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趙醫生的“千里會診”
早上8:00,剛查完房,趙性泉主任匆忙地往2層的會議室趕去。在那里,有一個遠程會診正在等著他。
“主任,現在有一個疑難病例需要您會診。”
“哪的病例?”
“是青川縣的。病人發現右側肢體無力兩個小時。昨天晚上23點入睡,凌晨4點家屬發現右側肢體無力。他們已經完成了血管內治療,現在需要一些后續治療的建議?!?/p>
打通患者就醫最后“一公里”
快步走進會議室,趙性泉主任迅速拉起一個視頻會議,與青川縣的醫生進行視頻交流,遠程會診昨晚接診的病例。
趙性泉主任是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神經病學中心主任兼黨總支書記。他和他的團隊,一直在嘗試通過打造跨區域的線上會診平臺,將最領先的腦血管病診療技術向全國輸出。
在過去的3年時間里,除了需要緊急會診此類典型病例,趙性泉主任還需要帶領團隊每周兩次進行重點、典型案例的遠程會診,幫助邊遠地區的基層醫生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實際難題。

趙性泉主任及團隊通過騰訊會議進行遠程會診
“現在基本上分區域診療,他們會把基層醫院例如縣級醫院、地級市醫院提的一些需要會診的病例進行梳理。梳理完之后,委托影響力大的省級醫院專家、主任、教授來進行組織和篩選,最后再拿到會診平臺進行交流和會商。我們天壇醫院每次會有2-3名醫生出席,也邀請省級醫院醫生一起來參與,每次討論4-5個病例。”
趙性泉主任認為,通過騰訊會議這類工具推動遠程診療,實現重點、典型案例的跨區域討論,可以給縣級、地級市醫院更多的技術支持,某種程度上有效推動了“分級診療”的實現,打通了患者就醫的最后“一公里”。
在使用騰訊會議的同時,天壇醫院神經病學中心和腦血管防治協會還借助騰訊iOA輕量化部署,保障了腦血管病防治協作網絡的順暢運行,緊密連接各地醫護人員,同時保障了患者數據的安全性。
如果說,騰訊會議搭建起了跨越中國的生命之橋,那么騰訊安全便讓這座橋更加安全和穩固。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作為國家神經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趙性泉主任所在的團隊在2019年發布了一份中國腦卒中的白皮書《中國卒中報告2019(中文版)》。他們在調研中發現,中國腦卒中的治療現狀出現一種嚴重的分布不均衡——在一些發達的省會城市,例如北京、上海、廣州,腦血管救治的能力和水平已經和國際接軌;但在一些邊遠地區,尤其是西部城市和農村地區,治療基礎仍然非常薄弱,亟待改善。
在中國,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農村地區,其總體卒中發病率(298/10萬)高于城市地區(204/10萬)。農村是腦卒中的“重災區”,鄉村居民腦血管病發病率、患病率和病死率均高于城市居民。

《中國卒中報告2019(中文版)》顯示,中國腦卒中治療水平出現嚴重的地區分布不均衡
但縣域醫院的診療水平卻參差不齊。在遠程會診的初期,基層醫生提出的問題往往都很具體。
“例如血管狹窄開不開通?一些治療矛盾的地方應該怎么解決?還有一些是不確定診斷方向。”
這些遠程會診帶來的新發現,最終也讓趙性泉主任下定決心推動“同病同治”。
“在天壇醫院,我們采用的是國際上比較認可的MDT的模式,并組成了腦血管救治團隊共同為腦血管病患者打造規范化的服務,同時根據實際治療經驗和指南要求,對這套指南標準不斷改進,再推廣到有救治能力的各級醫院,實現‘同病同治’?!?/p>
趙性泉主任及其團隊打造規范的治療標準,推動“同病同治”
腦卒中俗稱“中風”,具有高病死率、高致殘率等特點,并且缺血性卒中需要救治的時間窗比較窄,發現疑似卒中就要及早救治。趙性泉主任希望,“同病同治”能進一步推進基層醫生指導、教育工作,幫助基層醫生守好腦卒中預防和治療的第一關,在腦卒中領域實現城市與農村之間診療的同質化,提升基層醫生診療的規范化水平。
破解后疫情時代的“慢病”管理之困
另外,腦卒中患者復發率較高,在診療過程中還需要關注隨訪和增強患者及家屬二級預防的意識。
有些現狀,即便是像趙性泉主任這樣的資深教授也覺得無奈?!安∪送昧藗掏颂?,開始的一個月很好,兩個月減半,到了三個月、一年連藥也都不吃了,該干嗎干嗎。煙也戒了,一個月,兩個月后又復吸,三個月抽的更兇了。”
腦卒中病人的隨訪管理也是腦卒中治療的一個關鍵節點。但現在全國疫情反復,各地疫情防控措施不同,很多病人無法如期到醫院復診。
趙性泉主任認為,騰訊會議這類工具能夠破解后疫情時代的“慢病”管理之困。醫生們通過騰訊會議隨時拉起視頻,遠程對病人進行隨訪復診,既避免了疫情期間的人員流動,又能及時了解病人情況。
“腦血管病是一個典型的急病,也是一個慢病,因此隨訪體系任務是相對比較重的。如果互聯網醫療發展得快,醫生能夠在診療前就了解病人的日常情況,隨訪就診效率就能提高?!壁w性泉主任提出。
例如是否可以通過便攜的穿戴設備,對病人的血壓進行日常監測,通過心電圖知道病人是否存在房顫等心率變化,甚至血氧、睡眠等情況。如果讓動態觀察成為現實,這對慢病控制將帶來非常大的便利。甚至包括患者發病時的一些指導,都能根據動態數據做出更準確的判斷。
盡管實施了各種醫改,但就醫難依然是現實。省會城市大型綜合醫院里常年人滿為患。在疫情催化下,互聯網醫療發展迅速,數據顯示全國互聯網醫院從2018年的100多家增長到目前的1700家。人們期待,在數字技術快速發展的當下,互聯網醫療可以成為推動優質醫療資源覆蓋基層的重要途徑。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