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媒體:討厭小鮮肉,也不必給《建軍大業》扣上娛樂化的帽子
建軍的背景是青年偉人們激情歲月與革命浪漫,一代人演繹一代人,一幫初出茅廬卻想著“干大事情”的年輕人,就該是那個樣子。如果讓老戲骨來“裝嫩”,反倒是不負責任的。
沉悶的暑期電影市場終于有了起色,這源于兩部主旋律電影《戰狼2》與《建軍大業》的正面對決。接近好萊塢工業電影制作水準的《戰狼2》在口碑和票房都有驚喜的表現,后者則因為“小鮮肉”而備受爭議,甚至被冠以“紅色電影娛樂化”的批評。
不過,批評者似乎有些想多了。作為主旋律作品的《戰狼2》與《建軍大業》,在其宣揚主旋律精神上都有其價值和積極意義,只不過兩個作品各有自己的受眾分層。何況,有些激烈批評《建軍大業》的人,甚至都沒進電影院看過它。
葉挺之孫葉大鷹的怒批,無疑最受關注。除了“紅三代”的身份,葉氏的批評另一個受到追捧的原因,大抵是說出了很多人看不慣“小鮮肉”當道的心聲。
然而,恐怕恰恰是這一波批評,帶壞了公眾關注電影本身的節奏。一部回眸解放軍建軍歷史的紅色電影,最終引發關注竟然是“小鮮肉”像不像,而電影本身記述的歷史與其背后的意義,反而成了最被忽視的東西。這樣的確很遺憾。
“像不像”的問題,本來不該是個問題。今天電影的受眾主流已經不是那些看著老一輩革命者故事成長起來的人,審美本身就在變化。而即便是過去公認的偉人扮演者,也未必都跟原型很像——比如毛澤東扮演者中很受認可的唐國強。對優秀電影來說,關于角色的闡釋和表現,已經超越了簡單的“像與不像”。
讓“小鮮肉”來演青年一代人,就更顯得自然而然。網上有一份有關《建軍大業》原型與演員年齡的對比,大部分都十分接近,由此看,導演們選角還是很用心的。建軍的背景是青年偉人們激情歲月與革命浪漫,一代人演繹一代人,一幫初出茅廬卻想著“干大事情”的年輕人,就該是那個樣子。如果讓老戲骨來“裝嫩”,反倒是不負責任的——如果有一點超越青年的世故與成熟,反而會很出戲。
同時,我們也不要忘記《建軍大業》不只是一部電影,更肩負宣傳主旋律的使命。從2009年的《建國大業》開始,“建國三部曲”(《建國大業》、《建黨偉業》以及《建軍大業》),開創了一個商業類主旋律類型范式。就像韓三平當年所說,“要改變那種以前重點影片拍完了,領導說好,專家說好,然后就鎖庫房了的局面。我們不能只用商業手段推廣商業電影,我們要用商業手段推廣一切電影。這是一個公正的待遇。”
在這個意義上,招徠“流量小生”也是一種創新。
理解《建軍大業》的意義,不能忘了一個不可否認地事實:大部分人在高中階段就接受了還算完整地歷史教育,但并非所有人都能理解那些歷史上發生的事及背后的意義。嚴重的常識欠缺,今天也并非罕見,比如在網上的討論中,有人竟會把“上井岡山”理解為對電影的“劇透”。而微博上針對葉大鷹的批評進行的“反批評”中,赫然有這樣的話:“講真如果不是因為建軍大業我還真不知道葉挺是誰?更不知道他孫子???我只知道歐豪!!”
無知是真的無知,不僅可笑,而且可悲。然而,光指責無知并不解決問題,更需要反思的是為何有人如此無知。而這個時候,《建軍大業》或許就顯示出了存在的意義——這部電影就像一個觸發的開關,能夠引發那些沖著明星來的人了解歷史——在電影院看這部電影時,我就能夠瞄到一些閃爍的屏幕在查百度。沖著這個,這部電影就有價值。
新一代愿意通過“小鮮肉”了解歷史,和上一代人通過漫畫、《三國演義》了解歷史,這并沒有本質上的不同。一個世代有一個世代志趣和了解問題的方式,這沒有對錯之分,更無高低之別,只是方式不同。而商業片就是要討好他所對標的受眾,這是一種本分。
當然,這不意味著電影就不能批評、不能討論。我們大可以不欣賞這部電影,也大可以厭惡流量小生,但無論如何應當予以一個相對寬容的輿論環境——可以在藝術上爭辯,但不必急于判定政治是非。說到底,“流量小生”是一個藝術“高下”問題,而不是政治“是非”問題。
說起來,葉大鷹本人也是曾是不寬容輿論環境的受害者。當年,他的《紅色戀人》因為啟用張國榮演共產黨員,被質疑為“消費革命”。葉大鷹自己接受采訪時就曾提到,曾有一個很有頭有臉的頂級藝術家給廣電部寫信,讓他感到很大壓力。對這樣的事,誰都知道應該站在哪一邊。時過境遷,又何苦站到當初自己的對立面去呢?
(原標題為《 討厭歐豪這樣的“小鮮肉”,也不必給《建軍大業》扣上“紅色電影娛樂化”的帽子》)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