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武漢打工人的盒飯時光
原創(chuàng) 看見武漢? HANS漢聲


從現(xiàn)在開始
我們就是一分鐘的朋友
我認(rèn)識這樣一群人,他們中午從來不點外賣,只吃公司樓下的盒飯。
人均20塊以內(nèi),出餐時間不超過2分鐘,打菜師傅的手快穩(wěn)狠,一勺排骨滿滿當(dāng)當(dāng),不會像校食堂大媽那樣手總是抖。
吃完了滋一口攤涼了的紫菜蛋花湯,啟動王者榮耀的“TIMI”應(yīng)聲響起;或者瞇起眼睛點一根煙,開始天南海北跨天。
在各類網(wǎng)紅餐廳遍地開花的武漢,總有那么幾家葷素搭配,干凈美味,分量到位的打工人食堂,保留著十幾年如一日的烹飪手法和用餐環(huán)境,成為了打工人心照不宣的治愈港灣。
01
桔子小姐。

世界上有那么多個城市,城市里有那么多個盒飯店,她卻走進了我的。
那是一個下著小雨的中午,我吃完double份的紅燒肉加一個干子肉絲,窩在卡座角落重溫《神雕俠侶》。
一位穿著藏藍色長款風(fēng)衣,留著披肩長發(fā)的小女生提著大包小包,風(fēng)風(fēng)火火走進來坐在我對面,剛收起的雨傘帶來了一陣潮濕的氣息。
她朝我微微一笑:“能幫我看一下東西嗎?”

她點完回來,一個番茄雞蛋加兩個青菜,一邊吃一邊時不時抬頭看看我。
我表面上波瀾不驚:接下來她應(yīng)該問我,“你在看什么書呀?”
她像鼓起勇氣一樣低頭在手提袋里翻找了一下,抬頭沖我笑了笑:“謝謝你,吃個桔子吧。”
我已經(jīng)很久沒有點過double份的紅燒肉,也很久沒有在吃飯的時候跟陌生人說過話,雖然我知道這場雨不會下很久,不久她就會離開,這一刻,我只想再聽聽桔瓣在齒尖爆開的聲音。
02
小帆船停在二樓。

我曾連續(xù)一個月在公司樓下的一家小碗菜吃飯,老板比我小一歲,盤下這家店還不到半年,墻上貼的是上一家黃燜雞米飯的菜單。
他請的個廚師有點懶,每天中午就那幾個花樣,我提過意見,第二天干子肉絲換成了千張肉絲。
但是他們家二樓有個小沙發(fā),大概一人長,旁邊堆滿了米、油、一次性飯盒,空氣里有淡淡的紙殼味道。

我每次吃完飯了會躺在上面咪半個小時,這段時間老板會關(guān)上二樓的燈,囑咐店員不要上樓。
它是停靠在上午下午兩艘巨輪中的一艘小帆船,打工人躺在上面搖晃在輕松的港灣。
03
盲盒。

“糖醋排骨、土豆牛腩、干子芹菜肉絲、再來個番茄雞蛋。”
“17塊錢,番茄雞蛋跟你蓋在飯上面啊,你要雜糧飯還是白米飯?”
這天早上,長春街超音速快餐的師傅不小心打潑了雜糧袋,成就了今天的隱藏菜單。
我每次都是抱著開盲盒的心態(tài)去吃飯的,稍微晚一點,類似糖醋小排這樣的硬菜就被打光了,那時候,打菜師傅會籠我:“等一哈等一哈,后面還在炒。”

你問她在炒么菜她也答不上來,只見采購師傅沖出廚房騎上電動車,消失在郝夢齡路菜場的盡頭。
這時,一條隊會分成兩列,一列:“就這跟我打一份吧。”一列選擇等一手。
15分鐘后,我吃到了清炒茼蒿和臭干子燒肥腸,再喝一碗今天上新的綠豆湯,到位了。
04
雙份燒鵝飯。

兩份燒鵝飯,再燙一個青菜,跟老板說一聲大概率其中一碗會斬一只鵝腿(平均3份飯里有一只鵝腿,想吃到要看運氣),小趙會麻煩老板單獨裝盤,蓋在飯上女朋友覺得太油了。
小趙在江漢二路一家公司當(dāng)程序員,他女朋友在附近的建華大廈做財務(wù)。每天中午,他會提前一刻鐘來南京路煲煲香點飯。
店里的空間不大,一條黝黑的走廊連接著后廚,兩個人并排坐,肩膀會靠著肩膀,你總能吃著叉燒飯聞到鄰桌燒鵝飯的香氣。


小趙最近沉迷美劇《冰血暴》,但是午飯時光他會陪女朋友看《了不起的麥瑟爾夫人》。下個月就是女朋友生日,他準(zhǔn)備送一個iPad,兩人一起看劇也方便點。
有時候他們也會在吃完飯后開兩把王者,馬上新賽季了,小趙還差3顆星上王者,一般這時候他們會挑最靠門的位置坐,信號好一點。
05
超音速咖喱

超音速快餐做了13年,去年年中,邊上開了一家咖喱滿滿,鮮花綠植圍起的小院子里,擺滿了簡歐風(fēng)格的木質(zhì)桌椅。
店主養(yǎng)了兩只柯基,有一只沒事喜歡滿大街串門,附近的街坊都喊它“咖喱”。
“它其實叫哈利,另一只叫妹妹。不過,無所謂了。”
甘師傅是超音速的常客,他不喜歡咖喱的味道,每天中午颯一雙拖鞋,帶一瓶衡水老窖,穿個背心外面隨便披個外套,一邊吃一邊和凃婆婆聊天。

一個小時不到,酒瓶見底,凃婆婆喊他麻木。
他臉頰微紅,走路有點飄,但他從不會把骨頭隨便丟到地上,“免得咖喱撿去吃了。”柯基消化不了的。
甘師傅是黃岡人,來武漢30多年了,武漢話說得蠻標(biāo)準(zhǔn),但還是會時不時被凃婆婆糾正發(fā)音:“那個駕照不叫c2,叫xī 2。”
06
全自動袁婆婆。

“你莫看穿得都蠻普通啊,個個手里都有幾套房子。”
寶豐路老的士快餐店里,楊師傅一身白襯衫,掏出一個帶蓋的不銹鋼小飯盒,里面是自備的雜糧飯。
他今年58歲,開一輛本田雅閣載客,在統(tǒng)一街有3套房子出租,手上還有幾個做了十年的老保險客戶。
早上跑了120塊,吃完了飯準(zhǔn)備回家咪一哈。兩年以后就不能跑運營了,那時候就把老雅閣賣了換一輛電動車吧。

來這里吃飯的大多四五十歲,發(fā)型在寸頭和光頭之間游離,有的戴金鏈子,有的戴一個金佛,擼起袖子,會看到褪色的紋身。
老板袁婆婆笑瞇瞇站在店門口,也不做什么事。店里飯菜自己無限續(xù),紫菜蛋湯自己打,連啤酒、汽水都是自動冰柜,掃碼自動開門取。
但她會跟每個進店的的士師傅寒暄幾句,等著他們把掃了碼的手機湊近了給她看,就像日劇《茜嫂的盒飯店》里那位把幾個飛機頭不良少年制得服服帖帖的八千草薫。
07
長春街帶魚。

“叔叔你別過來,我感冒了。”長春街小學(xué)的小徐同學(xué)今天沒上課,照樣戴著紅領(lǐng)巾。
超音速店里,他和媽媽2個人,8個菜擺在桌上,他一口飯含了10分鐘,一心一意逗弄媽媽跟他買的小烏龜。
媽媽抽筷子作勢要打,他才扒一口飯:“我們屋里好少弄帶魚吃啊。”
“你只曉得吃,屋里弄一次帶魚,菜板高頭的魚腥氣得幾天散。”

看慣了315新聞里觸目驚心的餐飲環(huán)境,我評判一家快餐店的唯二標(biāo)準(zhǔn)是:1.附近的街坊是不是總來吃,2.老板是不是也吃自己弄的菜。
中午1點多鐘,店里上班的凃婆婆自己打了份飯,邊吃邊看小徐逗弄小烏龜:“誒,過幾天燒個腳魚吃咧。”
///

小時候我爸爸懶得弄飯,喜歡帶我鉆進銅人像附近的巷子里吃盒飯。
我記得有一天下雨,盒飯老板把攤子擺到一個筒子樓門口,我們打了飯只能上二樓坐在樓梯上吃。
他們家的冬瓜特別好吃,是用醬油燒的,冬瓜切成了一個個方塊,瓜皮橫豎劃十幾道口子,醬油湯滲進去,入味。
我就含著那口冬瓜慢慢抿,透過樓梯間的石制窗花,數(shù)著外面的雨淅淅瀝瀝地往下落。

后來我第一份工作是在馬可孛羅酒店旁的一個寫字樓,有50多層。每天中午下樓鉆進蘭陵路的老街巷,找到一家連名字都沒有卻每天排隊的盒飯店。他們家光咸菜就有10來種,我最中意那個剁椒藠頭。
偶爾也會跑去誠昌里的門頭,那里有一對推著盒飯車的夫妻,沒有板凳只能站著吃,但是他們家紅燒大排才4塊錢。
它不是那種外地朋友來了你會帶他去吃的地方,但絕對是你每天中午不知道吃什么的時候,第一個會想起來的地方。要是吃完飯還有人分你一個桔子,那就更好了。
親測加試吃
推薦以下幾家打工人食堂

超音速快餐
長春街49號
13年老店,小鍋出菜,今年剛漲價,17塊錢任選4個菜,糖醋排骨YYDS!他們家最近的例湯換成綠豆湯了,不是那種清湯寡水的,喝完碗底有一層濃密的綠豆沙,不過限量供應(yīng),晚一點就喝不到了。

長益便當(dāng)
勁松巷234號(新華諾富特大酒店旁)
15年老店,號稱武漢盒飯界的勞斯萊斯,一搞有“椒鹽排骨”“臭干子燒肥腸”“魚籽燒豆腐”“燒蝦球”等尖板眼菜式,就是位置不太好找。PS:想吃她們家最好到店堂食,不要點外賣,或者加老板娘的微信提前讓她送餐。

煲煲香快餐
南京路116號
老板是廣東人,甜酸醬和蒜蓉醬都是老板親自調(diào)配,味道很正,燒臘飯可以要求給雞腿或鵝腿,有的話老板一般都會給你。如果不是趕時間建議吃他們家煲仔飯,等待時間10分鐘以內(nèi),鍋巴香脆,秘制醬汁鮮而不奪味,燒鵝肥而不膩,一口入魂。

錦繡港式美食快餐廳
勝利街359號附7
二中學(xué)子和武漢天地打工人的寶藏食堂,老板是潮汕人,他們家叉燒整體偏瘦,不柴且味道很足,燒鵝飯晚一點去就沒有了。強烈推薦港式奶茶,茶味很重,入口不澀。辣椒醬是老板根據(jù)武漢人口味調(diào)制的,十分上頭。PS:這段時間錦繡店面裝修,預(yù)計在清明節(jié)后就能重新開門營業(yè)。

老的士快餐
寶豐一路省公路局11棟門面
如果你小時候曾被爸爸帶著走街串巷吃盒飯,那你肯定會喜歡他們家,15塊錢飯菜都是無限加,粉蒸肉用的腐乳粉和玉米粉,是學(xué)校食堂那種做法,雖稍顯油膩但味道絕對正宗。
EDITOR 編輯
PHOTO 攝影
DESIGN 設(shè)計
汪龍翔
minshawkwan
Ed
TOPIC
今日話題
你還曉得哪些打工人食堂?
EDITOR'S PICK
編輯 PICK
CONTACTS
來找我玩
WECHAT 微信
MICROBLOG 微博
Xiaohongshu 小紅書
Zhihu 知乎
hansxiaohua6
@HANS漢聲
@HANS漢聲
@HANS漢聲

原標(biāo)題:《武漢打工人的盒飯時光》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gòu)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gòu)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wù)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wù)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