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海南一所鄉村學校:按標準化建設,但教學質量不高生源減少
正值暑假,海口市紅旗鎮唯一的鄉村小學——墨橋小學校園里一片安靜。乒乓球臺上積滿了一層枯死的榕樹葉……
2015年完成了標準化建設的校園嶄新而漂亮。可兩年后,校園外,一群人正為學校而焦急奔走。
“要是今年9月開學招不到一年級的學生,這個學校就要死了。”22日,墨橋鄉親教育發展促進會的幾名成員在墨橋村委會焦急商討對策。促進會副會長王義心中有氣,“不是學生不愿來,也不是沒有學生,而是學校教學質量太差,大家不愿來。”
學校教學質量成了大家爭論的焦點。學校教導主任王雄面對爭論,滿臉無奈。

一所“好學校”的尷尬
校園按標準化建設,在校學生卻不斷減少
墨橋小學距離紅旗鎮約10公里,是目前紅旗鎮唯一保留的鄉村小學。小學緊靠村委會,位于整個村莊的中心。
學校門口懸掛著“海南省中心小學生態文明建設一等獎”、“海口市瓊山區紅旗鎮墨橋小學家長學校”等牌子。
學校不僅有塑膠籃球場、草地,還有一棟兩層的教學樓和一棟兩層的功能教學樓。功能教學樓里設置了:體育器材室、少先隊室、閱覽室、心理咨詢室、電腦室、多媒體教室等,一應俱全。

“我們學校硬件條件還是非常好的。”學校教導主任王雄帶領南國都市報記者參觀,“我們的多媒體教室內有電腦、投影儀,設備齊全。”
更具特色的是,學校內還有一塊空地,里面種著豆角、甘蔗等。王雄說:“這是學校開展勞動課的基地,學生和老師一起參加勞動。”
這樣優質的學校環境得益于學校的標準化建設。王雄說,2015年整個學校進行了改擴建,投資100多萬,按照標準化學校建設的要求,建成了現在的樣子。
學校硬件齊備的背后卻藏著深深的憂慮,王雄說:“現在學生越來越少了。”
今年上半年,學校一年級學生3人,二年級學生2人,三年級學生8人,四年級學生10人,五年級學生12人,六年級學生12人,共計:47人。
縱向比同樣驚人。2014年學校有學生110人;2015年學生70多人;2016年學生約50多人;今年就只有40多人。
這個數據變化引起了墨橋教育促進會人員的重視。
“每年我們都到學校給學生們送校服、送圖書。”墨橋教育促進會副會長王義說,“可沒想到兩三年后人數竟然減少得這么快?2015年是學校改擴建的一年,可這年學生竟銳減一小半,那年一年級僅招收2名學生。原因何在?照此下去,再過兩年,墨橋學校的學生就全部流失了!”
一所“不及格”的學校
硬件強,軟件不行,擔心招不到新生
22日,墨橋教育促進會的人員、墨橋小學教導主任王雄、村委會相關負責人坐在了一起,探尋根源。
墨橋村委會副主任陳大介紹村莊情況:墨橋村委會下轄26個自然村,近5000人,“上學的適齡人數、在校人數,我們具體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上小學的孩子絕對超過100人。”
其他學生去哪兒了呢?陳大說:“很多都去紅旗鎮上學,也有去舊州鎮、三門坡鎮的,甚至還有去海口的。只要有能力都把孩子往外送了。”
墨橋小學教導主任王雄對這樣的判斷并不感到意外。“我們學校的硬件是不錯,可軟件不行,教學質量不高……老師們整體感覺村里的孩子也比較難教,教不好,所以學生的成績也上不去。”
談起學生越來越少的原因,王雄沒有說“因為鄉村適齡孩子人數減少”,而是說,“很多學生都轉走了。”
2011年,王雄調到墨橋小學擔任老師。那時,學生有近200人,可慢慢地一些成績稍微好點的學生都選擇了轉校,留下來的都是成績不太好的學生。學校由此陷入惡性循環,周邊群眾也漸漸喪失了信心,“說這個學校不好,哪怕我們已經建了新樓。”
“如果給墨橋小學的教學質量打分,您打多少分?”南國都市報記者問。
“平心而論,是不及格的。”王雄想了好一會兒,又接著說,“在我們墨橋小學,是沒有優等生的,考試及格都困難。”
墨橋教育促進會副會長王義坐在一旁,臉上突然嚴肅起來,“這就是問題的根源了,這樣下去,我們的孩子怎么辦?”

討論一時陷入了僵局。
據了解,墨橋小學共有14名老師,平均年齡都在40歲以上。這14名老師中,有4名老師因身體原因無法上課。
眼下,墨橋小學正面臨的困境是:9月1日,新學期開始,一年級還能招到學生嗎?
王雄心里沒底,搖搖頭說,“不知道。”

一所不得不去的學校
我沒辦法送孩子到鎮上去讀書
“能轉走的都轉走了,剩下的都是不能轉走的。”墨橋教育促進會副會長王義內心滋味復雜,“窮困家庭的孩子,怎么轉?”
王義腦海里一下浮現出村里的貧困戶陳垂富一家。
42歲的陳垂富,頭發蓬亂,身形消瘦,一家六口人。母親年邁多病,妻子“不太正常”,全家都靠他一人掙錢。
他的3個小孩都在墨橋小學讀書。大女兒陳瑩上五年級、二女兒陳柳妃上三年級、小兒子陳綿茂上一年級。
談起孩子的教育問題,他一臉茫然,“在墨橋小學讀書,成績也不好。”
看到村里其他人將孩子送到了鎮里讀書,陳垂富也羨慕,“可是我們家沒有條件,沒辦法送孩子到鎮上去讀書。”
去年,政府扶持陳垂富蓋房子,還給他了七頭牛發展生產。如今,房子還在建,他還要抽出時間照顧牛群,整天忙忙碌碌,根本沒有多的時間照顧孩子。
“如果孩子去鎮上讀書,誰每天去接送?”陳垂富的苦惱幾乎是墨橋小學就讀學生家庭共同的苦惱。
今年7月初,墨橋教育促進會的工作人員跟海南師范大學的大學生支教志愿者一起,在村里進行了一次調研,他們發現,“留在墨橋小學上學的孩子們幾乎都是家庭比較困難的,沒辦法送孩子到鎮上讀書。”
說起這些,王義眼眶濕潤了,“我小時候家里窮,沒能好好上學。可上學,才是這些貧窮孩子走出去的唯一出路啊。”
在墨橋小學一年級的教室里,后面的黑板上寫著:每個孩子都值得被寵愛,因為他們是我們的未來。
墻壁上彩色的紙片里寫滿了孩子們的夢想:
陳垂富的兒子陳綿茂寫著:我想當老師。
袁世權寫著:我想當科學家。
……(原題為《一所鄉村學校的尷尬》)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