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河北科大決定對韓春雨成果啟動學術評議,最壞結果會是什么?
北京時間8月3日凌晨,學術期刊《自然-生物技術》宣布撤回河北科技大學韓春雨團隊于2016年5月2日發表在該期刊的論文。此前的一年時間里,論文中新基因編輯技術NgAgo-gDNA的重復性備受國內外學者質疑。
同日早間,河北科技大學官網刊發《韓春雨團隊發布聲明》,其中提到:“鑒于該論文已撤稿,學校決定啟動對韓春雨該項研究成果的學術評議及相關程序。”
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韓春雨研究成果將要面臨的學術評議究竟是什么?多名學術界人士在接受澎湃新聞(www.kxwhcb.com)采訪時表示,學術評議大同小異,但各個學校組織過程中也會不一樣。一般來說,學術評議的內容包括學校請第三方機構或者其他學校的本領域專家對論文成果的真假、原始數據進行調查,聽取研究者本人陳述,然后給出一個結論。整個學術評議的時間則無固定期限,一兩周到一兩年都有可能。
一名學術界人士表示,“學術評議的結論一般由本領域非本單位的權威學者來給出才有信服力。”當然,如果學術評議過程中,學校組織的是專門的第三方學術機構,結論就不是由代表個人的專家給出。
從河北科技大學官網的聲明來看,韓春雨團隊同意按學校安排選擇一家第三方實驗室,在同行專家支持下開展實驗,驗證NgAgo-gDNA基因編輯的有效性,并將實驗結果公布。
至于學術評議結束后的相關程序,目前不得而知。另一名學術界人士對澎湃新聞(www.kxwhcb.com)表示,“對學術評議之后發現存在問題的實驗,還要評估到底是有意為之,還是實驗失誤等方面的無心過失,比如研究者水平有限導致將一些錯誤數據報道等。然后再視情節嚴重程度,對其進行追責。”
不過,對韓春雨團隊的研究成果而言,目前在學術期刊領域僅僅顯示其重復性受到國內外學者的普遍質疑。上述人士表示,“現在只是撤稿,后面具體怎么發展,還有很多種可能。”
值得一提的是,從國內類似的學術調查事件來看,目前最嚴重的后果為撤銷榮譽及追繳科研經費等。國內一所“985”高校在十年之前曾對本校一名影響惡劣的科研造假人員撤銷各項職務和學術頭銜等,但并未涉及彼時業內預計的刑事追究等。
韓春雨出生于1974年,現為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本科畢業于河北師范大學,碩士就讀于中國農業科學院,在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取得博士學位。
2016年5月2日,韓春雨團隊在《自然-生物技術》發表關于新基因編輯技術NgAgo-gDNA的論文。按照韓春雨團隊的實驗結果,該技術效率之高,能媲美已有“基因魔剪”之稱的CRISPR-Cas9,對基因的特定位點進行準確地剔除、添入等。論文發表之后,瞬間帶來諸多贊譽。
然而兩個月之后,該論文的可重復性受到國內外學者的廣泛質疑。在按照韓春雨論文所述的方法進行實驗后,他們無一例外地沒有看到NgAgo技術有能編輯基因的跡象。自2016年7月起,來自澳大利亞、美國、西班牙的學者,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哈爾濱工業大學等13位中國生物學家,以及國內外20位生物學家,相繼通過多種形式公開發聲質疑實驗結果,并呼吁啟動學術調查。
而韓春雨本人在被質疑的這一年時間里,不愿公開實驗記錄,并多次表示他的實驗可重復,他正在不斷改進實驗效率。韓春雨還曾多次表示,其他實驗室無法重復,80%的原因是實驗用的細胞被污染了。
2016年11月16日,《Questions about NgAgo》(《關于NgaAgo的疑問》),以學術通訊(Letter)的形式在線發表在國內期刊《Protein&Cell》上。通訊稱,這么多獨立實驗室的細胞都被支原體污染是不現實的。事實上,幾名署名作者在實驗前已對細胞進行了檢測,確認它們并未被污染。
直至8月3日,《自然-生物技術》宣布撤稿,撤稿理由系韓春雨主動申請。在學術出版里,受到廣泛質疑的論文在期刊的調查和協調下,往往由論文作者主動向期刊申請撤稿,以減少對論文作者科學信譽的傷害,同時避免更多的科研工作者繼續引用該論文。
《自然-生物技術》在社論中表示:“我們現在確信韓春雨的撤稿決定是維護已發表科研記錄完整性(編注:社論英文原文為integrity,“完整性”為自然科研上海辦公室翻譯。integrity亦有“誠實”的含義)的最好做法。”
韓春雨團隊的撤稿聲明中則提到,“雖然許多實驗室都進行了努力,但是沒有獨立重復出這些結果的報告。因此,我們現在撤回我們的最初報告,以維護科學記錄的完整性。不過,我們會繼續調查該研究缺乏可重復性的原因,以提供一個優化的實驗方案。”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