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圍攻十日,功敗垂成:淞滬會戰第一階段的中日攻防戰
1937年8月淞滬會戰爆發,在第一階段中國軍隊以五萬之眾圍攻在上海的六千日軍,德械師、重炮、坦克一齊上陣,連續苦戰十天,卻沒能將日軍解決,隨著日軍援軍趕到,攻守態勢易手,十日圍攻,功敗垂成。五萬對六千,在優勢如此明顯的情況下,中國軍隊為什么無法取勝?

對手:日軍上海特別陸戰隊
1937年8月13日,“八一三事變”爆發,淞滬會戰就此打響。中國軍隊最初的目標是一舉消滅在上海的日軍,最低限度也要將日軍趕下海。中國軍隊在兵力上占絕對優勢,又有內線作戰的便利,日軍在本土的援軍三五天之內到不了上海,因此中方認為達成這個目標還是很有把握的。
當時在上海的日軍并不是陸軍,而是海軍陸戰隊。從1894年甲午戰爭開始,日本就開始派軍艦常駐上海。1897年,上海小車工人示威,日軍從“大島”號軍艦上抽調20名水兵登陸,守備日本駐上海總領事館,這是日軍在上海派駐地面部隊的開始。
1927年3月,面對中國大革命的浪潮,日本派遣來自吳港、橫須賀、佐世保三個鎮守府的特別陸戰隊共3個大隊在上海登陸,與駐防上海的“利根”號巡洋艦上的臨時陸戰隊合編成“聯合陸戰隊”,總兵力約1400人。這支聯合陸戰隊在阻止北伐軍進入上海的日租界,以及1928年5月在阻止北伐軍進攻的“濟南事變”中都發揮了關鍵性作用。因此在北伐戰爭結束后,日軍沒有將這支部隊調回本土,反而在1928年6月從這支聯合陸戰隊中挑選精銳,正式組建“上海陸戰隊”,編入“遣支第一艦隊”序列常駐上海。
上海陸戰隊成立后,日軍在上海的野心便迅速膨脹。1932年1月28日竟然進攻上海的中國駐軍,但遭到了駐防上海的十九路軍的奮起抵抗。十九路軍不僅擊退了日軍的進攻,更一度展開反攻,日軍只得于1月31日緊急從本土抽調陸戰隊增援上海。中國也派出由最精銳的87師、88師和教導總隊組成第5軍趕赴上海參戰,雙方在上海展開激戰,日軍見戰局不利,于2月調動陸軍第9師團和第12師團在上海登陸投入戰斗,最后雙方于3月達成停戰協定。
在“一二八事變”中,日軍陸戰隊的表現顯然不盡如人意。但日軍還是注意到了這支部隊的價值——如果沒有這支陸戰隊,日本在上海的租界很可能在陸軍到達之前就被中國軍隊攻占。日軍認為上海陸戰隊表現不佳的原因是沒有裝備足夠的重武器,因此1932年10月,日本海軍發布《海軍特別陸戰隊令》,將上海陸戰隊升格為與海軍鎮守府平級的“上海海軍特別陸戰隊”,編制包括5個步兵大隊、1個炮兵大隊和若干直屬部隊,總兵力增至2000人,裝備150毫米榴彈炮4門、120毫米榴彈炮4門、75毫米山炮12門、速射炮4門、九二步兵炮4門、高射炮4門、150毫米迫擊炮8門,坦克、裝甲汽車約20輛,而且步兵武器主要是德制MP-18伯格曼沖鋒槍,可以說裝備精良,遠遠超過一般的陸軍部隊。

提起日軍上海特別陸戰隊,就不能不提到坐落于四川北路和東江灣路交匯處的日軍特別陸戰隊司令部大樓。這幢大樓始建于1924年,占地約6130平方米,1929年擴建為鋼筋水泥結構的五層城堡式建筑,四周是樓房,中間圍成一塊占地約2200平方米的大操場。整個建筑外形就猶如軍艦,當時在東江灣路四川北路一帶,是絕對的制高點,大樓上的火力點可以有效控制附近很大范圍的街區,日軍還在樓頂的平臺上部署了高射炮,成為名副其實的堡壘。
在1937年8月的淞滬會戰中,這幢大樓是中國軍隊進攻的首要目標,中國軍隊使用了最先進的德制150毫米榴彈炮,還派出飛機進行轟炸,但由于炮擊距離較遠,飛機受到地面防空火力的威脅,無法低空精準投彈,所以命中精度很低,最終未能摧毀這幢大樓。而地面部隊在付出了巨大代價后,還是沒能將其攻占,這也成為中國軍隊永遠的痛。

8月10日,“虹橋機場事變”發生后,日軍意識到戰爭已迫在眉睫,因此將原駐漢口的陸戰隊分隊、以及第三艦隊各大軍艦上的臨時陸戰隊分隊都集中到上海,同時急調佐世保鎮守府第1特別陸戰隊和吳鎮守府第2特別陸戰隊增援上海。到12日隨著這兩支部隊到達,在上海的日軍已經增至4000人。
8月13日,淞滬會戰開始后,日軍要求上海特別陸戰隊務必堅守6天,堅持至日本本土的陸軍增援到達。日本海軍第三艦隊司令長谷川清中將認為,在中國軍隊接連增兵持續猛攻的情況下,這點兵力難以完成堅守6天的任務,因此連發兩封電報請求火速增派援軍。應他的強烈請求,橫須賀鎮守府第1特別陸戰隊、吳鎮守府陸戰隊2個大隊和佐世保鎮守府陸戰隊2個大隊共約2400人于18日和19日先后到達上海。這樣,日軍在上海的兵力已經達到6400人,同時日軍也開始在上海的僑民中緊急征召在鄉軍人(即退伍軍人)作為補充兵員。
除了地面部隊,日軍在長江口海域還有4艘巡洋艦、13艘驅逐艦、12艘炮艦。航空力量有岸基航空兵進駐長崎大村機場、朝鮮半島南端的濟州機場和臺灣臺北機場的轟炸機38架、戰斗機14架,以及“龍驤”號、“鳳翔”號航母(位于對馬海峽以西海域)、“加賀”號航母(位于馬鞍列島海域)和“神威”號水上飛機母艦(位于象山以東海域)上的123架艦載機。因此,日軍的海空力量相當雄厚。

十日圍攻,功敗垂成
根據《淞滬停戰協定》的規定,中國軍隊不能駐扎在上海市區,只允許駐扎保安團負責治安。但是到了1937年8月,情況已經不同了,”盧溝橋事變“后全面抗戰已經開始,所以也就再沒必要遵守這個協定了。
“一二八事變”時,率領第5軍和十九路軍并肩作戰的張治中,在1936年就以中央軍校野營辦事處的名義組織了淞滬戰役指揮部。他多次組織在長江三角洲地區的演習和地形勘察,制定了部隊開進上海的預案和《圍攻上海計劃》,提出了先發制人的作戰方針。“盧溝橋事變”后,張治中出任京滬警備司令,名正言順地指揮京滬方向的作戰。
8月11日,根據蔣介石的命令,張治中率87師、88師開赴上海。由于事先計劃周密,至12日中午,張治中的司令部到達南翔,87師、88師都已進入市區預定位置,上海市民有五年多沒有看到過中國軍隊,突然見到這許多軍容嚴整裝備精良的中國軍人,無不為之振奮。部隊到位后,張治中便請示13日拂曉發起攻擊,但是西方列強不希望上海發生戰事,因此各國領事館一起要求中日雙方至少在24小時內不要開戰,迫于外交壓力,蔣介石命令張治中推遲攻擊。但是雙方部隊在前線已經劍拔弩張,13日下午在八字橋雙方就開始交火了,淞滬會戰就此打響。不過真正有組織的戰斗要到14日才開始。
14日,國民政府將全國戰場劃分為四個戰區,其中淞滬地區就屬于第三戰區,由馮玉祥和顧祝同擔任戰區正副司令長官,張治中則改任第9集團軍司令,負責指揮上海浦西市區作戰。此時他所指揮的部隊不僅僅只有87師和88師,第56師、98師和獨立第20旅也都已經先后到達,16日第36師也抵達上海參戰,在這5個師又1個旅中,36師、87師、88師是由原來首都警衛軍發展而來,98師則是陳誠土木系的骨干部隊,都是中央軍嫡系中的嫡系,更是第一批調整師(也就是俗稱的“德械師”),是當時中國軍隊中最精銳的部隊。配屬炮兵部隊有炮兵第3團24門75毫米山炮、炮兵第8團16門150毫米榴彈炮和炮兵第10團(欠1個營)16門150毫米榴彈炮,其中炮10團的德制150毫米榴彈炮是當時中國最先進的榴彈炮,全軍總共才只有兩個團48門。另外,還有中國僅有的裝甲兵團戰車營第1連、第2連的約30輛坦克參戰。這樣的陣容,就當時的中國軍隊而言,絕對是豪華配置了。

當天,中國軍隊的攻勢相當凌厲,87師進攻楊樹浦、88師進攻虹口,奪取了一些外圍據點,但傷亡很大,264旅少將旅長黃梅興陣亡,他也是在淞滬會戰中犧牲的第一位少將。15日、16日,中國軍隊并沒有繼續全線進攻,而是在調整部署,準備下一步總攻。日軍在這兩天的反擊都被擊退。
17日,87師和88師再次發動總攻,經過激戰基本肅清日軍外圍陣地,將日軍壓縮到租界狹小區域內的曲尺狀防線。18日,中國軍隊再次暫緩攻勢,調整部署。19日,投入35師、87師、88師和98師,在坦克掩護下發動總攻,擔負中央突破的36師在付出了慘重代價后沖到了匯山碼頭,但被碼頭上堅固的鐵柵門所阻,一時無法突入碼頭,隨即遭到日軍猛烈炮火的轟擊,傷亡慘重,不得不退回唐山路。87師也未能攻占日軍核心陣地公大紗廠,形成膠著。

此次突貫作戰雖然未能一舉實現預期目標,但將日軍曲尺狀戰線左右兩翼基本割裂,左翼虹口方向日軍被壓縮在陸戰隊司令部和公大紗廠等少數幾個核心據點,右翼楊樹浦方向日軍態勢更為危急,被迫在百老匯、公平路一帶放火以阻止中國軍隊的進攻。還有200多人在中國軍隊的圍攻下逃入公共租界,被英軍繳械。
但是中國軍隊連日苦戰,兵鋒已顯鈍態,在接下來的幾天始終難有進展,全線都陷入膠著。到了22日,來自日本本土的陸軍第3、第11師團開始在寶山登陸,戰局頓時逆轉,戰場主動權隨之易手,雙方攻守態勢也就此換位,圍殲六千日軍陸戰隊的計劃最終功敗垂成。
作戰失敗的原因
中國軍隊以絕對優勢兵力,還有重炮坦克支援,居然連續猛攻十天都沒能肅清在上海的六千日軍,結局確實令人扼腕嘆息。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日軍裝備精良,訓練有素,而且充分吸取了“一二八事變”的教訓,進行了周密的準備,防御工事火力配系都早有計劃,同時還擁有海空火力優勢。反觀中國軍隊方面,思想上還延續著“一二八事變”的經驗,認為日軍不過爾爾,各方面幾乎沒有進步。戰略上又受政治外交掣肘,錯過了最有利的時機。
具體分析,從軍事上來說,首先指揮上有不足。張治中雖然早就提出“先發制人”的作戰方針,但是戰前的各項準備卻很不充分,連怎樣對付匯山碼頭的鐵柵門都沒有任何預先準備,結果讓部隊密集擁擠在門前,在日軍猛烈火力下遭受了慘重傷亡。張治中本人指揮部設在南翔,遠離前線,不能迅速根據戰況及時改變部署,對幾個師的攻擊進度始終不能進行有效的協調。
在14日和17日兩次總攻之后,雖有了一定進展,卻沒有乘熱打鐵,反而暫緩攻勢調整部署,給了日軍以喘息之機,這樣的停頓確實很失策。張治中的回憶錄中記載,他因為部隊指揮序列的調整沒有及時被通知到,就跑到蘇州第三戰區司令部去核實查詢,結果遭到蔣介石的訓斥。作為戰役指揮,在戰事緊張的關頭為了一支部隊的隸屬關系而跑去蘇州,實在也是不應該的。9月8日,張治中辭去第9集團軍兼左翼軍總司令的職務,不久調任湖南省主席。蔣介石對他的軍事指揮顯然很不滿意,所以在此后的八年抗戰中再未讓張治中執掌兵權。

戰術方面,德械師固然是精銳,還受過德國顧問的訓練,但更偏重于野戰,缺乏城市巷戰的訓練和技術,一味只知道平推直進,戰術相當呆板。整個圍攻作戰期間,只有幾次穿插迂回,一次87師由熱心市民帶路穿過沒有日軍把守的小路抵近了日軍陸戰隊司令部,但因后援沒能及時跟進,只得無功而返。如果充分動員民眾,利用上海市區街巷復雜的特點,尋隙突進,穿插迂回,肯定能大大加快進展。炮火上中國軍隊確實無法和日軍相比,但是卻很少使用在巷戰中非常有效的爆破手段,也是令人不解。
中國軍隊也沒有強調集中兵力火力的原則,兵力上雖然數倍于日軍,但是在開始的兩天只投入了兩個師的兵力。在19日的突貫作戰中,雖然投入了4個師,但同時攻擊三個方向,重點進攻方向并沒有太大兵力優勢。火力上更是如此,本來火炮就明顯不如日軍,還不集中使用,而是以營連為單位分散配屬給各師,導致火力更加分散。
協同方面,中方雖然有空軍參戰,但都用于攻擊日軍軍艦,對于地面作戰幾乎沒有任何直接支援和配合。步兵和炮兵的協同也有不足,德制150毫米榴彈炮性能先進,射程遠威力大,但沒有一線步兵的目標指引,命中精度很低,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和坦克的協同更是嚴重脫節,步兵只知道坦克開道,卻不知道為坦克提供掩護,造成步坦脫節,結果坦克沒有發揮突擊作用,就在沒有步兵掩護的情況下幾乎損失殆盡了。

十日圍攻,作為淞滬會戰第一階段,雖然因為種種原因,沒有能夠取得殲滅日軍的預期目標,但是中國軍隊在作戰表現出來的英勇無畏,仍然在抗戰史上留下了光輝的篇章。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