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六國青年4800米海拔溯源瀾滄江,為流域發(fā)展建言獻策

玉樹州雜多縣西北,4800米海拔的高原草甸,唐勱站在瀾滄江源頭,緩緩舀起一碗水。
站在這位廣西大學生一旁的,還有老撾、緬甸、泰國、柬埔寨和越南5國大學生。瀾滄江自云南出境,以湄公河之名依次流經這5個國家。
7月26日這天,六國青年連續(xù)第三個暑假相聚在了共同的母親河源頭。
“毫無疑問我們大家在一起,做對了一件事情。”活動的發(fā)起人之一、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以下簡稱“復旦大學國務學院”)黨委副書記方明說。兩年間,這項活動不斷升級,從單純的夏令營發(fā)展成了國際性賽事——六國青年“頭腦風暴”,為流域的治理和發(fā)展獻策。
溯源瀾滄江
“原來湄公河的上流兩旁是沒有樹的。”第一次來到瀾滄江源頭,老撾國立大學林學學生Vansy Phengthajaim告訴澎湃新聞記者,他對自己的母親河有了更多理解。
他說,原來家鄉(xiāng)一百多萬人賴以生存的母親河,在上游地區(qū)卻是難以生存的,沒有樹,只有大片大片的草地。

去往源頭的路程也給他留下深刻印象。從玉樹雜多縣城走土路,一路顛簸4個半小時,才能抵達源頭附近,之后還要步行三公里。當天下了雨和冰雹,高寒草甸上的最后這段路并不好走。草叢覆蓋著大片的土地,幾乎每一步都得小心謹慎地,避開那些密布的深沒腳踝的水坑。
平常生活在低海拔,在去源頭的路上,Vansy和隊友們還遇到了不同程度的高原反應。“一開始很難呼吸,后來我跟當地人學著搖搖晃晃地走路,要熱水喝。”Vansy說,回國后,他會講這段經歷講述給更多的人聽。
“真的是非常奇特的經歷,景色很迷人,卻呼吸困難。”老撾國立大學學術研究院院長Phosy Chanhming也向記者感慨。
“這項活動很有意義,” Phosy Chanhming認為,活動促進了各國青年彼此的了解,“比如很多學生之前反對湄公河流域發(fā)展水電站,但現實親眼見到玉樹情況后,發(fā)現這樣的項目其實是有必要的。”
他還認為,對專家們來說也是如此。以他自己為例,來到源頭他才深刻認識到,湄公河流域在不同地區(qū)有著差異和分歧,“這對構建共同的信任和理解非常有幫助。”
玉樹當地對環(huán)境保護的重視,也讓Phosy Chanhming記憶深刻。“上源頭的路上,一路有很多碎石,但沒有任何垃圾,還有垃圾車跟著我們。我相信未來會更好。”
7月26日下午7時許,步行抵達源頭后,在紀念碑前,六國青年代表用英文發(fā)出了共同倡議:“用青年對話深化國家間的互聯互通,用青年交流搭建各國親密友好的友誼之梯。”

不斷升級的活動
最早,這項活動只是一個夏令營,但在兩年時間里,很快發(fā)展為一個國際性的青年創(chuàng)新比賽,且規(guī)格不斷提升。
2015年,受當地政府邀請,復旦大學組織了六國官員、學者和學生代表70余人,在瀾滄江源頭實地考察、立碑紀念。夏令營結束后,一個更宏大的想法開始醞釀。
“夏令營做完以后,給我印象很深刻的,到源頭區(qū)去有一種文化上追根溯源的朝圣式的心態(tài),這種心態(tài)打動了我們。”方明說。
很快,2016年1月,賽事首次國際組委會會議在南寧舉行,確立了活動的框架。8月,專家和選手再次相聚在了玉樹,首屆比賽拉開帷幕。2017年1月,第二屆決賽在南寧舉行。兩次比賽的主題分別是“水與水環(huán)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和“氣候變化與減災合作”。
這項比賽全名為“‘瀾滄江-湄公河之約’流域治理與發(fā)展青年創(chuàng)新設計大賽”(YICMG)。簡單而言,六國大學生組隊提出自己的創(chuàng)新方案,以期解決地區(qū)共同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問題,為國際河流的治理出謀劃策。
Vansy和兩位隊員參加了第二屆的比賽。由于農民過量使用農藥化肥,其殘留隨降雨進入河流,導致湄公河流域水質富營養(yǎng)化嚴重,Vansy和同學通過實驗研究發(fā)現,班蘭葉可以吸收75%的硝酸鹽和95%的磷,因此設計出利用班蘭葉降低水質富營養(yǎng)化項目。
在為期3年的項目周期內,Vansy團隊計劃建立試點,組織研發(fā)推廣班蘭葉產品,以期實現凈化湄公河水質的目標,同時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經濟增長。這個項目脫穎而出入圍了第二屆決賽。
“青年和青年的交流,也需要抓手。感情加深要一起有合作,有進步,有體驗。”談到設立這樣的比賽初衷時,方明說,“這個抓手要符合可持續(xù)發(fā)展實際需求,符合普惠性的原則,我們摸索發(fā)現,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設計應該是對的方向。”

頗為巧合的是,就在2016年3月,瀾湄六國領導人聚首海南三亞,從領導人層面正式啟動瀾湄合作機制,共同打造瀾湄國家命運共同體。在方明看來,這一巧合也體現了青年其實和國家在同步考慮問題。
由夏令營發(fā)展而來的這項賽事,一誕生就邁入了發(fā)展的快車道。目前,該賽事也已被中國教育部納入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年度活動安排,成為瀾湄六國政府認可的國際活動。
“青年人最富朝氣和夢想,也最容易相互溝通和理解。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實現六國間的民心相通,青年的交流合作尤為關鍵。”2017年7月29日,在賽事首次訓練營啟動儀式上,青海省委常委、宣傳部長張西明現場致辭時說。
把問題變?yōu)樾袆?/strong>
2017年7月底,在兩次決賽的基礎上,比賽的首次訓練營在青海舉行。這也是六國青年此行來到玉樹的目的。
訓練營邀請了前兩次決賽的優(yōu)勝隊伍,包括8所高校的35名青年,展示他們最新的項目成果,并在訓練營進一步得到專家指導,乃至專業(yè)力量的孵化。
“最初的制度設計就有這個環(huán)節(jié),不能賽完了就結束了,要把問題變?yōu)樾袆印!狈矫髡f。
賽事首次走進了青海省會西寧,在青海大學舉行的瀾湄咖啡屋(Mekong Café)環(huán)節(jié),學員們以團隊為單位,就項目進一步孵化,每30分鐘一次輪換,與每一位專家和導師進行溝通。

“終于有些思路了。”在和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學術服務中心主任陶韡爍交流過后,廣西財經學院的三位學生說。
她們提出建立“瀾滄江-湄公河流域香蕉-氣候減災聯盟”,聯合各國政府、農資企業(yè)、加工廠和種植戶等,共同應對主要極端天氣下香蕉種植的難題。陶韡爍建議她們先嘗試在一個地區(qū)試點,要到鄉(xiāng)、縣的氣象資料和香蕉產值數據,建立模型,先探求其中的關系。
在和專家交流后,Vansy也告訴澎湃新聞記者,他們還回去后要繼續(xù)升級項目,嘗試讓班蘭葉產油、產茶、產肥料,產生更多經濟效益,并建立1600平方米的試驗田,待項目成熟后,再推薦給當地人。今年1月的決賽后,他們完善了方案,設立了項目預算,這一點也得到了多位專家的好評。
“整個項目是有傳承性的,讓青年有機會展示自己,出一分力,去支持整個湄公河的發(fā)展。”現場導師、越南河內人文社科大學副教授裴紅杏(Bui Hong Hanh)告訴澎湃新聞記者。
在肯定活動意義和選手創(chuàng)意同時,復旦大學國務學院教授鄭宇表示,有些團隊在公益項目和商業(yè)項目間搖擺,但是很難兼顧,需要進一步明確定位。
泰國蘭實大學學生Akira Limtakui也告訴澎湃新聞記者,自己項目非常宏大,在和專家的交流后,更明晰了定位。她和團隊計劃邀請30位來自湄公河流域內不同國家的學生,為他們提供掌握自然災害的理論和具體調研、實踐的機會。
“從學校來說,主辦這樣的活動,一開始就像模擬性質,增長學生的眼界,促進交流。”鄭宇說,“但很多學生創(chuàng)意完全有可能付諸實施。”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