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全國約10萬網約車司機獲合法身份,不到滴滴高峰段0.6%
人民日報北京7月27日消息,去年7月底,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改革推進出租汽車行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和《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正式發布。日前,交通運輸部運輸服務司副司長王繡春對這一年來的改革情況進行了披露。
兩個文件發布后,各地因地制宜,制定落地實施細則。截至7月26日,省級層面(除直轄市外),河南、廣東、江蘇等24個省(區)發布了實施意見;城市層面,北京、上海、天津等133個城市已經公布出租汽車改革落地實施細則,還有86個城市已經或正在公開征求意見。其中,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等36個重點城市中,有30個已正式發布了實施細則。
據了解,當前市場有130余家網約車平臺公司。截至目前,滴滴出行、神州專車、首汽約車、曹操專車等19家網約車平臺公司獲得經營許可,滴滴、神州、首汽、易到、曹操分別在22個、33個、29個、8個和13個城市獲得經營許可。北京、上海、廣州、重慶等城市已發放網約車駕駛員證約10萬本,車輛運輸證約5萬本。
“改革目標尚未完全實現,與社會公眾的要求和期待還有較大差距。”王繡春認為,從各地情況看,由于出租汽車行業新老問題交織、利益關系復雜,部分城市難以理清思路、拿出有效措施,也擔心“按下葫蘆浮起瓢”,有觀望心態,加之改革涉及部門較多、各方認識不統一、協同力度欠缺,導致一些城市改革工作滯后。她表示,交通運輸部將進一步推動有關城市積極穩慎制定出臺可操作的具體政策措施,同時組織開展改革政策落地實施情況第三方評估,確保改革政策有效落地,取得實效。
(原題為《網約車新規發布一年來19家平臺獲得經營許可》)
人民日報7月27日配發評論
網約車政策落地別再慢吞吞
不知不覺中,網約車合法化已經一年了。去年7月,我國成為世界上首個在全國范圍內承認網約車合法地位的國家,釋放出鼓勵創新、兼容并包的監管態度,贏得了不少喝彩。
然而,網約車新規落地情況卻不盡理想,乃至造成“打車難”在一些地方嚴重加劇。我國有300多個地級以上城市,已經公布改革細則、已經或正在征求意見的加起來只有210多個;滴滴、神州兩大平臺獲得經營許可的城市僅分別為22個、33個,全國獲得網約車駕駛員證的僅有約10萬名司機。可以說,在不少城市,平臺、司機仍然生存在“灰色地帶”,繼續和監管者躲貓貓。
平臺和司機,當然希望早一天拿到許可證、早一天光明磊落上路運營;可是,不少城市或是有觀望心態、畏難情緒,規矩都還沒立起來,監管仍是本糊涂賬。面對這樣的情況,地方主政者必須挺起擔當精神、切實負起責任,盡早出臺細則,以使下一步的監管有據可依。
同時也要看到,一些城市盡管早已出臺了細則,也正在逐步推進相關資質的許可工作,但發放許可的進度和節奏還是跟不上現實所需。
目前,全國已經獲得合法身份的網約車司機,還不及滴滴一家平臺高峰期司機總量的0.6%。這其中,固然有部分城市提出的從業人員資質高門檻卡掉、“嚇走”了一批司機的原因,也反映出一些地方審批過慢。此前就有媒體曝出,一些城市網約車司機考試因命題過難,通過率不到10%。開網約車,真的必須知道“黃宗羲是哪個朝代的”嗎?手機有導航,真的必須知道“某市交通委員會在什么地方”嗎?
還有平臺反映,在線上服務能力認定時,“省級部門一次認定、全國有效”,大大節省了時間、便利了企業,但遺憾的是,不少城市在認定平臺的線下服務能力時,要求其必須提供諸多證照原件。如此一來,單是平臺證照的原件在各座城市間飛來遞去,就又得費去不少時間。
對于網約車,監管的審慎、決策的穩妥是有必要的,但在改革方向已明、頂層設計已定的情況下,各城市理當更積極、更主動、更及時地推進新政策落地,不能使網約車長期處于“灰色地帶”,不能因為監管滯后再人為加劇打車難。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