭的放映室。

作為行業從業者,看完該片會對其中的一些畫面表示感同身受,尤其是20年過去了,短片針對的問題依然存在。但對大多數觀眾而言,花了40元看一部9分鐘短片和14張“劇照”,顯然是不夠的。同時,現場也不允許拍照,一般的觀眾內心吐槽的,大概只有值不值的問題吧。(文/luvyi)
更多展覽資訊:
上海:
《喜影集 Himage》視覺影像展
地點: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
展期:8月12日-9月10日

上海書評和她的朋友們:李媛的肖像插畫藝術
地點:靜安圖書館
展期:2017年8月16日-8月31日

風林火山:王超個人作品展
地點: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
地點:2017年8月13日- 8月31日

副語言:身體與空間
地點:大壺藝術中心
展期:2017年8月13日-9月2日

中國當代藝術收藏系列展——李山
地點: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展期:2017年8月26日-11月26日

故事 · 三明治 Story Pi
地點:上海當代藝術館
展期:2017年8月4日-8月31日

集語指繭:廖明明/李知彌水墨作品雙個展
地點:朵云藝術館
展期:2017年8月18日—8月30日

我們的隊伍向太陽美術作品展
地點:中華藝術宮
展期:2017年8月11日-8月24日

北京:
相由心生——唐卡藝術精品展
地點:中國國家博物館
展期:2017年8月9日 - 8月20日

杭州:
張書旂作品展
地點:欽哲藝術中心
展期:2017年8月19日-9月2日

無錫:
你可能會錯過的書畫——深圳博物館藏書畫精品展
地點:無錫博物院
展期:2017年8月12日—10月10日

日本:
上村松園 - 美人畫的精華
地點:山種美術館
展期:2017年8月29日 - 10月22日

美國:
WE ARE HERE
地點:芝加哥當代藝術博物館
展期:2017年8月19日-2018年4月1日

瑞士
上帝的孩子,上帝的詩:Jimmie Durham 作品展
地點:米格羅斯當代藝術博物館
展期:2017年8月26日 - 11月5日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