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鼓浪嶼申遺團隊談申遺之路,中國的文化遺產無需數量證明
世界遺產大會上法槌敲下的一刻還歷歷在目,而對鼓浪嶼申遺團隊來說,漫長申遺路上的艱辛同樣令人難以忘懷。2017年8月10日,鼓浪嶼申遺團隊來到2017(上海)國際建筑遺產保護與修復博覽會,與現場觀眾分享鼓浪嶼的申遺經驗,而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先生則表示:“中華文化需要有足夠的自信,我們的文化遺產不需要數量來證明,但我們應該自覺提升文化遺產,將‘預備清單’做得更好。”

2017年7月8日,福建省鼓浪嶼在第41屆世界遺產委員會大會上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至此,中國的世界遺產數量達到52項,僅次于意大利。
鼓浪嶼申遺成功的背后有著怎樣的艱辛努力?鼓浪嶼的核心競爭力在于哪里?鼓浪嶼在中國世界遺產的三十年歷程中又有著怎樣的獨特意義呢?2017年8月10日,鼓浪嶼申遺團隊來到2017(上海)國際建筑遺產保護與修復博覽會,與現場觀眾分享鼓浪嶼的申遺經驗。
“當法槌敲響的那一刻,我們的團隊都流下了淚水”
“鼓浪嶼的申遺之路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85年到2008年的奠基階段”,鼓浪嶼管委會主任鄭一琳女士總結道。1985年,鼓浪嶼系統化的保護框架正式提出,時任廈門市副市長的習近平總書記編制了1985年-2000年的廈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確定了鼓浪嶼“國家瑰寶”的定位,從建設和保護的角度進行統一規劃,這也為鼓浪嶼的申遺奠定了基礎。2008年到2015年,鼓浪嶼申遺進入了長達九年的準備階段,在此期間,由于經濟的發展和交通的便利,鼓浪嶼的旅客人數逐年增長,單日上島人次最高曾達12萬,2014年一年鼓浪嶼接待的旅客人數多達1600多萬,旅游業態急需整治。2015年到2017年,鼓浪嶼的申遺進入沖刺階段,為了解決鼓浪嶼的旅游壓力問題,市委市政府舉全市之力,調整了鼓浪嶼管委會的成員,增設了多學科的專家,更專門成立了兩個領導小組,分別負責申遺和整治提升的工作。

鄭一琳回憶道:“當法槌敲響的那一刻,我和我們的團隊都流下了淚水,漫長的申遺之路上充滿了困難。”2016年9月18日,日本專家就要來到鼓浪嶼進行實地考察,然而意外卻發生了,9月15日,超強臺風“莫蘭蒂”在廈門登陸,鼓浪嶼的整治提升成果也在一夜之間被毀,整個社區環境一片狼藉,形勢十分嚴峻。在國家文物局的支持下,專家考察推遲了一個月。之后,日本專家則稱贊鼓浪嶼的監測管理體系完整,應急處置保障機制完善。
“島上居民是鼓浪嶼社區最真實的見證者與參與者”
在全國乃至全世界的文化遺產中,鼓浪嶼申遺的核心策略在于什么呢?鼓浪嶼管委會副主任王唯山先生對此作出了解答。
鼓浪嶼注重以“社區”為核心,關注社區背后的人群,有著豐富的人文發展空間。鼓浪嶼原本就是一個小島,有著完整的社區形態與功能,商業街區、住宅、文化場所等十分豐富,同時,鼓浪嶼的管理機構也十分完善。



因此,鼓浪嶼申遺團隊對于社區的文化社會價值以及記憶進行了充分的挖掘,并且以社區博物館的形式,記錄下鼓浪嶼的建筑史、社區史,而仍然居住在島上的居民則同樣是鼓浪嶼社區最真實的見證者與參與者,除此以外,來自閩南地區的華僑們也用捐贈資金和舊物的方式表示了對于鼓浪嶼申遺的大力支持,物質遺存與人文底蘊共同鑄就了鼓浪嶼“歷史國際社區”的模式。
“找回理想中的、記憶中的鼓浪嶼的文化”
“歷史國際社區”是鼓浪嶼的核心定位,但卻不僅僅是一個歷史遺產,它還具有一種當代的文化價值與社會價值。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呂舟教授在分享中提到:“中國仍然有極大的潛力來更多的表達我們的歷史文化,我們申報、保護、展示鼓浪嶼這樣一個文化遺產,一個核心的內容就是,我們要用鼓浪嶼講好現代中國的故事。”
呂舟教授表示,對于從事世界遺產保護的人來說,如何用文化遺產展示我們國家漫長的歷史脈絡甚至更久遠的時期,是一個極大的挑戰,尤其是風起云涌的近現代中國歷史,我們應該怎樣展示這一變革的時代?目前,中國有三個與近現代史有關的世界文化遺產,與以街道、建筑為主的澳門歷史城區,以及村落、碉樓結合的開平碉樓相比,鼓浪嶼這一歷史國際社區更強調社區和人,強調社區文化的廣泛參與和延續,多元的文化造就了鼓浪嶼獨特而豐富的社區文化,對于近現代中國亦有著深刻的作用,這正是鼓浪嶼作為一個新的世界文化遺產地所具有的價值。


實際上,作為著名的旅游景點,鼓浪嶼并不需要通過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來吸引游客,反而可以用世界文化遺產的標準來保護自己,對旅游人數過多的問題做有效的管理,而每一個鼓浪嶼的居民也都能夠感受到申遺的過程是一個社區文化的積累,重新讓人找回理想中的、記憶中的鼓浪嶼的文化,在有了這樣的文化復興以后,才能帶來社區的文化自覺、自信與自豪,這也正是申遺的重要意義。


鼓浪嶼申遺雖然已經成功,但正如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先生在現場所說的:“未來還有很多工作要做,鼓浪嶼社區的進一步規劃還需要細化,同時,我們與旅游部門之間的‘博弈’還很艱辛。”只有在社區的廣泛參與下,鼓浪嶼才能變得更加美麗,更適合人居住,成為一個真正的歷史國際社區。
除此以外,對于中國文化遺產的現狀,宋新潮先生也提到:“中華文化需要有足夠的自信,我們的文化遺產不需要數量來證明,但我們應該自覺提升文化遺產,將‘預備清單’做得更好。”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