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丝瓜视频▓无码免费,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大长腿白丝被c到爽哭视频 ,高清无码内谢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路上的美國史︱美利堅的黑歷史、原住民的悲歌:眼淚之路

葉山
2017-10-09 14:05
來源:澎湃新聞
? 私家歷史 >
字號

【編者按】

如果要評選美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時代,那么1830年代的安德魯·杰克遜總統執政時期肯定能排得上號。杰克遜出身貧寒,早年從軍,在1812年美英戰爭中一舉成名,并于1829年當選為美國第七任總統。在他當政期間,雖然有維護聯邦統一、提高總統職權等政績,但也有許多被后世所詬病的惡政,比如讓政府內貪污橫行,拉幫結派,腐朽不堪的分贓制度;又比如他對銀行的抵制,最終讓第二銀行(基本相當于后來的美聯儲)垮臺,使美國的經濟陷入倒退。在他執政期間,最不堪回首的要數1830年推出的《印第安人清除法案》,這一紙條文讓生活在美國境內的各個部族的印第安人面臨滅頂之災,導致了原住民流離失所、背井離鄉、甚至斷絕了文化傳承。這其中,切諾基等分布在東部的部族首當其沖地受到驅逐條例的影響,他們走出的眼淚之路是對這段歷史杜鵑啼血般的見證。

所謂的眼淚之路(Trail of Tears,又作血淚之路),就是在1830年之后,受到美軍驅逐的東部原住民向西部的印第安領地(Indian Territory)保留區遷移的過程中所走的路線。狹義的眼淚之路特指切諾基人的遷移路線,這條路從今田納西州一帶的切諾基人故鄉出發,越過田納西河、俄亥俄河以及密西西比河,進入密蘇里、阿肯色一帶的平原,最終通往主體位于今俄克拉荷馬州境內的印第安領地。而廣義的眼淚之路則包括了許多其他民族遷徙的路徑,包括陸路和水路等不同的途徑。

眼淚之路示意圖

肖尼人的詛咒

在歐洲人到達北美洲之前,北美大陸上生活著上千個原住民部族,其中在東海岸有阿布納基、佩科特、莫西干、易洛魁、波華坦、薩斯奎哈納、勒納普等上百個不同的部族。當歐洲人登陸以后,這些原住民的平靜生活便一去不返了。由于地理的隔絕,原住民對歐洲人以及非洲黑奴所帶來的病毒毫無抵抗力,在與歐洲人接觸之后,病毒在原住民里大肆傳播,他們的人口數迅速減少,一些部族甚至十不存一。幸存下來的原住民又被卷入了戰火之中,原住民要么直接面對歐洲人的槍炮,要么成為歐洲大國之間戰爭的炮灰。

比起廣闊而荒蕪的西部平原和山地,交通發達、發展迅速的東海岸地區的原住民受到的沖擊更大。比如佩科特人因為和荷蘭人交好,在1636年被意圖搶占荷屬地區的英國人擊潰,幾乎滅族;擅長講故事、留下了諸多神話傳說的勒納普人,為了逃避七年戰爭及獨立戰爭的戰火而遠走他鄉,最終輾轉到了俄克拉荷馬;曾經組成了強大聯盟的易洛魁人,在美國獨立戰爭中陷入了內亂,其六個大部中,四個支持英國,兩個支持北美大陸軍,美國獨立后,支持英國的四部被各個擊破,地盤被紐約和賓夕法尼亞瓜分,而支持大陸軍的兩部也未獲重視,逐漸在移民潮中被沖散,最終被歷史吞沒。到了19世紀初,東部的上百個部族里,值得一提的,只剩下分布在阿巴拉契亞山西側及俄亥俄河谷地區的肖尼人,以及以切諾基人為代表的、思想比較開放的南方五部。

被全世界稱道了兩百年的美國《獨立宣言》里,有句很有名的“人人生而平等”,但當時美國國父們所指的“人”是有局限的,婦女和黑奴不在其中,原住民當然也被排除在外。美國建國之后,其國土內的各部印第安人,大多數都沒有被當作美國公民。雖然杰克遜總統簽署驅逐條令是在1830年,但由于印第安人常常占據著肥沃的土地和重要的交通線路,美國軍隊對東部印第安人的驅逐早在其建國之初就開始了。

肖尼人的酋長

第一個被美軍動刀的部族是肖尼人。 肖尼人是密西西比河以東各民族里最善戰的一個,他們的活動范圍在阿巴拉契亞山的腹地,以及山西側的河谷低地和密林里,崎嶇的地形和茂密的叢林是他們最佳的掩護。曾經的英國人就從來沒在肖尼人身上撈到多少便宜,而美國人對肖尼人的作戰也打得十分艱苦。1794年,肖尼人與五大湖地區的懷安多特人、齊佩瓦人、邁阿密人、休倫人等部族組成了西北聯盟,并聯合了加拿大的英國人,一起對抗美國人的進剿。雖然在倒樹之戰后敗給了美軍,但肖尼人的勢力范圍并沒有太大的損失,從那以后,他們返回了自己的主場,繼續和美國人周旋。

倒樹之戰(來自大英百科)

在19世紀初的麥迪遜總統時代,美國處于困境之中。歐洲由拿破侖挑起的戰火阻斷了大西洋上的商路,美國經濟處于崩潰邊緣,起義暴亂時有發生。與此同時,政府高層的黨派之爭以及南北方之間的制度和利益之爭也愈演愈烈。在這樣的情況下,原住民和美國人的沖突就成了美國轉移矛盾的借口。1810年前后,美軍再次對肖尼人展開進剿。阿巴拉契亞山上縱橫交錯的小徑為肖尼人提供了最好的主場掩護,也讓美國人多次陷入伏擊圈。此時肖尼人的領袖叫做蒂卡姆西(Tecumseh),在他的號召下,周圍各部族紛紛前來支援肖尼人,共同守衛自己的土地,組成了蒂卡姆西聯盟(Tecumseh's Confederacy,又譯特科抹人聯盟)。在蒂卡姆西的領導下,這個聯盟作戰十分生猛。

蒂卡姆西畫像

但蒂卡姆西再是驍勇,也扭轉不了歷史的潮流。在美軍的重兵壓境下,蒂卡姆西不得不率眾撤到了五大湖和中西部地區,到達了印第安納領地(今印第安納州)境內。1811年,肖尼人在迪波卡奴被美軍擊敗,其重要據點先知鎮被占領。迪波卡奴之戰在原住民歷史里的地位,就好比中國歷史上的淝水之戰、安史之亂或者鴉片戰爭等等,屬于改變了歷史走向的一戰,如果沒有這一仗,說不定肖尼人真的就可以和英屬加拿大串通一氣,威脅美國后方了。就連地質界在給北美的六大地層系列命名的時候,其中一層也叫迪波卡奴碳酸巖系列。

迪佩卡奴之戰(來自大英百科)

到了1812年,內外交困的美國為了進一步轉移矛盾,進攻了英屬加拿大,美英之間再度開戰。蒂卡姆西立刻和英軍結盟,共同對抗美軍。然而,被阻隔在內地的肖尼人基本得不到英國人的支援,在美軍的圍攻下,他們不得不繼續往北轉移,一直走到了加拿大境內。美軍尾隨著肖尼人,進入了加拿大,來到了伊利湖北岸馬拉維安附近的泰晤士。蒂卡姆西率眾做了頑強的抵抗,不幸陣亡。

蒂卡姆西成為了各部印第安人的英雄,關于他身后的傳說從此層出不窮。比如民間盛傳,蒂卡姆西死前,對擊敗自己部族的美軍將領威廉·哈里森耿耿于懷,并對其施以詛咒。后來,哈里森當上了美國總統,卻在就職僅僅一個月之后便染病去世,成為了美國歷史上在職時間最短的總統。又有傳言說,蒂卡姆西立下毒咒:自己死后,每一位在尾數是零的年份勝選的美國總統都將在任期內死去。這便是美國歷史上曾連續一百多年揮之不去的特科抹人詛咒:一連七位在尾數是零的年份勝選的總統在任期內死亡,包括哈里森(1840年勝選,就任一月后病故)、林肯(1860年勝選,任期內遇刺)、加菲爾德(1880年勝選,就任半年后遇刺)、麥金利(1900年獲連任,任期內遇刺)、哈定(1920年勝選,任期內病故)、小羅斯福(1940年連任,任期內病故)和肯尼迪(1960年勝選,任期內遇刺),直到1980年勝選的里根總統在遇刺之后生還,才打破了這個詛咒。

不管蒂卡姆西是否真的立下過這些詛咒,這種傳說能迅速流傳開來,體現了當時的原住民對蒂卡姆西這位英勇的領袖的懷念與感激,以及對美國人的仇恨。然而,肖尼人此時敗局已定,他們的余部向西退卻,在密蘇里河沿岸繼續抵抗美軍,最后徹底失敗,于1860年代被遷到了俄克拉荷馬。

被各個擊破的五大文明部族

肖尼人失敗了,南方五部便出現在了美國人的清洗名單中。南方五部包括切諾基、喬克托、奇克索、克里克和賽米諾五個部族,他們都生活在美國傳統上的南方,也就是今天美國的東南地區,從密西西比河一直到佛羅里達半島的這一區域。這五個部落有個共同點:思想開放,歐化程度很高。歷史上,他們是最早一批和歐洲人接觸的原住民,而且是同時和英國、法國和西班牙三大殖民勢力的接觸,因為這一區域正好是這三股勢力的交匯區。其中的喬克托人甚至分成了東、西、南三個大部,分別和英國、法國和西班牙結為了盟友。

在和歐洲人的長期交流和貿易中,這五個民族逐漸接受了歐洲人的宗教、科學和藝術,甚至有的部落還接受了歐洲人的生活生產方式,文明程度相當高,因此被稱為“五大文明部族”。比如,喬克托人發明了一種類似曲棍球的體育項目,被公認為世界上最早的球類運動之一;切諾基人發展出了一套比較完善的藥學體系,可以醫療許多簡單常見的病癥;奇克索人鐘愛藝術,能歌善舞,且很早就接受了基督教;克里克人為了迎合歐洲文明,內部主動發起過變革;塞米諾人在人權問題上甚至比當時的白人更先進,他們主動收留從種植園里逃出來的黑奴,不僅為他們提供庇護,還和他們通婚,形成了黑賽米諾這么一個分支。

喬克托人發明的球類游戲Stickball(來自印第安日報網站)

由于高度的歐化,這五個民族中的切諾基人成為了少數被建國初期的美國認可為公民的原住民部族。然而,開放的思想和公民的身份并沒有成為這五個部族的保護傘。和肖尼人等其他部族一樣,他們也沒能逃過被美國人圍剿清除的厄運。

這五個部族里,第一個惹禍上身的是克里克人。1811年3月25日,一顆碩大且閃亮的彗星出現在南船座方向的天空,被法國的天文學家最先觀測到。隨后,這顆彗星越來越大、越來越亮,地球上越來越多的人都能在夜晚目睹這一奇觀,它甚至在半個世紀后被托爾斯泰寫進了《戰爭與和平》里。克里克人也看到了這顆彗星。接受了歐洲科學洗禮的大部分克里克人,相信這是一種天文現象,但仍然有一些迷信的頑固派認為這顆彗星是不詳的征兆。這些人聲稱,這顆彗星的出現,是因為克里克人的全盤歐化觸怒了祖先的神靈。在他們的唆使下,一部分克里克人發起了反對美國、反對歐洲文明的暴動,而開明派的克里克人則堅決不向頑固派妥協,于是克里克內戰爆發了。

彗星是不詳的預兆,雖然是迷信,但這一次還真的言中了。就在彗星出現后不久,世界上便爆發了兩場大戰:拿破侖東征俄國,以及1812年美英戰爭。于是,克里克內戰很快就演變為1812年美英戰爭的一部分,開明派(下克里克人)和頑固派(紅簽克里克人)分別聲稱和美國與英國結盟,展開了殘酷的廝殺。到了1814年,歐洲的拿破侖戰爭告一段落,騰出手的英國人對北美派出了重兵。陷入危機的美國決定先安內再攘外,于是在3月底,時任將軍的安德魯·杰克遜對反對美國擴張的頑固派發動了總攻,于馬蹄河灣(今阿拉巴馬州東部)幾乎全殲了頑固派克里克人的部隊,一舉平息了克里克內戰。此戰之后,杰克遜也不管是敵是友,把頑固派和開明派的大片土地都統統占領。從此以后,原本勢力范圍遍及佐治亞和阿拉巴馬兩個州的克里克人,只剩下了零散的小片土地。

馬蹄河灣古戰場航拍圖

繼克里克人之后,下一個遭殃的是塞米諾人。1810年代,佛羅里達半島還是西班牙人的地盤,但西班牙的國力已經大為削弱,當地真正的主人是塞米諾人。自從幾百年前從克里克人中分化出來之后,塞米諾人就世代經營著這個溫暖濕潤的半島,在那里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文化印記,如今的佛羅里達州立大學還以塞米諾人為圖騰。1816年,美英戰爭結束后不久,杰克遜就把手伸向了他覬覦已久的佛羅里達半島。但是,剛經歷一場大戰的美國并不想立即又和西班牙人發生大規模戰爭,于是在進軍佛羅里達的時候,他們打出的旗號是征討在美英戰爭中支持英國的塞米諾人。

佛羅里達州立大學NCAA橄欖球賽前的塞米諾人儀式

此時的西班牙帝國早已不復當年之勇,眼見美國人入侵自己的地盤,卻只派出了少量的軍隊和美軍比劃。這樣,保衛佛羅里達的重任便由塞米諾人承擔,這場戰爭也被稱為第一次賽米諾戰爭。塞米諾人畢竟不是美軍的對手。到了1819年,佛羅里達全境都被美軍占領,第一次賽米諾戰爭結束,落魄的西班牙人徹底放棄了佛羅里達,而塞米諾人則元氣大傷。如愿以償地拿下了佛羅里達半島后,美國人意識到,塞米諾人竟然敢替西班牙人出頭,日后或許會成為心腹之患,于是在之后的時間里,對塞米諾人不斷地進行打壓。

眼淚之路上的血淚史

1829年,戰斗英雄安德魯·杰克遜入主白宮。這位民主黨的創始人,在大鬧第二銀行的同時,于1830年簽署了《印第安人清除法案》。從此,美軍便開始“依法”清洗原住民各部族。實際上,這條法案并非直接允許美軍去進攻原住民。這里所謂的清除(Removal),是允許政府和原住民各部進行土地交換的談判,用西部的土地來換取東部原住民部落所占有的土地。

這條法案實際上針對的是南方的五個部族。杰克遜簽署此法案,除了他早年和原住民打過很多仗,心里可能存有偏見以外,更重要的原因是為了獲取美國南方人的支持,以維護美國聯邦。當時美國南方各州的人口數暴漲,而南方的種植園經濟又對土地有著大量的需求。南方的五個原住民部族,占據了大量的優質土地,甚至占有一些金礦,這讓南方的美國人非常眼紅。這條法案一通過,南方人紛紛表示支持,因為那些被原住民占據的土地,很快就可以落到自己的手上了。當時,美國南北方的矛盾已經開始激化,1820年密蘇里妥協案(將馬薩諸塞州拆分以平衡南北方在國會的勢力)表面上穩定了南北局勢,實際上加劇了南北方之間在經濟和社會上的對立。所以,杰克遜在這個時候通過的《印第安人清除法案》,對美國來說,確實有避免(至少是延緩)國家分裂的意義。

然而這項法案卻讓原住民成為了犧牲品。法案里名義上說是進行自由平等的土地談判,執行的時候實則是各地政府紛紛對原住民施壓,用各種手段逼迫他們離開世代生活的故鄉,遷往遠方的那些陌生而貧瘠的土地,如有抵抗,美軍將找借口隨后跟進,進行強制驅逐。

安德魯·杰克遜

杰克遜總統及其繼任者范布倫總統將該法案執行得相當徹底。在他們執政期間,南方五大文明部族超過12萬原住民被送進了印第安領地。喬克托人是第一個西遷的部族。該部于1830年法案推行不久之后,決定武裝保衛自己的家園,卻被美軍輕松擊敗。在政府和美軍的雙重施壓下,他們率先走上了西遷的路。由于是在戰敗之后匆忙西行,他們沒有帶足過冬的衣物和食物。政府在沿途扮演的角色只是驅趕,沒有為他們提供必需的用品和哪怕最基本的援助,結果導致幾千名喬克托人在路上死亡。

接下來輪到塞米諾人,他們也不愿意妥協,于是第二次賽米諾戰爭于1835年爆發,美軍深入佛羅里達半島,歷經數年,終于擊敗了塞米諾人的抵抗力量,俘獲了大批的塞米諾人,將他們通過水路押送到了密西西比河以西的地區。少部分塞米諾人留在了佛羅里達半島南部的大沼澤一帶,后來在1855年和美軍展開了第三次賽米諾戰爭,最終在美國的陸軍和海軍圍攻下戰敗。

作為美國公民的切諾基人也難逃這項清除法案。切諾基人中的精英們,知道自己的實力完全無法抗衡美國,強行抵抗只有死路一條,因此他們希望和美國人進行談判,用五百萬美元的價錢,把他們在密西西比河以東的土地交換掉。然而這一舉動卻遭到了人數眾多的切諾基平民的反對。這些切諾基平民無法接受出售自己的故土這個決定,于是發起了抗議。從此,切諾基人陷入內亂。1838年,范布倫總統派出軍隊,對遲遲沒有西遷的切諾基人發起了清剿。最終在美軍的驅逐下,切諾基人被迫西遷。和喬克托人一樣,匆忙西遷的切諾基人,在上千公里的旅途中,因為饑餓、寒冷和疾病而不斷倒下,至少有5000人死于沿途。

西遷路上的切諾基人

奇克索和克里克兩個部族也隨后陸續西遷,聽說其他部族的慘狀之后,這兩個部族沒有抵抗,并且做了充分的準備,因此西遷比較順利。在路過阿拉巴馬的時候,一位酋長受到了當地一家報社的采訪。這位酋長對報社傾訴時說,這條向西的道路,是一條帶著眼淚和死亡的路。當這篇報道發表之后,眼淚之路這個說法便誕生了,并被后世的歷史學者們沿用,來描述東部各原住民部族西遷時所走過的道路,甚至也被用來描述《印第安人清除法案》被執行時期的這一段歷史。

阿肯色境內的眼淚之路遺跡

到達印第安領地之后,各個民族重新建立了自己的家園,開始經營他鄉。美國政府答應過他們,在印第安領地里的土地會受到尊重和保護。然而事與愿違,隨著西進運動的發展,印第安領地還是受到了美國移民的沖擊,更有甚者,領地中的許多區域后來發現了金礦或石油。結果是,美國人再一次對印第安領地里的原住民發動了驅逐,把他們趕進了一個個更小的分散的保留區中。這樣的情況直到二戰以后才得以改善,因為二戰期間,納瓦霍和奇克索等民族,運用自己的語言,在太平洋戰場上擔任通訊員,讓日本人無法破譯美軍的情報,立下了赫赫功勛。二戰之后,美國人終于意識到歷史上對原住民的種種待遇是不公平的,于是才逐步改善了原住民的地位。此后,一些思想開放的原住民開始走出保留區,融入進各行各業,但更多的原住民還是選擇留在保留區內,過自己的生活。

來自奇克索部的NASA宇航員約翰·海靈頓

如今,切諾基等原住民部族走過的眼淚之路,被美國政府定為有重大歷史意義的遺跡,納入了國家歷史小徑名錄,受到聯邦政府的保護,歸國家公園署管轄。這條路是原住民不愿回憶的往事,因為這條路見證了他們永遠地失去故鄉的歷史,見證了他們的至少一萬五千名部眾于沿途的死亡;這條路也是美國這段黑歷史所留下的傷疤,它時刻提醒著這個以民主和自由為立國之本的國家,不要重蹈覆轍。

    校對:丁曉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主站蜘蛛池模板: 衡阳县| 府谷县| 沧源| 道真| 杨浦区| 怀远县| 县级市| 永德县| 女性| 嘉善县| 驻马店市| 屏边| 苗栗市| 大城县| 徐汇区| 萍乡市| 沙洋县| 化州市| 阳城县| 哈尔滨市| 枝江市| 桂阳县| 珠海市| 连平县| 光泽县| 定远县| 赣榆县| 黑龙江省| 长海县| 江源县| 永年县| 海原县| 庆城县| 琼海市| 建昌县| SHOW| 仙桃市| 宁海县| 怀来县| 伊宁市| 蒙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