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機器人會搶金融民工的飯碗嗎?他們嚴肅地談了談這個問題
人工智能來了,對金融領域會有什么影響?機器人會不會搶了金融民工的飯碗?
8月10日,2017網易經濟學家年會夏季論壇上,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長朱寧、北京師范大學國際金融所所長賀力平、國泰君安網絡金融部負責人畢志剛等專家發表了各自的觀點。畢志剛分析人工智能對金融的影響時表示:“現在機器人投顧都能夠做了,而且準確度相當高。在現在這個時代,機器人投顧可能不能完全取代人工,但它已經是我們很好的投資輔助決策的工具了。”
以下是論壇發言實錄:
主持人:非常感謝嘉賓的到來,也歡迎你們來到今天的網易經濟學家年會夏季論壇,本場圓桌論壇討論的主題是“科技如何賦能金融”。去年監管抓得很嚴,去年全國金融經濟會議上強調了要防風險,想問一下各位監管的收緊對中國金融行業會產生哪些影響呢?
朱寧:會產生非常長遠深遠的影響。
三個原因。
第一,金融行業它是一直備受監管的行業,有深層次的原因。三個原因。第一是金融市場里剛才講到非常不對稱,買的不如賣的精,投資者處在優勢,消費者處在劣勢,為了保護消費者自己的權益必須有監管在里面。
第二,2007年、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敲響了警鐘,金融行業講到道德風險,金融機構大到一定程度會覺得大而不倒,自己做任何事情都是有道理的,一旦出問題政府會為自己買單,這樣處在非常極度的膨脹,自己的利潤轉加到其它地方的態勢,需要接受市場的監管。
第三,我們看到沒有其它行業會對整個全球的經濟全國的經濟有這么深遠的影響,金融是彌漫到整個全球經濟的血脈里,給各種機構提供投資管理的服務,一旦金融發生任何問題,對經濟有非常大的沖擊。我們提出預防系統性金融風險,維護金融穩定,很大程度是宏觀審慎的監管思路,每一個金融機構自己都會用自己利益最大化的方式去做事。但這種做法往往會加劇宏觀層面產生不利于宏觀方面的金融風險,這點是為什么我們一旦監管思路發生改變,無論是整個金融創新的步伐和力度還是整個現有金融機構規劃和發展,同時還有中國金融機構中國企業家,國際化走出去的步伐都會受到整個金融監管體系、金融監管思路的影響。
主持人:非常感謝朱院長,想問一下賀所長,是不是金融監管的收緊就意味著中國金融體系的主體是傳統的金融機構?
賀力平:未來金融的主體應該是多元化的,傳統的金融機構因為有它自身的優勢和信譽,一定會繼續發揮很大的作用。但新興的金融機構,包括通過互聯網金融出現的一些以前沒有的金融機構,以及傳統金融機構和科技企業或互聯網金融機構的合作,而融合出來的一些新的金融機構都會有自己的作用。
在科技金融這個大背景下,很多新生事物層出不窮,大家都有機會,即使是監管的加強也不會中斷,我的體會是加強金融監管,傳統的監管有不足,一個是缺位,另外是對新事物沒有看清楚,三是現有監管機構相互之間的配合協調還比較弱,針對這些問題提出要加強監管。
加強監管我體會它總的方針不是要回到過去一潭死水不允許創新,未來中國金融經濟發展肯定在創新過程中,所以加強監管與推動創新這兩者應該是不矛盾的,而且應該是相輔相成的,所以監管層面面對新事物要不斷學習。
前面國務院研究所的張所長,她從一個比較高的角度涉及到這個事情,政策層面面對新生事物,它是我們經濟發展的前途所在,但我們不能像過去那樣放任自流,讓它自生自滅,而是要采取有機結合。
我個人覺得科技金融在中國有強大的生命力,而且有寬廣的前景,即使是在加強金融監管的背景下,還會維持繁榮的局面。
主持人:對于像金融科技的企業,是怎么面對未來收緊的監管環境的?今天主題是科技金融,很多企業都在進行金融上的創新,在創新的過程中怎樣面對監管環境呢?能給金融科技企業提些建議嗎?賀所長?
賀力平:合規,只要有規要符合,而且要主動地準備一些基礎的信息,向監管層面提供這些信息,監管層面涉及到規章或者比較模糊的地帶進行政策的溝通。
一方面對交易過程,對服務的對象,要采取誠信的做法,剛才朱教授講,賣家總是比買家精,這種信息不對稱,金融機構或交易平臺具有這樣的信息優勢,但利用這種信息優勢不能建立在欺負消費者、欺負客戶對象的基礎之上。
只要我們的金融機構,不管是傳統的還是新興的,能堅守住這樣基本的原則,即使是一些政策規章還沒有到位,還是可以繼續去發展,這是一種合理的市場機會,應該去加以利用,但是不能利用自己的信息優勢去欺詐你的交易對象,這應該是個底線。
主持人:問一下畢總,傳統的金融機構與互聯網企業的合作會產生什么樣的效果呢?
畢志剛:從科技金融發展的前景和最近的趨勢和熱點事件來看,這個前景應該是令人非常激動和充滿無限想象力的。就像我們今天跟網易簽署的戰略合作協議一樣,君易的這個合作正如論壇的主題一樣“科技給金融賦能”,做普惠金融以科技的能力把金融服務的門檻降低,把原來只有機構投資者高凈值享受高端的服務,通過科技的手段、通過我們的平臺、通過我們APP精準能夠推送到我們長尾的客戶上,也就是所有做普惠金融實現的路徑。
在這里邊無論是科技的進步還是業務模式的創新,無論在發達國家海外市場還是在國內,都已經出現了非常令人激動的一些場景,這些場景它的未來的實現對于整個金融企業服務客戶能力都會是一個非常大的得益性的改變,甚至也會影響到我們行業競爭格局的改變。
說一個具體的例子,在座各位可能是證券行業某個證券公司的客戶,以前普遍的感受無論我是哪家券商的客戶差別是不大的,也沒有感覺到我享受到什么服務。其實對券商來講,為什么會出現這個情況呢?對比簡單的數據不去講其它很多各方面的主客觀原因,可以看整個證券市場我們股民人數根據一碼通的比例大概在1.2-1.6億股民投資者,投資顧問大概1.5萬名,相當于一個投資顧問要服務兩到三千個客戶,怎么可能服務得過來?沒有享受到服務,可能是一個很普遍很自然的現象。
比如說在前面張所長講的人工智能自然語音技術大數據的支撐,比如廣普的服務,通過機器的賦能、技術的賦能,使專業化服務會降低門檻到長尾服務上,在這個領域里無論人口還是線上紅利時代結束了,金融要回歸服務的本原,這才是核心競爭力。在核心競爭力產生技術能推動它產生很大變化的時代,如果抓住機遇的企業有可能脫穎而出,會改變整個行業的競爭格局,我們認為是很有可能的,所以它的意義非常大。
主持人:剛才您提到人工智能的應用,現在很多金融機構推出智能投顧的產品,您認為這個產品未來前景是什么樣?
畢志剛:這個領域是非常熱的領域,這個走勢非常好,這個現象不僅在國內的資本市場,根據前不久的考察來講,即使在美國科技比較創新和發源地的東西部,硅谷和波士頓這兩個科創企業比較聚集的地方這也是比較熱點的話題。
而且我們可以看到關于這個領域相關涉及到的技術、算法、自然語義處理、大數據、模型、投資組合等等非常熱門,目前這個技術特點是所有的人都看到它的進步非常大,這是由于我們現在這個時代的計算能力,信息系統計算能力得到大幅提升,數據共享的廣度深度也得到非常大的提升,某些算法領域特別是Facebook等互聯網企業推動算法的進步,機器人投顧人工智能得到很大發展。
我們也能看到目前這個技術,雖然比幾十年以前這不是新的概念,人工智能是幾十年以前美國人提出各國都進行研究的技術,現在比以前看到更多希望和前景,但今天我們可以很肯定地說,今天它仍然不能完全取代人的作用。機器學習做投資組合所有跑出來的模型,能夠長時間整周期,一個完整投資周期跑贏TF指數的比例非常低,剛才張所長片子里也有人機大戰,機器人組合以年化26%的收益率領先投資者,這個成績在目前看到的機器學習模型里仍然是極其罕見的,在特定場景下才能有這樣的成績。把它作為普通的服務方式目前仍然是不成熟的。
我們可以看到它的發展速度非常快,現在科技進步發展方式和原來不同,原來科技是封閉在高校研究所靠專家進行,而現在人工智能技術是全球所有的人在共同努力。舉個簡單的例子,當所有的人用百度地圖時,所有的人全中國的人在幫百度訓練他的機器人,所有人用科大訊飛智能投顧系統時,全中國的人在訓練它的自然語義識別技術,所以科大訊飛智能識別是全球第一。
科技現在的進步發展速度為什么越來越快呢?因為科技進步和它推動研發的模式和原來有了很大的不同,大家以開放、互聯的方式做推動,人工智能進步的速度在大家的共識中2-3年會取得非常階段性或驚人的進步,今天的人工智能僅僅相當于3歲的小朋友,機器學習的能力相當于3歲小朋友,在座每一位不可能把自己資產交給3歲小朋友打理,但這個小朋友成長得很快,很有可能馬上變成富有活力的年輕人,對外界事物非常敏感的年輕人。到那個時候我們在某些垂直領域下,機器人投顧可能取代傳統的投顧,下一階段人工智能是不是危及到分析師人工投顧了?這些機構能有效做哪些事呢?
第一,十幾分鐘處理全球所有新聞,找出某支股票相關性對股價做出基本判斷,是正面還是負面。
第二,相關機構快速寫出簡訊,把這條資訊推給客戶看。
第三,快速地通過知識圖譜、關系圖譜,把某一條重大的黑天鵝事件,對哪些關聯企業產生影響呈現出來。
所有這些工作在以往需要兩周以上的時間,有專業的研究團隊去做,現在機器人投顧都能夠做了,而且準確度相當高。在現在這個時代,機器人投顧可能不能完全取代人工,但它已經是我們很好的投資輔助決策的工具了。這個投資輔助決策的工具把原來高端的研究員提供的服務,通過技術把它平民化,這個技術就可以使用到普惠金融上去,所以它對未來普惠金融,對服務長尾客戶、海量客戶的基礎是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根據速記整理,有刪節,未經主講人審定)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