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冷知識|地震震級測定結果為什么常常有不同版本?
澎湃新聞 王亦赟 張軒婷
字號

中國四川省阿壩州九寨溝當地時間8月8日21時19分發生里氏7級地震,據國家地震臺網官方微博,地震發生后5分鐘,這一地震曾被自動測定為6.5級,19分鐘后,才正式測定為7.0級。

地震級數修訂并未罕見事。8月9日新疆地震自動測定為6.1級,后正式測定為6.6級,而2008年汶川地震速報的震級為里氏7.8級,隨后修訂為8.0級。
四川省地震局曾向成都晚報介紹,地震發生后,地震臺網的臺站儀器會自動進行測定并上傳,時間大約在1分鐘以內。正式測定則需要監測所工作人員對地震的震中、震源深度、震級進行分析,然后將地震信息報到國家臺網中心,臺網中心會對提交的信息進行把關,信息核定后政府才會對外發布,這個過程一般是15分鐘左右。
據中國地震信息網,世界各國在地震參數的確定和發布上,大部分都采用多次修訂、發布,自動處理和人機結合的方式。不同的地震臺站由于所處的位置對地震波的衰減和響應不一樣,采用的地震儀器頻帶不同,測定的震級是會有差別的,有的差別還比較大。一般來說,遠離震中的臺站,差異較小,一致性也比較好。正式測定時,需要盡量多的地震臺測定,然后取平均的結果,使用臺站越多就越準確。
校對:徐亦嘉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澎湃矩陣
新聞報料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