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多家國際期刊談如何處理爭議性論文:要求作者提交原始數據
法制晚報·看法新聞8月3日消息,北京時間8月3日凌晨,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韓春雨關于新基因編輯技術NgAgo-gDNA的論文《自然-生物技術》撤回。法制晚報·看法新聞記者采訪《科學》、《細胞》等頂尖科學雜志,揭秘國際學術期刊處理爭議性論文的過程。《細胞》出版社的媒體關系經理約瑟夫·卡普托接受法制晚報·看法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在大部分的案例中,在與作者做最初的交流與溝通后,他們會要求作者提供論文中涉及的原始數據。《科學》雜志發言人費倫告訴記者,各國對于處理學術不端的過程和程序都各不相同。在韓春雨的案例中,其實驗的不可重復性并不意味著其存在不當行為,人為的錯誤也可以解釋為何導致實驗無法重復這一結果。因此,確定這一問題需要評估作者的研究文件和原始數據。每年大概只有3到5篇論文被該雜志撤回。
要求作者提交數據原始材料,與評審人和專家一起評估
《細胞》是由著名多媒體出版集團愛思唯爾旗下的細胞出版社(Cell Press)發行的關于生命科學領域中最新研究發現的雜志,與《自然》、《科學》雜志并稱為全球三大頂尖科學雜志。對于如何處理存在爭議性的論文,細胞出版社的媒體關系經理約瑟夫·卡普托接受法制晚報·看法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無論是實名讀者還是匿名舉報,只要是對論文內容存疑的的問題,都會直接引起期刊編輯的關注,并對這些問題進行清晰的記錄和調查。
正如《細胞》雜志的首席執行官埃米莉·馬庫斯所言,“在細胞出版社,我們相信作者是值得信賴的,作品都是費盡心血,最為重要的是,在調查最終下結論前,他們都是無辜的。因此,我們在應對這些情況下,對這些情況不存在“預先判斷”。
卡普托告訴法制晚報·看法新聞記者,“在大部分的案例中,在與作者做最初的交流與溝通后,我們會要求作者向我們發送出版論文中涉及的原始數據,并確定在這些原始數據中,能夠找到已經編制后的數據的各個組成部分。”
“此外,我們還會從編輯的角度對這些原始材料進行評估,并與評審人或是其他專家一起評估這些材料。”卡普托表示,“在這一過程中,如果調查分析發現了嚴重的問題,我們會要求作者通知他們所在的機構以及他們研究的資助機構。”
卡普托表示,糾正科學記錄是期刊的首要任務。由于調查過程的保密性,因此無法詳細地向對這一問題表示擔憂的人們進行詳細的細節報告。因此,無法向記者提供具體的案例來解釋一項爭議性論文的調查是如何進行的。但是可以說明的是,整個調查過程包括收集和評估數據,以及與作者進行討論并配合機構的調查。
對于一般調查大概需要多長時間,卡普托表示,“這可能會花費一些時間,期刊希望整個調查過程能夠越快越好,但是這其中由于牽涉一些嚴重的問題,相比于快速地得到結果,期刊更傾向于獲得正確的結果。”
一旦撤回論文,要求作者在聲明中解釋原因
歐洲分子生物學組織雜志(EMBO)媒體負責人迪爾曼·基斯林接受法晚·看法新聞記者采訪時則表示,在論文出版前,EMBO有著詳細的編輯質量評估步驟來發現問題,例如EMBO的“圖像取證分析”。因此,比起解決在出版后論文中出現的問題,解決在論文發表前出現的問題要更加有效率和有效果。
此外,EMBO內部有清晰的內部流程來驗證已發表的論文中存在的潛在數據問題。EMBO的科學編輯將會首先評估來自對論文的指控是否證據是充分的。編輯對期刊的內容負責,他們會保證公平,與論文的發表沒有任何的利益關系。一旦出現問題,編輯將會首先從作者方獲得第一回應。此外,他們還會咨詢外部的專家,通常包括評審該論文的同行評審人。如果出現的問題影響這個論文的結論,而且并不是因為一個簡單的錯誤造成的,那么期刊將會聯系聘用該作者的單位。如果問題很嚴重,那么期刊從一開始就會通知作者所在的機構。
一旦問題被確認,這其中有數個機制可以來更正科學記錄。首先是更正(對一些數據或是文字進行更新),或者是部分撤回(對特定數據標記撤回),或者是全部撤回。
與EMBO類似,卡普托告訴法晚·看法記者,最終的分析結果報告可能導致幾個潛在的后果。根據具體的問題和疑慮,《細胞》雜志可能要求作者準備一份更正聲明,或者撤回論文,并在撤稿聲明中解釋撤回論文的原因。而如果調查分析結果顯示論文并沒有疑慮,《細胞》雜志將不會采取進一步的行動,并選擇在期刊出版的編者按中解釋整個調查過程,以及決定不采取行動的原因。如果由于任何原因導致潛在的解決方案出臺時間的延遲,《細胞》雜志會出版“編輯關注”來提醒讀者,調查仍在進行中。
法制晚報·看法新聞記者了解到,《自然-生物技術》雜志關于此次韓春雨及其同事發表論文的調查步驟與《細胞》雜志大致相同。
《科學》每年3-5篇論文被撤,“誠實錯誤”最常見
對爭議性學術論文如何處理的問題,法制晚報·看法新聞還聯系了全球三大頂尖科學雜志之一的《科學》雜志。該公司發言人米根·費倫告訴法制晚報·看法新聞記者,《科學》雜志每年評估大約12000篇提交給期刊的研究手稿,但是這其中大約只有7%、即約800篇通過同行評審并最終出版。在這些被出版的論文中,僅有極少的一部分被撤稿,大概每年只有3到5篇被撤回。
被撤回的稿子中大部分,也是最常見的是一些“誠實的錯誤”,只有極少數情況下是由于涉嫌學術不端的行為而遭到指控被撤稿。這里的“不端行為”是指偽造、欺詐等等。這樣的行為將會被相關的機構或是研究的資金援助機構調查。這些機構將會發布報告,如果論文研究確實存在嚴重問題,那么將會促使期刊采取行動。《科學》雜志嚴肅對待所有這些案例,并努力盡快地糾正這些科學文獻。
費倫告訴記者,各國對于處理學術不端的過程和程序都各不相同。在韓春雨的案例中,其實驗的不可重復性并不意味著其存在不當行為,人為的錯誤也可以解釋為何導致實驗無法重復這一結果。因此,確定這一問題需要評估作者的研究文件和原始數據。
【新聞背景】
國內外學者表示無法重復韓春雨團隊論文中的實驗
中國河北科技大學的韓春雨團隊發表的有關一種新基因編輯技術的論文一直在國內外存在爭議。韓春雨團隊2016年5月在全球著名學術刊物《自然》的子刊《自然-生物技術》上報告說,他們發明了一種新的基因編輯技術NgAgo-gDNA。根據論文,與當前基因編輯領域內的主流技術CRISPR-Cas9相比,NgAgo-gDNA技術在一些方面具有優勢。但隨后中國以及國外都有學者公開表示,無法重復論文中描述的實驗。這項研究成果遭到多方質疑。
《自然》的新聞報道引述韓春雨的話說,他現在已發現一個不容易引起注意的問題,或許能解釋為什么別人很難重復他在論文中描述的實驗,他目前正在進行實驗來進一步確認,有了結果后他會把數據以及相關資料公布出來。他告訴《自然》,自己還需要一點時間。
2016年11月29日,《自然-生物技術》向法制晚報·看法新聞記者發送了期刊關于“利用NgAgo進行DNA引導的基因組編輯”的聲明以及一篇“編輯部關注”,以提醒讀者“人們對原論文結果的可重復性存有擔憂”。
聲明指出,《自然-生物技術》已審慎考慮過所有關于韓春雨及同事原著論文的評論。在任何情況下,如果一篇論文在發表后遭到批評,我們都會對各種批評進行審慎和全面的評估,此次也不例外。
《自然-生物技術》認為,讓原作者在能力所及的情況下對上述通信文章所提出的擔憂展開調查,并補充信息和證據來給原論文提供依據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們將繼續與原論文的作者保持聯系,并為他們提供機會,以在2017年1月底之前完成其調查。屆時,我們會向公眾公布最新進展。
而在同時發表的“編輯部關注”中則指出,和論文作者進行了溝通,他們正在調查造成可重復性缺乏的潛在原因。
2017年1月19日,《自然-生物技術》再次發布聲明指出,該期刊已獲得有關韓春雨實驗可重復性的新數據,需要調查研究這些數據。《自然-生物技術》當天給法晚·看法記者發來其發言人的聲明中稱,關于“利用NgAgo進行DNA引導的基因組編輯”論文,《自然-生物技術》仍然致力于盡可能仔細和負責任地探究圍繞韓春雨等人論文的擔憂。聲明指出,自2016年11月28日發布Cathomen等人的通信文章和編輯部關注以來,期刊獲得了與NgAgo系統可重復性相關的新數據,在決定是否采取進一步行動之前,期刊需要調查研究這些數據。
(原題《對話多家國際期刊談如何處理爭議性論文:要求作者提交原始數據》)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